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24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辛几何算法是专门针对动力学过程设计的算法,以提高动力学问题求解的精度与效率。高斯束偏移过程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射线追踪,从物理上讲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可以利用辛几何算法对其进行优化。本文将基于辛几何算法的运动学射线追踪引入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中,并在推导了动力学射线追踪方程组的辛差分格式基础上,实现了基于辛几何算法的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模型实验表明,基于辛几何算法的运动学射线追踪,其效率与精度相比常规算法都具有一定优势,而基于辛几何算法的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能够对复杂构造模型精确成像。  相似文献   
22.
由于地层吸收衰减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地震子波会随传播时间及空间发生变化,因此,若采用统一子波对非平稳地震记录进行反演将导致所求反射系数的不准确。本文利用改进广义S变换对地震资料进行时频分析,据此提取时变地震子波,重新构建时变子波褶积模型并求解相应的L1范数稀疏约束正则化问题,实现了基于改进广义S变换的时变反射系数反演,由此可获得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精度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23.
针对残余多次波的识别与压制问题,提出了1种应用于成像道集域的变周期预测反褶积方法.与传统的预测反褶积方法不同,该方法首先根据所建立的强波阻抗界面的深度-速度模型,在地震偏移剖面上追踪识别出残余多次波,并根据其传播时间确定出相应变化的多次波周期或预测步长,然后在成像道集上对含有残余多次波的成像道进行变周期预测反褶积压制处理,最后再将剔除残余多次波后的成像道集合成为新的地震偏移剖面.实验处理的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对微屈多次波有效.而且对残余的长周期鸣震多次波也可达到令人满意的压制效果.  相似文献   
24.
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或偏移计算中往往要在边界上加上吸收边界条件来消除人工边界的虚假反射.传统的吸收边界条件方程阶数较低,对大角度入射波的吸收效果不理想.本文基于Higdon提出的渐进吸收边界条件方法,推导出四阶吸收边界条件方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吸收边界条件角度参数的优化选择方法.实验证明应用此优化系数的四阶吸收边界条件对全角度入射的入射波都有较好的吸收效果.  相似文献   
25.
利用Radon变换压制多次波的传统做法一般都是先进行叠加速度分析,然后在CMP道集上做相应滤波处理.实际资料处理中,带有多次波的速度分析难以准确地提取速度,进而造成多次波压制的效果不够理想.有别于传统的做法,本文提出的方法通过对炮集记录进行同相轴重排,运用变换域自适应切除的τ-p变换(线性Radon变换)滤波,实现了直接在炮集记录中压制海水鸣震.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对于海水鸣震多次波压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实现地震道零相位化的子波相位谱消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波相位谱消去法是通过话因式分解并以最大的方差模为准则求得子波相位港,然后将其从地震造的相位谱中消去。与常相住校正方法相比,该方法不要求于波各分频的初相位角为常数。模型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对主频变化的适应性,首尾于波的主频相差30Hz时仍能得出很好的结果,这就使得我们对地震道可一次进行全道处理,而不必进行分段处理;对于最小相位地震道及接近最小相位的混合相位地震道,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容噪能力。对于最大相位地震道及接近最大相让的混合相位地震道,当记录的信噪比较高时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7.
本文提出的主能量脉冲反褶积方法,旨在保持原反褶积相位特性的同时将有效频带拓宽为期望输出的主能量谱,以期获得更为可靠的地震分辨率。其首先根据地震波的有效频带范围设计出期望输出的主能量谱,然后通过主能量谱滤波获得主能量信号,并以其为输入求取初始的反褶积因子,再在保持初始反褶积因子相位特性的前提下以主能量谱为期望的振幅谱,求取1个优化的反褶积因子,最后即可通过褶积运算获得期望输出的地震信号。  相似文献   
28.
虚拟速度—临界角谱是地震折射波虚拟射线理论的应用之一。根据共始点或共折射点记录的相似性,利用第一虚拟时距曲线方程,对时距曲线进行扫描计算,可以制作共始点谱和共折射点谱。 文中,通过实际介质模型的计算机试算结果,对该方法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