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测定了南海海域绿海龟(Chelonia mydas)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Cyt b,EU918367、EU918368)和控制区(D-loop,EU918363、EU918364、EU918365、EU918366)的全序列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EU600157、EU600158)5’端DNA标签序列。Cyt b基因全序列和COⅠ标签序列(DNA barcode)与GenBank中的相应序列比对,确认样本均为绿海龟。D-loop区序列聚类分析显示中国南海绿海龟分别与中东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绿海龟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南海常见硬骨鱼类COⅠ条码序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并测定了南海硬骨鱼类40个物种89个样本的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约660bp的部分序列,即COⅠ条码序列。综合比较了《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海洋鱼类志》、FishBase鱼类形态学分类库、ITIS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和生物条码系统(The 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BOLD)的相应形态学与DNA序列资料,在揭示完善我国鱼类检索系统必要性基础上,探讨了COⅠ条码序列在硬骨鱼类辅助物种鉴别和适用性,并对运用该条码序列库完善我国鱼类检索系统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初步摸索。结果表明,COⅠ条码序列获取便捷,广泛适用硬骨鱼类物种鉴别,并可用于低级分类阶元的系统进化分析。本研究结果可为分子生物学辅助分类、市场监督、资源有序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发掘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肝脏功能基因、开发环境检测标记基因,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分别测定了性成熟雌、雄弓背青鳉肝脏转录组,并获得80095044和87043984条clean reads,合并拼接出49912个unigenes(N50=2394bp)。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显示在雌、雄弓背青鳉肝脏组织中存在571个差异基因(DEGs),其中364个在雄鱼中高表达,207个在雌鱼中高表达。GO和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激素合成、免疫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卵黄发生等生物学过程。进一步,在转录组中筛选到了多个环境雌激素相关标记基因(vtgs,chgs,er,cyp450等),且这些基因在雌鱼肝脏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雄鱼。研究结果丰富了弓背青鳉的基因资源,为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数据,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鱼类肝脏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初孵及培养一段时间的大海马幼鱼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以观察不同饵料对幼鱼的生长与存活影响。刚孵出的大海马幼鱼[体长平均0.85±0.03(cm)]开口摄食时分别投喂卤虫幼体(A)、轮虫(B)、桡足类幼体(C)及桡足类幼体+蒙古裸腹蚤幼体(D),经20d培育,实验结果显示:投喂(B)、(C)和(D)3组饵料的幼鱼其体长、存活率方面差别不大,而投喂卤虫幼体(A)的幼鱼其体长最小、存活率最低,只有(2.53±0.07)cm和(67.0±5.0)%,多重分析比较还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20日龄的大海马幼鱼[平均体长(2.72±0.04)cm]分为E、F、G 3组,分别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冷冻糠虾、卤虫成体作为饵料。经60d培育后,结果表明,其中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作饵料的这组效果最好,幼鱼的体长、存活率分别为(7.29±0.07)cm和(88.5±5.6)%,卤虫成体培育效果最差,体长、存活率只有(6.99±0.12)cm和(71.5±5.1)%。幼鱼体长3.0~5.5cm时,其体长日增长率达到最大,之后随着体长的增加,体长日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多重分析比较显示,差异水平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分布在广东省雷州半岛鳍虾虎鱼属的一中国新纪录种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方法】用体视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拍照,用cell Sens Standard软件测量样本各形态学测量指标;依据线粒体Cytb基因以邻接法构建鳍虾虎鱼属系统发育树。【结果】该虾虎鱼半透明、无色或淡黄色等体色特征与大鳞鳍虾虎鱼(G.macrolepis)最为相似,与后者明显区别的特征为:从第2背鳍和臀鳍起点处的鳞片向前凸出,呈""状(vs.第1排纵列鳞排列整齐,呈"\");雄鱼上颌具犬齿9对,下颌后半部有小犬齿8对(vs.雄鱼上颌具犬齿11对,下颌后半部有小犬齿9对);纵列鳞19~21(vs.17~19),横列鳞5(vs.5~6);胸鳍条13(vs.14),尾鳍主鳍条13(vs.14);鳍上有斑点(vs各鳍均无斑纹)。鳍虾虎鱼属4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新纪录种与湄公河鳍虾虎鱼(G.chuno)亲缘关系最近,与半饰鳍虾虎鱼(G.semivestita)亲缘关系最远。【结论】雷州半岛分布的鳍虾虎鱼的形态参数及Cytb分子结果均显示其为中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多鳞鱚(Sillago sihama)雌雄不同组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定量分析多鳞鱚snrpd1、rps27、rpl7a、rpl7、cnpb、rps4、rps20、ef1a、ube2、rplp2等10个候选内参基因m RNA在雌、雄个体脑、鳃、性腺、心、肠、肾、肝、肌肉、皮肤、脾、胃等22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BestKeeper、NormFinder、GeNorm工具测评10个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结果】10个候选内参基因均可获得特异性的扩增产物和理想的扩增效率,其中Bestkeeper软件计算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snrpd1=rps27 rpl7a rpl7cnpb=rps4 rps20 ef1a ube2 rplp2;Norm Finder软件分析结果为:rpl7rpl7a rps27 rps4 cnpb ef1a rps20 ube2 rplp2 snrpd1;Ge Norm软件分析结果为:rpl7/rpl7a rps4ef1a rps27 rps20 cnpb ube2 rplp2 snprd1。【结论】rpl7、rpl7a、rps27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较高,建议选择rpl7和rpl7a共同作为多鳞鱚q RT-PCR研究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7.
