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204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01.
川东北地区台地边缘礁、滩气藏沉积与储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彤楼 《地学前缘》2011,18(4):201-211
普光、元坝和龙岗等多个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发现,揭示了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环开江-梁平陆棚东西两侧和城口-鄂西陆棚西侧台缘礁、滩带具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勘探实践证实不同部位台缘带的气藏特点及相关礁、滩沉积和储层特征均具有明显差异性。文中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储层评价等研究基础上对这些差异性开展了分析工作。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识别出两个三级层序,它们均由海侵和高位体系域构成,总体表现为水体向上变浅序列。研究区内不同部位的台缘带沉积和储层具有明显的差异,长兴期环开江-梁平陆棚东西两侧台缘地貌相近,铁厂河-普光-高峰场台缘带具加积为主、台缘斜坡陡、滩薄、生物礁发育的特点,上部白云岩化强;元坝-龙岗台缘带具前积和侧积明显、斜坡略缓、礁和滩均发育的特点,礁滩上部白云岩化强,孔隙型储层发育且物性较好;飞仙关期台缘不对称性明显,铁厂河-普光-高峰场台缘带仍以加积型为主,飞二段鲕滩发育,白云岩化强,孔隙型储层发育,具有储层厚度大和物性好的特点;元坝-龙岗台缘带飞二段发育鲕滩,但滩厚度薄、白云岩化弱,以孔隙型储层为主,储层物性略差。宣汉盘龙洞-见天坝长兴组台缘生物礁滩相及飞二段台缘鲕滩发育,白云岩化强,易于形成较好的储层。通过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不同部位台缘带沉积及储层分布明显受同沉积古地貌、白云岩化强度、断裂、埋藏期成岩作用和流体活动等综合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202.
采用Fourier变换法从Maxwell方程组出发,导出了层状大地模型上接地长导线源激发的电磁场表达式。结果表明:接地长导线源实际上是2个接地电极和线电流源构成的一个组合源;其电磁场表达式表明平行于长导线方向的电场分量为2个接地电极激发的平行于长导线方向的电场分量和线电流激发的电场的叠加,垂直于长导线方向的电场分量和电场的垂直分量均是2个接地电极激发的;平行于长导线方向的磁场分量由2个接地电极所激发,而垂直于长导线方向的磁场分量为2个接地电极激发的垂直于长导线方向的磁场分量和线电流激发的磁场的叠加,磁场的垂直分量为线电流源所激发。进一步的结果分析表明,在均匀半空间上、大收发距时,2个接地电极激发的平行于长导线方向的电场分量和线电流激发的电场分量是相等的,2个接地电极激发的垂直于长导线方向的磁场分量和线电流激发的磁场分量是相等的,且它们的振幅与2个电极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相似文献   
203.
文章详细介绍了VLBI电缆延迟测量的改进设计,针对在电缆延迟校正器研制和使用中遇到的问题,重新设计了反射调制、电缆测量和相位比较模块,并作了详细的推导分析。在校正器设计中还增加了数据自动采集模块,将计数、串口通信、实时控制功能集成到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芯片,提高了延迟校正器的使用灵活性,使数据采集实现完全自动化,降低了研制成本。  相似文献   
204.
通过对西藏日土县材玛铁矿床的调查研究表明,南羌塘拗陷带的材玛铁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经地表槽探揭露和深部钻探工程控制,发现其矿体为似层状;矿体品位和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较小;容矿岩石主要为矽卡岩、矽卡岩化灰岩;矿石类型简单,主要为磁铁矿矿石.矿化富集与侵入于上三叠统地层的燕山晚期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密切相关;矿体产出部位严格受碳酸盐岩层位及其层间破碎带的控制,属接触交代型矿床.其形成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空间分布严格受岩浆岩和断裂的控制.花岗岩类岩体与上三叠统地层的接触带和层间破碎带是寻找铁矿的有利部位,外围地区具有寻找相同类型铁矿床的远景.  相似文献   
205.
靖西县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靖西国家基本气象站1958~2007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靖西县近50a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1997年之后年平均气温进入一个迅速上升阶段,夏季高温天气增多,冬季低温天气减少,气候变暖主要来自于冬、秋季气温增高的贡献;降水量略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6.
