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受到燕山晚期先后两期不同方向的挤压应力:大娄山SN向水平推挤作用、江南雪峰造山带SE-NW向的递进变形作用和喜山期整体的剧烈隆升作用,川南綦江-赤水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发生显著差异构造变形。根据在多边界的条件下形成的多构造体系的联合与叠加现象,分析了本区构造演化时序。通过对本区典型地震剖面的的解释得出差异构造变形方式为滑脱褶皱冲断作用造成的收缩变形,并运用平衡剖面演化分析,计算了水平方向上的伸缩率;由点到线及面,运用声波时差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地震剖面趋势法和地质对比法恢复了各地区晚白垩世以来的剥蚀量,以此分析了研究区垂直方向上的隆升幅度。最后综合上述2个方向的构造形变量分级评价了各个构造单元的差异构造变形强度。   相似文献   
22.
根据不同的构造环境分阶段介绍了转换带的发展史.以几何形态、构造规模、应力背景等不同的分类标准阐述了不同学者对转换带的分类.基于前人所做出的分类模式,并结合断层的生长机制,提出了转换带参考动态演化的综合分类模式.通过对比分类标准,将前人所作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模式进行了整理与对应.探讨了影响转换带发育的一系列控制因素,包括基底结构、岩性等.列举了转换带研究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影响范围的界定,分类未考虑沉积中心的位置,未揭示动态演化的过程等.下一步的研究发展趋势应该基于分类标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动态发展的定量分析及反演,使转换带类型与沉积水系分布和油气分布能够更好地一一对应,以更好地对油气勘探开发进行预测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