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0篇
  免费   338篇
  国内免费   357篇
测绘学   173篇
大气科学   187篇
地球物理   299篇
地质学   997篇
海洋学   186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48篇
自然地理   18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7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利用宜昌1956—2020年4—10月逐分钟降水资料分析了宜昌小时极端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对极端降水分布较为集中的6月下旬—8月下旬极端降水强度进行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宜昌极端降水频次及强度均呈弱增加趋势,在1975年前后出现了1次由强到弱的突变,在1985年前后出现了1次由弱到强的突变,此外还呈现出接近3 a的周期性变化特征。极端降水频次旬变化呈单峰型分布,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8月下旬,峰值出现在7月下旬。其日变化呈“V字型”分布,主要集中在17时—次日03时之间,峰值出现在22—23时之间。极端降水持续时间多集中在2~4 h之间,其中以2 h居多,数学期望值是2.4 h。旬降水强度在6月下旬—8月下旬表现出3种主要特征:①各旬极端降水强度呈现整体一致特性,即同时增大或同时减小;②极端降水强度在7月下旬和其他各旬呈反向分布;③极端降水强度在7月下旬—8月上旬与其他各旬呈反向分布。  相似文献   
962.
文中基于滇西北地区临时加密台站和区域固定台站地震观测资料,利用波形相关方法对2018年2月25日—2019年7月31日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高分辨率地震检测和高精度地震定位,据此分析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表明,目前维西-乔后断层除了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交会区、阶区等)外,地震活动微弱,但在其西侧可能存在一条隐伏的陡倾角右旋走滑断层,沿该断层小地震活动活跃.地震频度、能量释放率、b值等统计参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表明,维西-乔后断层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稳定,区域应力增强不明显;空间上大部分区域的b值较高,低b值区主要分布在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如断层交会区、阶区等),但尺度一般较小.ETAS模型统计结果表明,40%以上的地震活动受外部因素触发,包括深层流体扰动和远程强地震触发等.由此我们认为,维西-乔后断层主断层目前的地震活动性较弱,但其西侧的隐伏分支断层小地震活动丛集且有增强趋势,需要综合分析主断层及其西侧隐伏分支断层的活动性,以评估其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63.
研究了北半球初秋(9月)500hPa孟加拉湾(15°N,85°E)与日本海(40°N,130°E)的遥相关结构、年际变化及其与热带东风急流、厄尔尼诺事件、中国降水的关系.指出,当孟加拉湾500hPa高度上升时,日本海高度下降。这时通常是低南方涛动指数或发生厄尔尼诺、并且在100hPa上热带东风入口区为西风距平。这些特征造成中国东部初秋降水偏少。利用这些结果可以清楚地诊断近40年中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  相似文献   
964.
近年来西藏冈底斯斑岩成矿带找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迄今冈底斯带上的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蚀变及矿化年龄主要集中在30~12Ma,形成于印度与亚洲大陆晚碰撞伸展环境或陆内后碰撞造山挤压向伸展走滑转换的过渡环境.但是与碰撞背景有关的独立斑岩钼矿还未见报道。笔者通过对沙让钼矿的多次考察和钻孔岩心的系统观察编录,主成矿岩体为花岗斑岩,强烈蚀变地段可达9km^2。根据矿床的含矿斑岩(花岗斑岩)、热液蚀变类型及分带、脉系与矿化特征,认为沙让钼矿应归为独立的斑岩钼矿,产于碰撞环境的主碰撞阶段(55Ma)。并基于与同类矿床蚀变矿化范同、强度的对比和TEM、激电探测,矿化延伸可达800m深度.成矿条件优越.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沙让独立斑岩型钼矿类型的确立将进一步丰富冈底斯这一巨型斑岩成矿带的成矿谱系.具有重要的区域找矿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65.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年12月23日前在玉树附近还发生过另外一次大地震,造成全户伤亡无存或不堪...  相似文献   
966.
江大红 《今日国土》2011,(11):46-47
"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能站着就不走着,能走着就不跑着"。这是不少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仔细想想,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行立坐卧"这四个基本姿势的转变中度过的。想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养生这项"大工程",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张湖德教授、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主任医师施明和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陆一帆教授建议,不妨从每个姿势、每个小动作做起。  相似文献   
967.
在2020年COVID-19第一波疫情中,通过一系列非药物干预措施,国内许多城市实现了疫情的快速抑制。对这些交叉叠加的多项干预措施进行单项措施的效果评估,识别出关键的防控策略,能够为未来的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经验与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深圳市为例,利用融合了多源时空轨迹大数据的空间显式智能体模型评估深圳市快速抑制第一波疫情的各项非药物干预措施效果,识别出核心措施与辅助措施。模拟结果显示,在深圳市第一波疫情中,单项干预措施有效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居家令、综合隔离、佩戴口罩与分批复工。其中,居家令或综合隔离均能有效抑制疫情的大范围暴发,被本研究称之为核心措施;佩戴口罩或分批复工则只能从不同程度上降低总体感染规模并延缓疫情峰值,并不能抑制疫情暴发,被本研究称之为辅助措施。考虑到社会经济成本以及常态化防疫中人群依从性降低,本研究建议在COVID-19 散发疫情防控中将核心措施与辅助措施相结合,重点实施各项隔离措施,同时将外出佩戴口罩作为疫情常态化防控手段。此外,本研究展示了结合时空大数据与智能体模型精细化模拟城市内部传染病扩散过程的优势:不仅能在城市内部高精度推演疫情发展过程,而且能够支撑评估面向个体及各类型出行活动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实施效果,为制定针对性、精细化的“时间-空间-人群”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8.
吴玮江 《甘肃地质》2013,22(1):71-74
兰州市区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非常发育,在诸多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中,降水是市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引发因素。对兰州市区历史记载的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降水量进行分析,探讨兰州市区引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降水量,划定不同雨强时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范围。  相似文献   
969.
煤系煅烧高岭土吸油值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布造纸填料用煅烧高岭土要求有较高的吸油值.本文针对市场上高吸油值煅烧高岭土资源短缺的现状,研究煅烧高岭土吸油值的影响因素,寻求提高煅烧高岭土吸油值的方法.实验以唐山煤系高岭土为原料,在600~1000℃范围内间隔50℃取点,分别煅烧3h.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观察煅烧高岭土的形貌并鉴定其物相.计算煅烧高岭土的烧失量,并检测其pH值、比表面积、Zeta电位等参数,分析它们对煅烧高岭土的吸油值的影响.结果表明:750℃煅烧的高岭土吸油值最高,可达76.3 g/100 g;煅烧高岭土的Zeta电位、pH值、比表面积等对其吸油值的影响均较为显著,其中比表面积对吸油值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70.
提要: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钻井岩心样品的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定年和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年龄以较宽的时间域分布在178~108 Ma,测年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指示二叠系原生油气成藏时间主要集中在175~155 Ma和145~115 Ma两组主值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为165 Ma和130 Ma。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其宿主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路径的投影关系表明,二叠系不同层段共同经历了与90~78 ℃和125~118 ℃两组统计峰温相应的162~153 Ma和140~128 Ma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的上二叠统则还经历了统计峰温接近98 ℃、峰值年龄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事件。由此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不同层段在中生代早—中期的多旋回沉降增温过程至少经历了165~153 Ma和140~128 Ma的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上二叠统则在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后期抬升改造阶段的构造动热转换过程经历了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