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Employing DEA model and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urban efficiencies of 24 typical resources-based cities in China and their changes from 2000 to 2008.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overall efficiencies of the resources-based cities are just at a general level, and only a few of them reach the optimal level. The scale efficiency is the major determining factor of the achievement of overall efficiency, the effect of which, never-theless, is reduc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re-sources-based cities in northeastern region have been in the front rank in terms of overall efficiency,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There is a certain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 population scale and urban efficiency. The analysis of urban efficiency changes shows that the changes in overall efficiency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from 2000 to 2008 had a weak improving tendency. Both the technical change index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index decreased, indicating that the urban efficiency did not improve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 tendency of technical recession and productivity decline was obvious. In term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efficiency changes, the urban overall efficiency improved in each of the four regions from 2000 to 2008, among which western region witnessed the greatest increase. Cities with different resource types have improved their urban overall efficiencies except steel-based cities. The urban overall efficiency increased in resources-based cities of different scales, with greater improvement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than in big cities.  相似文献   
32.
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载体,对城市发展既起到了支撑作用,同时也会制约城市的盲目扩张。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总结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约束特征,初步测算了其城市空间的上限规模。一方面,分析了产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等土地资源需求主导因素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基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效率情景,初步测算得出北京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规模区间为[1596 km2,2846 km2]。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及其他用地空间的占用、消耗特征,测算得出不同情景下土地资源对北京城市发展的供给规模区间为[1673 km2,2821 km2]。可以看出,当前北京城市发展的土地需求明显大于供给。同时指出了未来北京城市拓展受到土地资源供给的总量约束、空间约束及城市功能定位决定的用地结构性约束等限制。最后尝试提出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和城市病等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33.
中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省际差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樊杰陶普曼  W 《地理学报》1998,53(1):13-23
乡镇企业在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3年,乡镇企业在出口交货额同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之比已达到44.5%,本文以口乡镇企业的增长态势,行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地域分布特征等为研究主线,结合最近几年“三年一补”这种特殊的外向型企业形式的空间积聚过程,外商在乡村企业投资以及乡镇“三资”企业的省际分布差异和最新变化趋势的研究,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综合探讨了中国乡镇企业外  相似文献   
34.
台湾海峡两岸地缘经济整合的 驱动机制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樊杰  赵燕霞  田明  张文忠 《地理学报》2003,58(3):415-423
基于对地缘经济整合的理论思考和内、外部驱动机制的分析,论证了海峡两岸地缘经济一体化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区域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的观点。通过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内部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对大陆依赖性的解剖,反映了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雏形。采取现状与前景预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两岸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地位,从而确定了经济整合的目标和战略重点。并着眼“海峡两岸经济整合促进统一大业实现”的立论,提出了若干政策层面的建议:立足两岸互补条件和各自的竞争潜力、加强经济合作;构筑垂直与水平分工并重的产业分工体系;建立两岸新的区域合作框架和经济合作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35.
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峡库区主体地处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 ,广大农村耕地资源有限 ,人口密度很大 ,人地关系十分紧张 ,致使库区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并对三峡工程构成极大威胁。在库区发展农村工业 ,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缓解库区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本文在对库区 1 9个区县农村工业发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 ,运用一般类型分析的方法将库区农村工业分为城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离中心城市的平原型农村工业区 ,山区型农村工业区四种类型 ,并针对每种类型区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这不但对解决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而且对我国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6.
樊杰 《地理学报》2018,73(4):597-607
同近年国外人文地理学呈现人文化趋势相比,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秉承吴传钧先生关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圈与人文圈相互作用下、人类活动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的定位,形成了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重要的生产生活领域、以及典型的地域空间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时空规律作为研究指向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流学派。吴先生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不仅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而且是为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地域功能性、系统结构化、时空变异有序过程、以及人地系统效应的差异性及可调控性,是该理论的精髓,这与“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前沿思想完全契合。近10年来,以城镇化科学模式、主体功能区划、一带一路路线图、京津冀城市群、农村空心化和精准扶贫、东北振兴与资源型城市转型、行政区划优化等为研究对象,发展了人文与经济地理重要的可持续过程、地域功能形成和综合地理格局有序化规律、城市群形成演化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问题地区可持续生命周期与振兴路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区域间相互作用关系、人文界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理论方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应用成果对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态势最佳、总体水平领先,以此告慰吴传钧先生,并以此纪念吴传钧先生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37.
本文从中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视角,通过对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分析,阐述了地理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结合中外地理教育在实现方式与过程、课程评价以及情感态度培养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我国新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理念与目标、地理基础教育的结构设计以及实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从中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视角 ,通过对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分析 ,阐述了地理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结合中外地理教育在实现方式与过程、课程评价以及情感态度培养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提出了我国新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理念与目标、地理基础教育的结构设计以及实施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9.
樊杰  杨晓光 《地理研究》2000,19(1):8-14
从协调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观点出发,概要总结了我国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扶贫和扶持民族地区主要政策的成效,解剖了欠发展优势地区的基本条件,提出了提高民众生活水平、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密切对内联系与协作的基本战略;同时建议将“西部沿边落后的民族地区→黄河与长江中上游生态保育地区→沿海相对贫困地区”的梯级扶持政策,作为我国“十五”期间宏观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0.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人文地理视角与新命题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34  
从地理学最高层面的科学难点问题-"综合性"出发,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的观点。并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解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三个重要内容: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效益驱使、以及协调发展理念作用等;提出了规制、对策的经济评价、以及环境伦理等三个人文地理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