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239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135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645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揭示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该地区的变质沉积岩——夕线石榴黑云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表明,夕线石榴黑云片岩具有三期矿物组合:(1)进变质矿物组合为Grt+Pl+Bt+Ms+Qz+Ep+Rt+Ilm,其保存于石榴石和斜长石变斑晶核部;(2)峰期矿物组合为Grt+Pl+Bt+Ms+Qz+Rt+Ilm,为包裹在石榴石变斑晶幔部和基质中的矿物;(3)退变质矿物组合是Grt+Pl+Bt+Sil+Qz+Ilm,为石榴石的冠状体或产在基质中。相平衡模拟表明,岩石的进变质、峰期和退变质条件分别为600~650℃和9~13kbar、~820℃和~16kbar、~680℃和~7kbar,表明岩石具有一个顺时针型的变质作用P-T轨迹,其峰期发生在高压和高温麻粒岩相条件下,并经历了明显的部分熔融。锆石U-Pb定年表明,岩石的变质作用发生在~89Ma。本文和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夕线石榴黑云片岩作为晚白垩世岩基中的包体记录了大体积幔源岩浆岩底垫和增生导致的岩浆弧地壳显著加厚过程,以及加厚弧根的高温和高压变质与深熔作用。  相似文献   
992.
滇东北地区产出超大型石英砂岩矿床,其主要含矿层位为中泥盆世缩头山组一段。针对滇东北彝良地区缩头山组一段进行的剖面测量、钻探和槽探等一系列研究显示,研究区缩头山组一段厚度为62.8m^222.7m,主要由灰白色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组成,平行层理、冲洗层理、浪成交错层理和浪成波痕发育,波浪作用特征明显;薄片研究显示,缩头山组一段石英砂岩具颗粒支撑、硅质胶结、凹凸-线接触结构特征,石英砂颗粒压溶和次生加大现象明显;粒度分析显示,石英砂岩粒度集中分布于1.5Φ~3.5Φ之间,缺少拖移总体和悬移总体,跃移总体高达99%,由两个次总体构成,为典型的前滨带粒度分布特征;化学分析显示,缩头山组一段石英砂岩的SiO2化学纯度达99.05~99.39,平均为98.99(N=11),超过平板玻璃原料一级品的工业标准。可以认为,缩头山组一段石英砂岩为结构成熟度和矿物成熟度极高的滨岸高能前滨带石英砂岩,经成岩作用的进一步纯化,其粒度特征和化学纯度已经达到高纯石英砂岩的标准,可望成为高纯石英的原材料,并可为扩大滇东北地区高纯石英矿资源潜力提供精准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3.
基于Zienkiewicz提出的非饱和多孔介质波动理论,考虑两相流体和固体颗粒的压缩性以及惯性、黏滞和机械耦合作用,采用半解析的方法获得了一类典型边界条件下单层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响应解。首先推导出无量纲化后以位移表示的控制方程,并将其写成矩阵形式;然后,将边界条件齐次化,求解控制方程所对应的特征值问题,得到了满足齐次边界条件的特征值和相对应的特征函数。根据变异系数法并利用特征函数的正交性,得到了一系列仅黏滞耦合的关于时间的二阶常微分方程及相应的初始条件。在此基础上,运用精细时程积分法给出了常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最后,通过若干算例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并探讨了单层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动力响应的特点。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典型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994.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米林地区在晚更新世晚期沉积了一套湖相沉积体系,为了探讨当时米林地区的古植被、古环境信
息,在米林机场实测了一条晚更新世晚期剖面。根据样品14C测年结果初步认定该剖面湖积物的底部年龄约40kaBP,顶部年龄
约12kaBP。根据孢粉分析研究把该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以及对应的4个植被发展演替阶段:①第一阶段(对应
孢粉组合带Ⅰ;36~28kaBP)为森林草甸植被类型;②第二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Ⅱ;28~23kaBP)为高山草原植被类型;③第三
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Ⅲ;23~18kaBP)为蒿草草原植被类型;④第四阶段(对应孢粉组合带Ⅳ;16~13kaBP)为荒漠草原植被类
型。在此基础上,初步推论青藏高原南部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环境演化为:从40kaBP至全新世高原南部气候类型总体寒冷偏干旱
出现小型波动,与全球的冰期和间冰期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95.
