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31.
台湾冬春季强震与大陆夏季旱涝分布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利用1951—2001年10月~4月台湾及中蒙西部强地震资料,研究了它与中国大陆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台湾冬春季强震之后的夏季长江及江南不会多雨;冬春季台湾及中蒙西部(70°~103°E)同时有≥6.9级强震出现时,我国长江以北会有一块地区出现洪水。  相似文献   
132.
强震前的“干热异常”与地温、降水波及应变弱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30年出现在中国西部及邻区的14次MS≥6.9强震前1年多内的地温场和降水场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如下共同规律:①在震前1年左右东亚地区会出现干热异常(3.2 m地温升高,同时降水距平为负值),持续时间约为2~6个月,最大干热面积可达2~4×106km2;②在震前0.5~1年左右我国的月降水距平%图和3.2 m地温距平的月际变温图上,可看到波长小于1 000 km的地温波和降水波,可称为"超低频应力密度波(应变波)"[1],它是致使岩石破裂的力源;③在震前0~2个月应变波的波长会停止缩短,振幅变小,且波动方向可有一个近90°的旋转,是"应变弱停"[1]的表现。以上可视为孕震三步曲。依据上述统计事实本文提出了强震成因的假设:地外核中有一股热力极不稳定的Benard上升流体对其上的壳幔层形成顶托,造成地温升高,对流热传导系数变小,形成干热异常;岩石圈中脆性层的应力不断增大,致使出现不稳定波(应变波);出现"应变弱停"时意味着强震即将爆发。  相似文献   
133.
我国地形变场的统计特征及与地温场的相关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1986~1990年我国大陆42°N以南,97°E以东共41个站的地倾斜资料,内插到经纬度1°×1°的网格上,可求各月的地形变场由皮分析得到地凸区,地凹区,鞍形区,半鞍形区等形变特征场,结果表明:在逐月的地开变场上,一般有4~5个地凸区和地凹区,其平均水平尺度约400km,单体生命史大约3.5季,地凸/凹区中心与地震活动带基本一致,另外,地凸区与地热涡,地凹区与地冷涡有很好的对应,此结果支持了  相似文献   
134.
中国北方沙尘暴与地温场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4—2003年历年沙尘暴实测资料,分析了沙尘暴与3.2 m深度地温场及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强沙尘暴多发年与少发年地温场分布差异明显;多发年地温偏低,少发年地温偏高。4月多雨时,沙尘暴频数少,反之频数多。3.2 m地温具有很好的季际连续性,故可以利用冬季甚至上年秋季的地温场来预测春季沙尘暴频次的多寡。  相似文献   
135.
历史上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汤懋苍  汤池 《高原气象》2000,19(2):159-165
根据被修订过的竺氏温度变化曲线,将中国过去3000年划分为11个气候适宜期(暖期和变暖期)和气候非宜期(冷期和变冷期)。发现历史上的太平盛世绝大多数出现在气候适宜期,大规模的战争和农民起义以及北方民族的入侵均发生在气候非宜期。最后,对未来200年气候变化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预测,主为目前的气候适宜期将持续到公元223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36.
青海湖近600年的水位变化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冯松  汤懋苍  周陆生 《湖泊科学》2000,12(3):205-210
根据王苏民^「4」给出的青海湖深水区重力岩芯的密集采样结果,重建了青胡近600年的水位变化,发现水位变化与降水关系密切,水位的长降时段与降水的丰枯时段相对应,600年来青海湖区的环境变化有180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137.
“地下信息法”10年(1985~1994)汛期降水预报总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总结了近10年利用冬季的地温、地震等地下信息预测我国汛期降水距平分布的实际结果。10年来预报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以“气心说”为基础的“地温指标法”转变为以“地心说”为基础的“地下信息法”,预报准确率的得分从70分增加到82分。文中简述了本预报方法的基本原理、预报步骤和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以1994年为例列举了实际预报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8.
秦安地区全新世气候的周期振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秦安大地湾8.3 m天然黄土剖面高分辨率(约为150 a)孢粉数据的研究,发现秦安地区孢粉数据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史料记载的旱涝演变有较为一致的变化,且有明显的冷干、暖湿的气候特征.奇异谱分析表明,秦安地区的旱涝变化有2 300 a、1 060 a、650 a和390 a的准振荡周期.准两千年周期与南亚季风的变化有密切的对应关系,也与太阳活动的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139.
2010年我国天灾预测结果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是我国的一个重灾年,利用天灾(旱、涝、震)预测方法,对2010年4月14日玉树强震、西南地区2009-2010年秋、冬、春季连续大旱、汛期长江中下游和青海省多雨、2010年8月7日晚暴雨引发的舟曲泥石流等天灾的预测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洪涝、干旱和强震等天灾均可与地球外核的对流活动(Benard对流)相联系,外核对流上升体对壳幔层的顶托是地震形成的原因。由于上升体中心与附近下沉体中心连线的中点是垂直速度的水平切变最强点,很可能就是震中位置所在。两个对流上升体在其中点因共振而形成的"拍频"效应是暴雨形成的原因;而强震后地壳复原(拉伸)效应则是干旱形成的原因。为了与岩石圈中渗流体的"浅地下系统"相区别,把这些活动统称为"深地下系统演变"。  相似文献   
140.
对2007年做出的各项气候预测进行了回顾,汛期预报中预测的西北大部、淮河流域和福建3块多雨区基本正确,它们都是根据地气图的基本原理预测得到。月降水预报取得平均70.5分的好成绩,这得益于地气系统的活动规律较单纯;年度预报则基本上失败了,这是因为2008年1月我国发生了6.9级强震,破坏了地气系统的正常运行规律,使预报准确率大为降低。最后还对2008年8月的月降水预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