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610篇
海洋学   128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海洋有毒甲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毒甲藻的研究历史、发展和现状作了综述。从18世纪仅仅对甲藻作简单形态描述到今天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对有毒甲藻的分类、生理、毒素、毒理研究、有毒甲藻的研究已最突破性进展;而且从生态学的角度,人们在全球范围内研究了有毒甲藻和赤潮。这使人类对有毒甲藻及其危害有较全面的认识。文章从有毒甲藻分类学、生理生态学、毒素及其毒理的理论和方法学作了叙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932.
依据黄石市历年水资源监测资料,分析市区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对地下水污染的类型、来源及污染方式进行探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黄石地下水水量在全市水资源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水质污染具有区域性和持久性,恢复缓慢,针对黄石市地下水污染成因及特点,提出应大力发展SBR的改进工艺实现同时脱氮除磷和自动化操作,严格地下水执法管理,加大宣传力度,为黄石市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3.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地区东河砂岩滨岸相输导层为例,研究输导层的非均质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影响。利用沉积构型的研究方法将输导层的非均质结构解剖为9个级次;通过野外露头描述以及岩心物性资料,重点分析了东河砂岩7、8级输导层单元的非均质性。在同一级次的输导单元内,将输导层非均质类型划分为结构非均质和物性非均质两种类型;结合输导层非均质和流体分异发现两者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运用成藏数值模拟方法对东河砂岩的成藏动态过程进行模拟。综合以上研究成果,认为油气在滨岸相输导层内运移时,受储层非均质的影响油气的运聚具有时空不均一性。这种复杂的时空配置关系造成的复杂油水分布是倾斜的油水界面的主要成因。从古油藏到新的圈闭聚集成藏,输导层非均质性对这一过程的影响表现在运移和聚集两个过程,包括运移开始、运移调整、运移稳定、聚集开始和聚集结束五个阶段。两个过程五个阶段在输导层的不同位置发生。  相似文献   
934.
四川坪河晶质石墨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古陆块内的米仓山—大巴山基底逆冲带上,是中国重要的晶质石墨矿床之一。为研究其矿床成因,通过野外地质特征调查和矿物特征研究,结合含石墨变质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可知,坪河晶质石墨矿床主要赋存在中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地层中,矿体在平面、剖面上形态呈层状到不规则透镜状,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主要含矿岩石为含石墨片岩,次为含石墨白云质大理岩,矿石平均固定碳含量16.32%;石墨矿物多呈鳞片状,其中大鳞片石墨(>0.15 mm)占37%,中小鳞片石墨(<0.15 mm)占63%;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坪河晶质石墨矿床含石墨变质岩系原岩为泥质粉砂岩,物源为陆源;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显示含石墨片岩变质时代为新元古代(751.6±4.5) Ma;石墨矿δ13C测试平均值为-24.17‰,表明石墨的碳质来源为有机碳。综合推测坪河晶质石墨矿床成因为有机成因的区域变质矿床。  相似文献   
935.
随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多煤层合层排采受到广泛关注。合层排采管控工艺是确保煤层气合采井高产稳产的关键,而多煤层组合条件下复杂的地质条件增加了合层排采管控的难度。数值模拟技术是研究煤层气井合层排采管控工艺的有效手段,科学、可靠的模拟结果可为合采井排采管控提供依据。考虑温度效应、煤基质收缩效应、有效应力作用对煤层流体运移规律以及渗透率等煤层物性参数的影响,建立煤层气直井合层排采生产动态过程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并进行有限元法的多物理场耦合求解。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煤层气合采井组的模拟,探讨不同排采速率下煤层气直井合层排采产气效果及渗透率等煤层物性参数动态演化特征,提出煤层气直井合层排采工程建议。模拟结果显示,郑庄区块3号、15号煤层整体含气量较高,煤层气合采井组具有较大增产潜力,提高排采速率对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效果不显著;排采过程中,煤基质收缩效应对渗透率的影响强于有效应力作用,是提高煤层气井排采速率的保障,在确保排采速率不超过煤层渗流能力上限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排采速率可实现煤层气井增产。基于模拟结果,建议排采速率的调整以控制动液面或液柱压力为主;以3号、15号煤层气合采井增产为目标,产水阶段和憋压阶段,郑庄区块煤层气直井合层排采速率以液柱压力降幅0.12~0.20 MPa/d或动液面降幅12~20 m/d为宜,既可实现煤层气增产,又可避免储层伤害。   相似文献   
936.
