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篇
海洋学   2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历史温盐剖面观测资料和WOD09(World Ocean Database2009)中的CTD、OSD、PFL温盐剖面资料,分析了1965-2012年间南海18°N跨海盆断面中层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层水平均盐度呈现显著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层水平均盐度约为34.432,80年代盐度增加至34.440,90年代之后至今盐度明显降低;在年代际尺度变异调制下,不同年代中层水盐度变化有不同的变化趋势,1967-1977年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1990-1997年中层水盐度从34.450迅速降为34.414,而在1997年之后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中层水温度有着相似的变化特征,与90年代之前相比,21世纪以来温度与盐度同步下降,并且变化幅度变小。与大洋的中层水团年代际变异相比,南海18°N断面中层水呈现出与大洋不同的特征。另外,中层水盐度有着十分显著的年际变化,其振幅远大于年代际尺度变异,并且与ENSO密切相关,在厄尔尼诺年达到极小值。  相似文献   
12.
一个异常的台风海面风、浪结构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义泉  施平  毛庆文 《遥感学报》1997,1(3):214-219
Geosat卫星高度计可广泛应用于如锋面,海面风,浪和高度等多方面的研究,但利用高度计资料分析台风的海面风,浪断面结构,因受卫星轨道,台风路径和高度计风速算法等多方面的制约,过去一直研究较少。该文以G3osat高度计1987年8月11日一上升轨道的风,浪资料为基础,研究分析了8708号台风影响下的海南风速和海浪断面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来,全球海洋石油勘探领域已从水深300 m的浅海区扩展到3 000 m的深海区;但是,由于海况条件及技术方法的限制和投资的风险,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能够开采这些深水区的油气资源。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飙升,加快我国南海深水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成  相似文献   
14.
初步分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在TOGA—COARE IOP连续三个航次中部分CTD和ADCP原始观测资料指出:90-210m间大于35的盐度极值除存在准日周期变化外,在量值上还存在约73d的周期变化。但受资料长度的限制,目前尚无法确定上述周期是否属于稳定周期。在上述深度范围内亦存在较低盐度和温度水体侵入现象,其强度存在10—15d的周期变化。等温线和等密度线常出现振幅达10m以上,周期约3d的振荡,而且有时表现出次中尺度涡(submesoscale eddy)及涡旋链特征。比较风、SST、混合层深度间的关系时发现,风强度和大风维持时间对SST和混合层深度的影响很大,如西风暴发过程可使平均SST降低0.5℃左右,使平均混合层深度加深8m以上。分析西风暴发过程及西风暴发后洋流铅垂变化和洋流随时间变化发现,西风暴发过程导致79m以浅深度上的东向射流,且19m深处流动随时间顺时针改向,79m深处流动随时间逆时针方向改向。  相似文献   
15.
运用调和分析方法分离卫星高度计资料中的潮汐信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资料中的潮汐高频混淆现象,采用潮汐调和分析方法,通过比较卫星上、下行轨道交叉点两组资料分析的分潮振幅和分离潮汐后的海面高度;同时比较潮位站实测资料与遥感资料分析的分潮振幅,结果表明:采用潮汐调和分析可以有效地分离高度计资料中的潮汐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新的海洋潮汐分析方法--VAV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带通滤波将原始时间域数据转换为频率域数据,再对该频率域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得到各分潮调和常数.VAV方法可分析受有色噪音"污染"的数据,允许缺测,并能检测、剔除异常数据,通过多次迭代提高调和常数估算精度,该方法亦可进行浅水分潮分析、潮位预报和海平面变化分析等.利用VAV方法对闸坡验潮站潮位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各主要分潮调和常数、预报潮位及多年平均海平面和多年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结果与传统调和分析结果对比基本一致.同时,VAV方法分析得到闸坡站1975-1997年海平面总体呈先降后升趋势,其中1975-1979年为下降期,1980-1997年为上升期.  相似文献   
17.
南海海面风速季节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EOSAT卫星高度计于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司所测的南海海面风速资料,统计分析了南海海面风速的统计特征以及海面风场的分布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海区风速受各种天气系统(如季风、台风、副热带高压等)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春、夏、秋季平均风速较小,冬季较大,风场分布呈现出夏季南部大,北部小,其他季节为由南向北增强的分布趋势,并在10°N,110°E附近海区各季都有一较为稳定的高风速区,其范围大小和中心位置随季节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边界ADCP观测海流的垂直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南陆架西边界处定点连续观测站上的海流记录。正压潮流的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以日周期潮流为主,潮流椭圆随深度旋转。去潮后流速垂直结构的奇异值分解(SVD)证实观测点的流速结构存在不同的垂向模态,第一模态对应平均流的变化部分,第二模态含有倾向性变化部分,双日周期变化在各个模态中均较明显。对各观测层流速进行小波分析,进一步发现观测流的频率构成具有垂向变频和同一层次频率漂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利用ECOM模式模拟南海正压M2、S2、K1、O1分潮, 对南海潮能通量及潮能耗散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M2、S2、K1和O1分潮分别有38.93、5.77、29.73和28.97GW的能通量经吕宋海峡传入南海, 并有2.42、0.36、8.67和7.86GW的能通量由南海经卡里马塔海峡传入爪哇海.由东海及吕宋海峡西北部传入台湾海峡的M2分潮能通量为25.28GW.半日潮进入北部湾和泰国湾的能通量较少(6.52GW), 全日潮则较大(24.74GW).通过民都洛和巴拉巴克海峡断面, 全日潮由南海向苏禄海共输送12.28GW的能通量, 而半日潮则由苏禄海向南海输送1.92GW的能通量.由模式输出结果估计得到的南海各局部海域的底摩擦耗散与净潮能通量存在差异, 为使二者平衡, 可对南海不同海域的底摩擦系数进行调整.依净潮能通量与底摩擦耗散平衡关系计算得到台湾海峡、北部湾、泰国湾及南海深水海域的底摩擦系数分别为0.0023、0.0024、0.0023和0.0021.  相似文献   
20.
基于TOPEX/Poseidon资料的南海海面高度场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在南海获得的1992年10月到1999年9月约7a的海面高度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南海海面高度距平场典型的空间分布型态及其对应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海面高度距平场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两种典型的分布结构:(1)由于冬、夏季风反转造成海盆尺度的涡旋结构,这种分布结构对南海海面高度距平场的方差贡献达27.46%;(2)NE—SW即吕宋—越南反相双涡结构,其方差贡献达20.37%。这两个模态都明显反映了季风的反转以及季风结构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各空间典型场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进行了傅立叶谱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海面高度距平场存在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