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3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测绘学   159篇
大气科学   248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799篇
海洋学   219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17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围填海对海洋水动力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近10年来,中国海岸带围填海活动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发展态势。围填海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针对围填海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别从水动力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围填海改变了海洋的自然几何属性(原始岸线、地形地貌、海湾面积),引起水动力环境的变化(潮汐系统和海湾水交换能力),进而影响了海湾的环境容量;围填海破坏了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影响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水动力与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显著影响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加速富营养化进程,恶化水质,增加生态灾害风险。目前,围填海后的生态修复策略主要有增加生物量、建设自然保护区、退陆还海3种方式;而生态补偿策略则多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境面积的大小为线性关系”,通过对其经济价值的量化后进行生态补偿与实施相关政策。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参数逐步纳入实际管理,并在线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逐步纳入一些非线性的理念,使生态补偿机制更为合理化;而我国对于围填海生态效应的定量化研究及科学理论在管理政策中的实际应用仍亟待提高。整体而言,全面、准确地评估围填海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影响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相似文献   
62.
利用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坡度、降雨量和人类干扰活动作为评价因子,对天津滨海新区芦苇湿地恢复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较适宜开展湿地恢复的比例为21.46%,一般适宜比例为21.87%,不适宜比例占56.68%,其中较适宜湿地恢复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独流减河下游、北塘入海口以及沿海滩涂,海河流域两侧也有零星分布。在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对未来芦苇湿地恢复与建设的重点区域进行了成效预评估,芦苇对TC、TN、TP的年吸收通量约为1.3935×104、0.0258×104、0.0017×104t,能有效地减少入海排污压力和污染物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天津湿地治理与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景观优化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3.
华北地块中部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运动,引起青藏高原的挤出,并于中新世末引起华北地块的向东挤出。大约在7.3 Ma,太行山西侧渭河盆地唐县面首先解体,继而向北、向东发展;到5 Ma左右,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导致华北中部唐县面全面解体,形成多个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以及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这些断陷盆地的断陷幅度各不相同,太行山西侧山西地堑系断陷幅度较大,太行山内部山间盆地断陷幅度较小,太行山东部的渤海湾盆地断陷活动不明显。伴随着盆地的形成,太行山相对进入快速隆升阶段。山西地堑系控盆断裂以及太行山东麓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仍存在明显活动,切割并控制第四系,局部在地表形成地裂缝。华北地块中部的应力场恢复以及深部构造分析表明,深部地幔上涌对浅部伸展构造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深部构造演变与浅部构造演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耦合性。太行山东部渤海湾盆地自中新世以来就进入拗陷阶段,断裂活动弱,构造演化与西侧差异较大,表明这期构造运动动力源于西侧,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作为两侧差异演变的边界,调节着两侧的差异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64.
2017年6月24日6时左右,四川茂县突发山体高位滑坡-碎屑流,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本文基于历史灾难性高位滑坡灾害资料,从定义、形成条件、运动特征、防治等方面对高位滑坡进行了分析综述。高位滑坡是指剪出口高于坡脚地面,滑坡体重心和剪出口位置高、临空条件好,具有极大势能的滑坡;高位滑坡可分为滑源区、滑流区和堆积区,各区运动速度表现出不同的规律;高位滑坡的防治应当着重考虑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加强群众意识和重视勘察监测等因素,特别是地形条件对于建筑物和灾害防治构筑物的选址具有重要的影响;高位滑坡定量化系统深入的研究急待开展。  相似文献   
65.
临潭-岷县-宕昌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腹地具有构造边界性质的区域断裂带之一,它由多条近于平行的逆冲-走滑断层组成。通过对其主要断层之一的小寨-浦麻断层(F3)典型断层带内断层岩类型和分带特征、构造要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构造截切关系等观测分析,表明其主要为新生代形成的一条脆性断层,至少经历了3期具有不同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构造活动历史。第一期表现为向北北东陡倾(倾角为70°~80°)的自北向南高角度逆冲作用;第二期表现为向北北东中等倾斜(倾角为30°~50°)的自北向南逆冲作用;而第三期则表现为向南西陡倾(倾角为60°~70°)的左旋走滑作用。根据断层卷入的最新地层时代、三期变形构造要素产状及截切关系和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区域断裂活动、沉积盆地演化和地壳隆升过程分析,认为第一期挤压逆冲作用起始于始新世中期(45~50 Ma左右)持续到渐新世初期;第二期挤压逆冲作用发生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持续到早第四纪;而第3期左旋走滑作用只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作用。临潭-岷县-宕昌断裂带的小寨-浦麻断层的三期构造活动可能记录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过程不同阶段在西秦岭的构造动力学响应。第一期挤压逆冲作用可能与印度-欧亚汇聚碰撞高峰期(55~45 Ma)地壳的挤压缩短作用的远程效应有关;而第二期的逆冲作用与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和高原隆升向东北缘的扩展作用相联系;第三期左旋走滑作用则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明显滞后于5Ma青藏高原腹地的东西伸展和挤出走滑作用,这有可能暗示着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构造活动及地壳隆升过程与青藏高原腹地并不同步。这为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是逐渐向北扩展生长过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约束。  相似文献   
66.
近年随着长春地区冬季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已成为长春地区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之一。遥感技术与污染物模型相结合是近年来预报空气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以2015—2016年长春市冬季雾霾天气为例,利用MODIS遥感影像获取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反演长春市地表PM2.5浓度值,得到长春市空气污染物空间分布图,并分析长春市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AOD反演的PM2.5浓度值作为数据同化资料,对长春市地表PM2.5浓度值进行预报,预测结果令人满意。研究结果表明:数据同化与遥感信息技术结合进行雾霾预测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为雾霾反演的数据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67.
工业测量系统中,通常会接触到多种坐标系统,例如测量坐标系、物方坐标系、设计坐标系等。因此,在数据分析时常常会遇到三维坐标转换的问题。本文采用轴对准法,基于Matlab程序语言,实现了三维坐标的转换。  相似文献   
68.
69.
复兴屯银铅锌多金属矿是近两年在大兴安岭成矿带中生代陆相火山盆地里首次发现的特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在矿床普查与勘查期间开展了地面高精度磁测、时间域激发极化法面积性测量、AMT电磁测深等物探方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①通过地面磁异常数据RGIS软件处理解释判定了普查区构造构局;②综合利用地磁异常和视电阻率异常特征,结合地表出露岩性判定了破火山口断陷盆地位置;③利用激电测深判定了断陷盆地形成过程与构造特征及断裂构造的多期次与硫化物沉淀的多期次性;④依据视极化率异常特征,结合地质构造环境判定了场源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⑤利用AMT电磁测深资料圈定了筒状次火山岩侵入体。本文在上述研究结果和钻探基础上,还研究了该矿床形成机理,给出了一套寻找该类矿床的物探方法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70.
几种不对称变色酸双偶氮胂类显色剂与钍的显色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金如  梁雨果 《岩矿测试》1990,9(2):134-138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6种不对称变色酸双偶氮胂类显色剂与Th的显色反应,并对各自与Th形成络合物的条件和主要干扰离子的允许量、灵敏度等方面做了比较,以求推荐出优于偶氮胂Ⅲ,并适于不同成分样品特点的有效显色剂,供有关分析部门测定Th时参考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