以Landsat系列热红外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阈值分析技术,提取了乌达煤田2002年、2007年和2013年地下煤火燃烧范围。结果表明,大规模的煤田开采活动导致2007年火区面积比2002年增加将近一倍,但随着2010年大范围灭火工作的展开,到2013年火区灾情得到了有效遏制。与地面实测数据相比较,遥感估算的火区面积误差为5%~10%,但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地表温度反演精度低于夜间,煤火区虚检率偏高。Landsat系列数据以其空间分辨率高、重访周期短、覆盖范围大等优势,在煤田火区动态监测方面具有突出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37.
机载激光点云数据中分裂导线自动提取和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力线精细重建问题,该文从分裂导线的空间分布特点出发,提出一种从机载激光点云数据中自动提取并精细重建分裂导线的方法,即在提取单根导线或地线点云的基础上,对分裂导线点云基于二分法提取每根分裂子导线点云,并采用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对电力线分别在XOY平面进行二维直线拟合、在某垂直平面进行悬链线拟合。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具有鲁棒性好、拟合精度高等特点,能精细地重建出每根分裂子导线。  相似文献   
938.
针对经典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构建液化场地高桩码头三维数值模型,并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加固区距码头的距离、碎石桩直径和长度等参数对液化场地高桩码头加固效果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加固参数下液化场地高桩码头变形受力规律。研究发现:液化场地高桩码头抗震性能与这些参数呈正相关,并且大直径和长尺寸碎石桩可以有效地控制地震过程中高桩码头的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研究工作对液化场地高桩码头地基加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39.
鞠远江  胡明鉴  刘阳  朱旭  秦坤坤 《岩土力学》2022,43(5):1226-1236
为了探究土的分层特征对珊瑚礁岛下淡水透镜体形成的意义,在南海某珊瑚礁岛采用钻孔取样,分析每个钻孔不同层位样品的粒度。根据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粒度特征,确定岛的水平分区和垂直分层;根据每个钻孔所代表的范围,确定每个水平分区的面积;根据每个钻孔中不同颗粒级配的样品所代表的厚度,确定每个垂直分层厚度。礁灰岩以上松散层的不同分区和分层的颗粒级配控制地层的渗透性,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渗透性特征控制淡水透镜体形成的难度、淡水透镜体的总厚度以及过渡带的厚度。根据岛的总面积和垂直分层数建立数值模型,得到不同时间、不同水平位置和垂直深度的地下水浓度特征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940.
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磊  钟怡江  陈洪德  王峻 《沉积学报》2015,33(6):1170-1181
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短轴方向,常常发育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二者均可形成良好的油气储集体,但在岩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识别上常常容易混淆。通过对它们沉积特征、地球物理资料特征、含油气性和控制因素的对比研究和分析认为:扇三角洲是陡坡带冲积扇直接入湖形成,地震反射特征为楔形前积,沉积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低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反映重力流和牵引流双重作用;辫状河三角洲是缓坡带辫状河入湖形成的三角洲,向湖盆方向推进较远,地震反射特征为叠瓦前积,沉积特征反映牵引流作用。扇三角洲易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有利相带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以及前扇三角洲容易发育的滑塌浊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易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有利相带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以及半深湖中的浊积岩体。古气候变化、构造-古地貌以及湖平面变化速率三者共同作用于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其中构造-古地貌是主控因素。结合二者沉积特征差异,建立了中国东部箕状断陷湖盆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图,以期能对相似构造背景下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