鱼类视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作为脊椎动物最重要的类群之一, 在其生长发育和进化中, 视蛋白在视觉图像形成和 生物钟昼夜节律等非图像形成功能调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其是否直接参与视觉成像分 视觉视蛋白和非视觉视蛋白两大类。本文对国内外鱼类视蛋白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重点介绍鱼类视觉系统视蛋白和非视觉系统视蛋白的研究进展, 包括各自的组成、分类、分布、生 理功能及视蛋白基因等,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鱼类视觉感知的分子机制及鱼类资源的保护及应用奠定 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开发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三亚群体(下称“三亚青鳉”)遗传性别鉴定分子标记,为进一步挖掘其性别决定基因奠定基础。【方法】用染色体商(Chromosome quotient,CQ)法比较雌雄两性个体的全基因组重测序覆盖度,筛选潜在的性别特异性序列区域(CQ <0.1)并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验证引物区分三亚青鳉群体及其子代性别的适用性。【结果】经CQ分析筛选,CQ <0.1的特异性区域279个,设计引物279对。随机挑选的60对引物中,29对标记引物在三亚青鳉群体雄鱼中扩增得一个DNA条带,雌鱼无条带,均可鉴定三亚青鳉遗传性别。从29对引物中随机挑选2对引物(命名为Marker1和Marker2)进一步验证,引物Marker1、Marker2在雄鱼中扩增产物分别为791、556 bp,两对引物对三亚青鳉子代群体的扩增结果与亲本一致。用两对性别特异性标记对三亚群体的F2代全同胞家系94个个体进行扩增,结果发现F2群体自然性别比约1:1。【结论】性别特异性引物Marker1和Marker2均可对三亚青鳉群体进行遗传性别鉴定,在三亚青鳉野生亲本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快速鉴定弓背青鳉遗传性别的方法。【方法】以中国南海沿岸弓背青鳉群体为对象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基因组数据设计性别特异引物Ocsex-F/Ocsex-R,通过PCR方法对弓背青鳉遗传性别进行鉴定。【结果】引物Ocsex-F/Ocsex-R在雄性DNA中扩增获得959 bp和656 bp的两个DNA条带,在雌鱼中仅可扩增出959 bp的单一条带,PCR产物经电泳可清晰分辨;对汕头、湛江、钦州、文昌等南海沿岸的地理群体扩增结果一致。【结论】Ocsex-F/Ocsex-R引物可对弓背青鳉进行遗传性别鉴定,在南海沿岸不同群体中具有稳定性和通用性,可广泛用于弓背青鳉遗传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20.
9种常见笛鲷微卫星位点筛选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从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得到37对微卫星引物对笛鲷属9个习见种红鳍笛鲷 L. erythropterus、紫红笛鲷L. argentimaculatus、星点笛鲷L. stellatus、约氏笛鲷L. johnii、千年笛鲷L. sebae、金带笛鲷L. fulvus、金焰笛鲷L. fulviflamma、画眉笛鲷L. vitta与奥氏笛鲷L. ophuysenii的微卫星位点进行筛选和分析.9个种都能检测到的微卫星位点有10个, 部分种能检测到的有13个.9种笛鲷Hardy-Weinberg平衡下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在0.730―1.000, 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716―0.915, 偏离指数(D)为-0.002― -0.214.微卫星位点杂合度的分析表明目前笛鲷属鱼类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另发现9个种的笛鲷都出现了杂合子缺失的情况, 缺失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