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47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法,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红碱淖湖面面积,监测36 a来红碱淖湖面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73—2009年红碱淖湖面面积总体减小19.7 km2,变化率为-34%。20世纪70年代,湖面面积较大且变化率较小,1974年湖面面积最大,为59.97 km2;80年代湖面面积开始大幅减小,变化率为-12.4%;90年代湖面面积缩小变慢,变化率为-10.6%;21世纪初,湖面面积萎缩迅速加快,变化率达-16.6%,2009年湖面面积仅为38.33 km2。2001—2002年内湖面面积变化情况监测表明,3—5月湖面面积较大,6—11月湖面面积逐渐缩小。2001年11月到2002年3月,湖面面积处于增大期,变化率为+2.2%;2001年5—11月、2002年3—11月面积缩小,变化率分别为-4.4%、-4.1%。  相似文献   
322.
陈纾杨  王元  袁慧玲 《气象科学》2013,33(4):384-390
利用观测系统研究与可预报性试验的交互式全球大集合系统(TIGGE),对中国夏季南方强降水高影响天气过程,进行了可预报性研究.选取2008年6月中下旬中国南方地区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作为典型个例,对TIGGE的天气形势等预报,进行了详细的检验.结果显示,500 hPa上位于中国北部地区的阻塞高压及其西侧的低槽为本次过程的关键系统,对降水过程起到决定性作用.检验结果表明,TIGGE对关键系统的预报,普遍出现强度偏弱位置偏西的问题.ECMWF对500 hPa高度场预报最优,而850 hPa的比湿则是NCEP最佳,但多中心大集合预报则保持较好优势,对各单中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而TIGGE对于这类灾害性天气的10 d的预报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323.
结合SAR成像特点和数学理论知识,给出左视、右视两种侧视成像情况下影响地形起伏区域SAR后向散射的本地入射角理论计算模型,基于微波散射物理模型AIEM,模拟不同雷达入射角下地形坡度、坡向对SAR数据后向散射的影响,结果表明雷达入射角相对较小的SAR数据受地形起伏影响较小,是地形起伏地区SAR应用的最佳数据源。并提出一种SAR影像后向散射系数的地形校正半经验模型。地形校正过的SAR影像分类总体精度较未校正SAR影像提高12%。  相似文献   
324.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定天然饱和卤水中锂的方法,研究了基体元素对锂元素的干扰,采用基体匹配法克服了基体效应的影响.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7.4%~101.5%,检出限为1.02 mg/L,精密度(RSD,n=12)为1.21%.方法快速准确,可以准确测定天然饱和卤水中的锂.  相似文献   
325.
翠华山山崩地貌,类型齐全,山崩活动具有多期性,可以识别出三期,断裂及地震是形成山崩的主因。得天独厚的地质地理条件使得山崩遗迹得以完整保留,巨石景观资源十分珍稀。经与全世界山崩地质遗迹比较,翠华山单个崩石体积居世界第一位;崩石堆积总体积居中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山崩地貌遗迹景观旅游资源居世界第一位,它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326.
针对圆弧滑动面法已无法准确判断土体强度发生弱化后半圆堤整体稳定性问题,建立基于循环强度结合D-P屈服准则的拟静力有限元模型来分析半圆堤整体稳定性。分析荷载破坏包络线的变化趋势,给出提高半圆堤整体稳定性的工程建议。并在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基础上,对变量进行无量纲化,通过优化分析进行非线性拟合归一得出描述半圆堤整体稳定性的极限状态方程。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为例,结果表明简化计算方法是可靠的,可供工程设计借鉴和使用。  相似文献   
327.
四川大足-福建泉州深部地电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四川大足-福建泉州剖面的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划分了低阻的中新生界、高阻的三叠系-古生界以及相对低阻的浅变质的元古界板溪群等;了解了一些岩体的底界深度,推断沅麻盆地5 km以下出现岩脉群. 武陵山重力梯度带附近,中下地壳至上地幔岩石层有很高的电阻率,它和梯度带的形成有关.华南褶皱系普遍存在壳内高导层,它和爆破地震所反映的壳内低速层的位置相近. 深部电性证明,华蓥山断裂带、茶陵断裂带和福安-南靖断裂带等是深、大断裂带. 上地幔岩石层在横向上具有不同的电阻率.软流层深度自西向东由120-150kin变化到76km,衡阳以东最深可达240km. 由软流层变化及断裂分布,认为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的分界位于茶陵-永兴断裂附近.  相似文献   
328.
Data from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ices (MCVs) in central and east Chin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region. The monthly variation in MCVs was significant. From May to October, MCVs were clearly affected by 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 subtropical high and solar radiation, which resulted in clear changes in MCV spatial distributions from strengthening and weakening process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urnal MCV variations and the precipitation rate from May to October, MCVs were found to occur more frequently over the ocean than over land. MCVs near the Sea of Japan and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occurred during all types of weather. Ocean occurrences near land, such as the Ryukyu Islands, were categorized as morning-active MCVs. The hilly regions of southeastern China and North China Plain were characterized by afternoon-active MCVs. Limited to topography and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the Beijing-Tianjin-Tangshan area had evening-active MCVs, while Changbai Mountain had nocturnal MCVs.  相似文献   
329.
利用2009年4月18日三架飞机联合探测层积混合云资料,结合MICAPS再分析资料、雷达、卫星及地面台站资料等,在准确区分自然云区与催化响应区的基础上,对这次降水性层积混合云的微结构和催化物理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云上部(4 800 m层,距云顶1 700 m,距云底3 000 m)累积了云中大部分的过冷水,是云内发展强盛区;云上部嵌入式积云区温度低于周围层云区2℃,积云区含水量分布不均,最大值为1.5 g/m~3,标准差为0.4 g/m~3,而层云区含水量最大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6 g/m~3和0.15 g/m~3,积云区和层云区的云滴谱峰值直径分别为25μm和15μm,云滴数浓度的量级分别为102cm-3和101cm-3。对催化云而言,此次联合探测在4 800 m层捕捉到嵌入式积云区的催化响应,人工播撒Ag I会促进该层云的消散过程,催化后1 h内云区占比由71%降至13%,云中液态含水量持续减少且趋于均匀分布,催化后10 min与20 min云中含水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0 g/m~3和1.5 g/m~3,标准差为0.3 g/m~3和0.15 g/m~3,凇附与聚合增长为主要冰相微物理过程,云滴谱先变窄,后因H-M冰晶凇附繁生而拓宽;在云的中下层则受上层催化影响而产生旺盛云区,10 min内该层云区范围显著扩大,云滴及冰相粒子尺度均增加一倍,同时旺盛云区自上而下扩展。  相似文献   
330.
GPS/PWV资料在梅雨锋暴雨个例中的同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天气预报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3DVAR,利用江苏省GPS/PWV(PWV:Precipitable Water Vapor,GPS反演得到可降水量)资料,并将其与探空资料比对订正,针对2011年6月18日梅雨锋暴雨进行3 h循环同化模拟。在降水参数化方案敏感性试验与单点同化试验基础上,设计多组试验对6 h降水量进行TS(Threat Score)评估。结果表明:(1)同化订正GPS/PWV资料对降水预报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大雨、暴雨量级以上的预报能力;(2)降水量的RMSE(Root Mean Squared Error,均方根误差)相比控制试验均减小,CC(Correlation Coefficient,相关系数)均增大,最显著试验RMSE从19.1 mm下降到12.6 mm,CC从0.45上升到0.74;(3)NMC方法统计的背景误差协方差条件下中雨至暴雨量级T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提高,默认的背景误差协方差在大雨以上量级TS评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