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1篇
  免费   297篇
  国内免费   394篇
测绘学   136篇
大气科学   290篇
地球物理   189篇
地质学   1026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9篇
自然地理   20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一、概况 (一)项目名称、起止时间 本项目名称为黑龙江省嫩江县沐河屯区煤炭资源预查,申请本项目工作起止时间为2010年5月-2012年5月,共计24个月。  相似文献   
902.
广西岩鹰嘴地区钨钼铜多金属矿床与斑岩息息相关,并具多期成矿作用和多种成矿类型,主要成矿类型有斑岩型钨钼铜矿、矽卡岩型白钨矿、石英脉型铜矿。文章总结了该区钨钼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并对矿床类型特征及其成矿模式、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03.
近百年湖北省湖泊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20世纪初以来的地图、历史文献资料和1986~2005年期间7年不同时相的TM影像数据,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方法,分析近百年湖北省湖泊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0多年来,湖北省湖泊演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并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②20世纪初期,湖北省湖泊面积约为26000km2,到2005年为3025.6km2,仅为百年前的11.64%;近百年来绝大部分湖泊面积都在缩小,部分湖泊因围垦或其他原因已完全消失或变为它用,部分湖泊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人类活动是湖北省湖泊百年变迁的主导因素。③20世纪下半叶湖北省湖泊变化迅速,湖北省湖泊面积由50年代的约8503.7km2波动减小至80年代的约2977.3km2,发生在60~80年代的围垦是造成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从90年代开始,因重视湖泊保护和退田还湖,使湖泊萎缩的态势得到遏制,局部湖泊面积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904.
北京市居住用地出让的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1992~2006年间北京市五环内居住用地出让数据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北京市五环内居住用地的时间动态趋势和空间格局特征,并对CBD、中关村、奥运村等区域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发现:①北京居住用地的出让数量、面积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出让价格呈现"扁平化"发展趋势;②居住用地出让价格表现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在出让数量和面积上存在"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空间差异;③出让地块集中区和高值区由中心向外扩展;④东西和南北轴线的竞租地价曲线以CBD和天桥为核心向两侧递减,并在一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区段形成若干高值区。  相似文献   
905.
贵州麦岗水库沉积物的矿物磁性特征及其土壤侵蚀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梅  汪美华  王红亚 《地理研究》2010,29(11):1971-1980
对取自贵州西南部紫云县麦岗水库的沉积物柱芯MG1-1进行了包括SIRM、ARM、χlf、χfd、IRM-20mT和IRM-100mT等磁性参数的矿物磁性测量,并计算了ARM/SIRM、HIRM和IRM-100mT/SIRM。根据沉积物的这些矿物磁性特征,并结合137Cs、粒度、TOC、C/N分析结果,推测了麦岗水库流域在1960~2007年(47年)间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麦岗水库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虽然存在一些波动,但整体上呈现由强到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过程。结合降水资料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探讨了影响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降水量对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不大,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6.
用拱棚法对极干旱区GSPAC水分运转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典型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在敦煌莫高窟窟顶戈壁上搭建封闭塑料拱棚,经235 d的膜面凝结水分的持续抽取和土壤水分监测表明:在潜水埋深200 m以下的极干旱区,有2.1 g.m-2.d-1的水分向上运转与输出;在长期的水分输出后,土壤湿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明显高于初始湿度和对照;棚内外土壤空气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温度的监测发现,存在水分向上连续运转的条件和机制,可排除水分来自外部土壤和大气侧入的可能。由此判定,在埋深较深的极干旱地区存在潜水蒸发,潜水是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并通过土壤的"呼吸"与大气保持着交流。土壤盐分对土壤水分的运转和时空异质分布有重要影响。极干旱气候、地热和上层土壤的温度变化是引起GSPAC水分运转和潜水蒸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07.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汪德根  陈田 《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利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方法,揭示2000~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和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的省内地(市)间差异、省间差异、地带差异变化特征及其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以省内地(市)间差异为视角,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国内旅游的区域差异明显小于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② 省内差异对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比地带间差异和省间差异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已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东部地带省间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影响显著,而中西部各省份间旅游业发展相对均衡。③ 东部地带部分旅游业发达省份的省内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高;中西部地带省内差异明显的省份较多,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表现为"双核"模式或"单核"模式,但因中西部省份的旅游经济占全国的比重普遍较低,因此中西部省内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不高。④ 相关分析得出,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8.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煤层底板破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得煤层开采后底板岩体破坏滑移面,并给出底板塑性区贯通过程,得出其滑移线与理论形态相近,底板塑性滑移形状类似Prandtl型,并与滑移线理论计算结算进行了对比,两者误差在10%以内,说明了采用有限元法求解煤层底板破坏情况是可行的。并用于模拟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底板及下伏煤层卸压范围,为保护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瓦斯来源提供理论依据。说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可用于确定承压水体上煤层开采其底板所需的临界厚度和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的有效层间距。  相似文献   
909.
在比较不同大尺度预报因子联合场、空间范围和数据预处理方法对统计降尺度模型预测能力影响的基础上,基于HadCM3和CCSM3两种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GCM)输出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降尺度方法,建立了渭河流域秋雨的统计降尺度模型,并根据分析两种GCM基准期内降尺度预测效果,对未来不同情景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对降水量的3次方根正态化处理并不能改善模型的预测性能,而去趋势处理可提高模型对于9月的预测能力。850 hPa经向风和相对湿度组合是渭河流域秋雨的最佳预测因子。低分辨率的HadCM3模式降尺度预测效果优于高分辨率的CCSM3模式,具体表现在前者对整个流域的预测能力较高,后者只对中下游流域附近的预测效果较好。以基准期内可预报性较好的站点对渭河流域秋雨进行预测,两种模式的不同情景预估结果均表明,渭河流域2000—2099年9月降水量呈增加趋势,10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尺度模型成功预测了21世纪前10年的秋雨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10.
为了探索川西南山地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机制,利用实况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对2012年8月30~31日发生在凉山州北部的一次致洪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诊断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由两高之间的切变和较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雨区位于能量锋南侧,中低层不稳定能量丰富;垂直方向上相对涡度显著增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并伴随强烈的上升运动成为暴雨发生重要的动力条件;显著增大的水汽通量与强水汽辐合是大暴雨天气发生的重要水汽条件。MCS维持时间较长且稳定少动是导致暴雨的直接原因;近地层的中尺度辐合线是触发强对流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