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湖泊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本文从六个方面概述了中国湖泊资源利用与湖泊学研究进展:1.湖泊考察与综合调查;2.物理湖泊学研究;3.湖泊沉积与古湖泊学研究;4.水生生物与生态学研究;5.湖泊水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6.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太湖和大浦河口风成流、风涌水的数值模拟及其单站验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介绍了太湖风成流和风涌水的数值摸拟工作。使用两种不同水平分辨率的数值模式,利用中日合作研究组在大浦河口实测的水位、湖流和风的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指出,模式对风涌水及流向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流速的预报尚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
高原咸水湖水面蒸发估算——以兹格塘错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兹格塘错流域附近气象站(安多,那曲和班戈)的器测资料和那曲站的实测辐射资料,对兹格塘错水面蒸发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兹格塘错多年平均(1958-1998年)蒸发量为925.1mm,在估算的41年中,最高的为1111.5mm(1975年),最低的仅791.9mm(1983年),5年滑动平均结果揭示,近40年来兹格塘错蒸发存在波动变化,基本上由2个峰值期(1970-1980年和1993-1998年),1 个下降期(1975-1980年)和2个相对平衡期组成,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水是包括海洋大气在内的地球生态系统中极重要又有很多特殊性的物质。其特性的成因尚远非清晰。本文提出一种水分子(H_2O)结构及其固态液态水体的结构模式,探讨和模拟计算了其若干特征的成因,结果能较好符合实测值。(1)从氢(H)氧(O)原子结构和电子绕各原子核及相互绕行规律的等概率随机轨道中实现符合库伦力和开普勒运动规律的优势轨道耦合成平均状态稳定的准刚性的水分子结构。其核心是O原子与等距离分立其两侧的2个H原子构成的等腰三角形,其间距平方之比(H-H)_2/(H-O)_2=2.5;电子云活动空间为1个由4个等边三角形为面构成具有6个等长稜的正四面锥体结构水分子模式(可简称"水分子正锥体模式");该模式具有很大电偶极矩。(2)水分子的端点间在约0.27 nm距离内可以按"+""-"电荷吸引原则耦合。6个水分子将按正、负电荷对接耦合,连接成六边环形"壁"的"笼式隧道空间",可容纳其他物质,无电荷显示,电导率极地。(3)在空气中0℃以下凝结冰晶时三维不对称,"薄片"的雪花形成概率更大,其形态也按自相似原则体现了水分子结构的六角六边六针形的特征。(4)液态水分子维持固态水冰的"冰/水笼"结构模式,但由于2个氢原子上的电子同时到达1个"-"电荷端的概率为1/11,当0℃以上部份水分子能摆脱框架水分子束缚后,可以再耦合一个从框架上"脱落"的"自由水分子"使其进入水笼,从而水容积缩小;固体冰和液态水的密度之比为11/12=0.916 667。自由水分子和水笼框架上的水分子可以随时互换(在10-5s时间尺度上),并适应固体壁的形态,既是不可压缩,又有柔软、可变形特点;水在0~100℃时的空/占比达2.28,模式可解译高温高压的水汽中检测到2.16 g·cm-3,水热传导系数很大,比热容量很大,有"异常"的U形特点,且液态水的比热容量略大于固态水冰的热容量的1/2等特征。(5)讨论了水对O_2、H_2S、NaCl、KCl等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若干特征的成因和计算模式。通过NaCl饱和溶液实验,证实了本文模式。(6)与液态水体表面特征有关的特点及本文实际应用将在随后续文中讨论。  相似文献   
15.
太湖北岸风浪谱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2年在太湖北岸马迹山地区测得的浅水风风浪资料,采用FFT方法求算风浪频谱,对谱结构特征的分析表明,观测到的风浪谱在平衡范围谱值按-4.0幂指数衰减,风浪谱形状与文圣常给出的理论结果比较接近。另外,分析以风要素为参量得到的无因次化频谱可以看出,观测谱基本满足谱的相似律。  相似文献   
16.
太湖区域三维湖陆风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逄勇  濮培民 《大气科学》1995,19(2):243-251
本文考虑太湖周围实际地形,建立了一个适合太湖区域复杂地形,满足静力平衡条件的三维非定常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计算表明:模式运行十分稳定,与实际观测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大规模环境变化影响到全球内陆淡水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稳定.为促进各研究机构间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加深对淡水系统及其与环境变化相互关系的了解,自1990年起,有关科学家在美国召开了几次会议,发起成立拯救淡水组织,其协调委员会执行机构附设在美国国家基金委员会。提出当前淡水科学研究有三大主题:(1)淡水系统变化的机理及前景预测;(2)淡水系统管理,保护和维持;(3)淡水系统的恢复和持续稳定。已批准二个计划:(1)拯救淡水专题讨论会;(2)气候与陆面变化对淡水系统影响的个例研究。淡水系统的持续稳定需要全球的合作努力,拯救淡水组织正扩大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以便联合探求保护地球上珍贵的淡水系统和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太湖区域三维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和二维水动力学模式,研究了非均匀、非定常风场作用下的太湖梅梁湾流场和散度场的分布特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逄勇  濮培民 《湖泊科学》1996,8(2):97-102
利用太湖区域的大气边界层三维数值模式和三维水动力学数值模式。采用气-水耦合方法,对太湖的风生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区域大气边界层风场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均匀定常风作用下的太湖流场相比,大气-水耦合模式下太湖流场变化较大,形成稳定湖流场所需的时间也较长。三维模式计算出的流速值明显比二维模式大(表层约大一倍,整层平均约大50%),且与实际观测值符合较好。故即使对于橡太湖这样的浅水湖  相似文献   
20.
大气、湖泊的边界层是大气边界层和湖泊边界层两部分组成的,它们之间通过湍流交换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整体系统。经过分界面的动量通量是连续的,热量是守恒的。基于此,本文在近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大气边界层与水动力学模式的耦合模型,并对日本琵琶湖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一些比正压和均匀风场模式更符合观测实际的结论:(1)无论夏季(SSW)和冬季(NNE)作用下,湖面均可形成正的风涡度场;(2)夏季时,风的正涡度场对形成琵琶湖中观测到的环流特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构造出与环流相匹配的深水区低、浅水区高的温度场;(3)夏季时,初始温度场的水平分布特征对模式结果的影响很小;(4)冬季时,湖中无明显水平环流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