对采自扬子北缘西乡群大石沟组和三郎铺组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大石沟组和三郎铺组的凝灰岩年龄分别为(789.0±4.4) Ma(MSWD=0.66)和(760.4±4.5) Ma(MSWD=0.43)。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西乡群的底界年龄约为820 Ma,区域上大体可与板溪群及其相当地层进行对比,为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早期充填,其与下伏三花石群分别代表了上下2个不同的构造-沉积旋回。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华南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初步显示有三幕的特征,它们的峰值年龄分别约为825 Ma、795 Ma和760 Ma,其中以前两期最为明显,分别标志着裂谷盆地的开启和全面打开。笔者报道的大石沟组和三郎铺组凝灰岩分别代表了795 Ma和760 Ma两期幕式岩浆活动,它们不仅是华南新元古代幕式岩浆活动的一部分,也与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形成密切相关,具有不可忽视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新疆地区的基本站、区域站观测成果对天山及邻近地区现代地壳运动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天山地壳运动速率,提出了天山地壳缩短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规律。通过GPS复测资料进行区域水平运动状态的分析,通过剪应变,面膨胀值的分布,可以发现挤压、隆升、拉张、沉陷过程中产生了正负转换的地带,在这些正负交界并且剪应变值增大的地区,一般都是地震多发区。  相似文献   
997.
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会影响油藏注水开发的效果,如何判别与预测优势渗流通道成为研究重点。本文提出了基于 开发流体势场的蚁群算法预测优势通道的方法,认为开发流体势场包括位能、压能、动能及界面能,流体在油藏内部分 布的差异,决定了油藏内部流体势能大小的差异。将蚁群算法理论引入到油藏开发中,提出了以流体势场为基础的蚁群算 法模型。在东河1油田进行运用,在建立油藏流体势模型的基础上,对过井流体势剖面进行了蚁群算法模拟。在模拟初 期,受层内流体势分布差异性影响,不同韵律小层内部高浓度信息素的分布存在差异,即优势通道分布存在差异。在模拟 后期,受层间流体势分布差异性影响,高浓度信息素主要集中在CIII2-2、3-1和3-2小层,即在这些小层中优势通道较发 育,运用动态资料进行验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8.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 IOD)这一气候因子对印度洋周边乃至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在最近20多年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对华南沿海地表风速变化产生影响。文章依据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观测资料和最近20多年来对IOD的研究成果,应用统计分析和大气环流变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以往提到的高—低纬度温差、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外,IOD活动也是影响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IOD活动的影响弱于高—低纬度温差;但相对于AO、PDO和ENSO,IOD活动对该地区地表风速的变化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伴随全球变暖的IOD活动加强是造成华南沿海地区秋季地表风速下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9.
四川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及成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观察与深入剖析,对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和成礁模式进行了室内综合分析。该礁位于鄂西城口海槽西侧台缘带,为相对海平面整体下降背景下形成的一套加积-进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该露头出露良好,长兴组以海绵骨架礁灰岩和海绵骨架礁白云岩为主。综合岩性、古生物等沉积相标志,该区长兴组属于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出斜坡相、台地边缘生物礁和台地边缘生屑滩相,其中台地边缘生物礁又可划分为礁基、礁核、礁盖、礁前、礁后等亚相。区域沉积环境、岩性、古生物以及生物礁的内部构成分析认为,盘龙洞生物礁可分为3期成礁旋回:第一旋回礁是低能环境下形成的未经充分生长而被淹死的礁,主要由生屑泥晶灰岩和少量骨架岩组成;第二旋回礁形成于较高能环境下,经历了充分生长后暴露而死亡,暴露时间短,仅顶部发生了较弱的白云岩化;第三旋回礁则形成于高能环境下,经历了充分生长并暴露出海平面后死亡,其死亡后经波浪和水流的改造作用而形成生屑滩,长期暴露发生强烈白云岩化。  相似文献   
1000.
对于复杂裂隙介质,双相各向异性介质模型更能真实地反映实际地层特征.本文基于BISQ机制推导了三维双相各向异性介质的频散方程,给出了用于确定相速度和逆品质因子的波数方程及其表达式,研究了固体骨架各向异性、固流耦合效应各向异性、渗透率各向异性对衰减及频散的影响,并对频散和衰减的方位特性进行了分析,为预测储层流体的存在、分布以及孔隙结构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使得多方位储层地球物理参数联合反演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