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2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根据1998年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考洲洋海水无机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平面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二者的关系很密切;浮游植物量在枯水期(2月)与无机氮,无机磷,硅酸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9,0.946和0.876(n=12);在丰水期(8月)与无机氮和硅酸盐负相关,与磷酸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5,-0.845和0.584(n=11)。从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一般需要量和N,P,Si的原子比分析,2月N,P显得紧缺,8月N,P,Si均过量。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南海原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日本对虾Penaeusjoponicus、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ensis3种仔虾和黄鳍鲷和Sparuslatus、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前鳞鲻MugilOphuyseni和七星鲈Lateolabraxjaponicus4种仔鱼的急性毒性。油类对仔虾和仔鱼的毒性大小顺序均为:0号柴油>20号柴油>南海原油。油类分散液的毒性大于其水溶性组分。在曝油的3种仔虾中,刀额新对虾对0号柴油和20号柴油的耐受力最弱,而日本对虾对南海原油最为敏感。曝油仔鱼对3种油类的耐受力顺序为:黄鳍绸>黑鲷>前鳞鲻,而七星鲈对0号柴油最为敏感。3种仔虾对油类的耐受力明显低于4种仔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广东沿海 Cu含量水平的时空变化趋势 ,1989~ 1997年实施“南海贻贝观察”对广东沿海 12个地点进行了连续监测。实测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综合分析结果显示 ,广东沿海牡蛎体 Cu含量(湿重 )范围为 2 .70~ 352 mg· kg-1,平均值为 94 .1mg·kg-1,总超标率达 35.1% ;局部海区属重污染水平。牡蛎体 Cu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呈珠江口海区 >粤西海区 >粤东海区格局 ;Spearman顺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1989~ 1997年间 ,广东沿海牡蛎体 Cu含量年际间无明显的趋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以镍作自然参比元素 ,用元素相关图法分析了南海东北部红海湾表层沉积物中铅、锌含量的分布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 :红海湾已经受到人为来源的铅、锌影响 ,但其影响的范围和强度目前尚小 ,仅在湾顶河口浅水区有轻微污染 ,湾中部养殖区、南部自然水域和湾口礁滩护养增殖区尚未受到人为来源的铅、锌影响。元素相关图提供了有关污染区域、污染点、污染物和污染强度等的总信息  相似文献   
15.
1989-1997年间,为实施“南海贻贝观察”计划,对广东沿海12个地点近江特蛎体内的Ni含量水平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全部特蛎样品均检出Ni含量范围为0.17-2.37mg/kg(湿重),总平均值为0.58mg/kg。污染评价结果显示,广东沿海Ni含量总体上处于微污染-轻污染水平。特蛎体Ni平均含量呈珠江口海区>粤西海区>粤东海区的分布格局,其最高值出现在深圳湾、唐家变和湛江港。70年代后期至1991年,特蛎体的Ni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此后Ni含量年际间虽有波动,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水域化学耗氧量(COD)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2年5月和8月对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水质化学耗氧量(COD)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水域近期COD含量变幅在0.41~2.72mg/L之间,平均值为1.21mg/L;区域分布呈北部向南部水域逐渐递减以及近岸水域含量大于远岸的变化趋势;夏季COD的含量高于春季:以我国Ⅰ类海水水质COD含量≤2mg/L标准评价,超标率为15%;COD含量与同期(春、夏季)的悬浮物含量呈正相关性,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在夏季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广东沿海近江牡蛎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历史调查资料和近年的观测数据,比较了广东沿海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vularis体中氯代烃和石油烃含量的地理分布与时间变化。2003年牡蛎体中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平均含量(湿重)分别为0.469、3.40和45.1ng·g-1,地理分布为粤东岸段>粤西岸段>珠江口。1989年以来六六六、多氯联苯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滴滴涕含量在1989—1993年呈下降趋势,但在2003年明显反弹。牡蛎体中石油烃年平均含量1989年以来有一定的波动,2003年为4.75μg·g-1(湿重,大港原油当量),地理分布为珠江口>粤东岸段>粤西岸段。  相似文献   
18.
海水网箱养殖 ,作为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利润的产业 ,在我国虽然仅有 2 0多 a的发展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与规模却相当之快。 1 997年全国养殖面积达到 3 69.0 hm2 ,总产量 5 80 5 6t。然而 ,海水网箱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其对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科学评价海水网箱养殖渔场的环境影响状况 ,作者根据近年来对我国主要海水网箱养殖渔场水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和表层沉积物环境变化特征的分析 ,初步评价了海水网箱养殖渔场的环境特征。同时 ,从促进和维护海水网箱养殖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对制约…  相似文献   
19.
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水养殖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文贵  贾晓平  林钦  李纯厚  甘居利  王增焕 《台湾海峡》2004,23(2):253-259,i003
本文概述了目前我国海水养殖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GIS技术及其在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功能和作用,尝试性地探讨了GIS技术的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的强大功能在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若干应用及其发展前景,并以广东考洲洋养殖水域的环境监测作为示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斑节对虾节水型养殖期间虾池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斑节对虾节水型养殖期间,观测了虾池底质和海水中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投放有益微生物的试验池与未投放有益微生物的对照池相比,底质硫化物含量波动较小,增高的速度较慢、增幅较小.在养殖后期试验池底质硫化物含量只增高了 68%,而对照池的增高了 252%.养殖过程中海水硫化物浓度呈阶段式和波浪式增高,在试验池中其浓度多数时间比对照池中的低.有益微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体和底质中硫化物的积累,但对老化虾池效果较差.由于节水型养殖模式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采用单细胞藻类吸收利用营养盐,使养殖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