对定常正问题进行研究,在变分原理的基础上,用有限元方法对叶栅进行了数值计算.将翼型NACA0012和NACA2412作为计算对象,给出翼型的形状,计算出表面速度分布,之后与标准的速度分布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理论正确,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07.
新疆西准噶尔构造带分布着大量中酸性侵入体,其性质和侵位期次对于认识该构造带的演化及其成矿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部分岩体缺乏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如库什库都克岩体),制约了对其成因类型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库什库都克岩体野外地质调查、LA-ICP-MS 锆石U-Pb 同位素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其形成时代和成因类型。结果表明,该岩体出露面积仅约为3 km2,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见少量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 锆石U-Pb 获得其形成时代为311.9±2.6 Ma(n = 20,MSWD = 0.05)。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主量元素具有相对富硅(SiO2 = 65.78%~ 67.76%)、中等铝(Al2O3=15.66%~16.29%)、富碱(Na2O+K2O=7.79%~8.04%)、贫钾(K2O=3.48%~3.86%)的特征,FeOT/MgO 值较低(3.77~4.36),A/CNK = 0.99~1.20,A/NK=1.43~1.48, 属高钾钙碱性准铝质- 弱过铝质岩石; 稀土配分曲线为右倾型, 负Eu 异常较明显(δEu = 0.57~0.72), 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 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Yb、Y,104 Ga/Al值较低(2.21~2.56)等特征。这与区内如包古图、别鲁阿嘎希等钙碱性系列的小岩体在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因类型上具有相似性,表明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同为俯冲作用的产物。而与300 Ma左右形成于后 碰撞环境的庙尔沟、阿克巴斯陶等A2型大岩基明显不同,暗示西准噶尔地区可能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期岩浆活动,这为区域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等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208.
基于环境激励的桥梁健康监测方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采用宽频带地震计Guralp CMG-6TD,建立了在线桥梁监测系统,对北京市昌平区鲁疃西路大桥进行了连续监测。分别使用随机子空间识别获得桥梁模态参数和尾波干涉法监测桥梁波速变化。结果表明:(1)采用的高灵敏度宽频带速度型地震计,能够连续准确记录宽频带范围内的三分量振动信号,非常适用于长期桥梁动态监测;(2)基于连续记录的环境激励信号,随机子空间法能够稳定可靠地识别桥梁低阶模态参数,尾波干涉法能够连续精确地监测桥梁材料的细微波速变化;(3)温度变化会引起桥梁材料的弹性模量发生显著变化。波速变化呈现振幅为1%的日变化特征,与温度变化呈明显的反相关性,温度敏感系数约为。同时模态频率的变化不太明显,说明波速可能是比模态频率更为敏感的量化损伤指标;(4)模态频率是桥梁整体状态的一种度量,而波速变化可以监测桥梁局部材料弹性性质的变化。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利用环境激励信号,连续准确识别桥梁模态频率以及监测波速变化,对于桥梁健康监测具有潜在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9.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自垩纪的原始与剥蚀后形态.通过对中生代各期(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残余地层、断裂的分布和地震剖面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演化阶段:早侏罗世为伸展环境下的(箕状)断陷盆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中侏罗世-早自垩世为伸展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盆地受挤压整体隆升,形成古隆起.  相似文献   
210.
龙门山构造带中段实测剖面的古应力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逆冲构造带由茂汶断裂带、北川-映秀断裂带和安县-灌县断裂带及其间夹块组成,这一NE向构造带印支期以来遭受了多期构造活动,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的多套粗碎屑岩记录。本文大致垂直主构造线走向,沿都江堰至耿达剖面进行了断裂滑动分析和古应力恢复。通过9个观测点12组断裂数据的古应力反演,并结合区域热年代学研究成果,获得了龙门山构造带三条主要断裂活动阶段的认识,包括早期NNW向区域挤压、中期SEE向区域挤压、以及晚期NNE、NNW两个方向区域挤压,推测它们依次与秦岭晚造山挤压(T3)、江南隆起挤压与青藏构造域联合(K1)及青藏构造域为主体(K以来)的区域构造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