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46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碱渣是氨碱法制纯碱时排出的固体废弃物,经适当的加固处理后作为工程填垫土可以有效解决占地和污染问题。碱渣土的力学性质不稳定,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强度会发生明显弱化,导致承载力大幅降低。以天津港地区回填碱渣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列动三轴试验,以固结围压、动应力比和偏压固结比为试验变量,研究了不同应力组合下碱渣土中循环累积孔压发展规律以及循环后碱渣土不排水强度演化规律。基于等效超固结模型,引入强度弱化系数β,建立了考虑偏压固结比和动应力比影响的碱渣土循环强度弱化模型;引入强度提升系数α,建立了考虑偏压固结过程和循环加载过程耦合影响的碱渣土强度演化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3.
中国华南地区第四纪喀斯特洞穴堆积中常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多处含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洞穴化石点,在其共生的动物群中,对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且化石数量最多、演化特征最显著的种类之一是独角犀(Rhinoceros)。近期早更新世犀类化石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中晚更新世时期的犀类化石却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产自中国广西崇左更新世中晚期的武鸣楼山临佛洞、公鸡山愚公洞、木榄山智人洞以及芭仙洞这4个化石地点的犀类新材料,依据牙齿的大小和其形态特征分别将其归入了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爪哇犀相似种(Rhinoceros cf.sondaicus)和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通过对华南地区第四纪独角犀的系统研究表明,爪哇犀(R.sondaicus)在此地区从早更新世中期一直持续到全新世;中国犀(R.sinensis)则从早更新世晚期延续到晚更新世;暂时没有发现印度犀(R.unicornis)的化石。颊齿特征分析表明,扶绥犀(Rhinoceros fus...  相似文献   
84.
阿尔金北缘尧勒萨依片麻岩分布于尧勒萨依河中下游,主要岩性为黑云二长花岗片麻岩。为确定该地区侵入岩形成时代、成因和构造背景,本文对其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区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其形成年龄为927±3 Ma,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纪。其具高硅(SiO_2=71%~73.96%)、富碱[(Na_2O+K_2O)=6.61%~8.00%]的特征,岩石里特曼指数σ=1.41~2.09,属钙碱性系列;铝过饱和指数(A/CNK)=1.01~1.25,为过铝质系列岩石;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i、P、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大陆碰撞型花岗岩特征;稀土总量高,其中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a/Yb)_N=7.53~8.13),Eu负异常明显(δEu=0.40~0.68),总体呈"右倾海鸥型"稀土配分模式,具典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特征。根据原岩判别图,推测其为变质砂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尧勒萨依片麻岩应该形成于同碰撞晚期的构造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85.
广州金沙洲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地面沉降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面沉降监测和地质钻探的成果,综合研究广州市金沙洲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地面沉降地带的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特征、岩土体类型、第四系厚度、地层与岩石等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研究区内地面沉降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地面沉降形成的内在因素,开挖基坑、桩基础施工及抽排地下水是地面沉降形成的外在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学校地面沉降是因软土层在抽排地下水及地面附加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排水固结的结果。  相似文献   
86.
利用"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几种不稳定对流涡度矢量(CVV)与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稳定条件的增强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中低层对流不稳定是深湿对流系统发生的先决条件,由于低层存在辐合,使得周围湿空气向暴雨区集中,对流单体在暴雨区汇聚,且发生合并增强,台风左前方向暴雨区输送对流不稳定能量等,是使得暴雨区对流不稳定重新建立和加强的重要机制.(2)深湿对流系统的中低层不仅有对流不稳定,而且还有斜压不稳定、条件对称不稳定,而中高层必须有湿斜压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深湿对流系统中高层西(北)侧为负MPV2柱,东(南)侧为正MPV2柱;(3)深湿对流系统中惯性不稳定柱与惯性稳定柱相间分布,西(南)侧为负CVV柱,东(北)侧为正CVV柱,负CVV柱对深湿对流起激发作用;(4)惯性不稳定、湿倾斜不稳定和条件不稳定产生强的倾斜式对流,而强的倾斜式上升运动加强了深对流系统北侧高层的南风分量,因深对流系统南侧低层出现补偿性下沉气流,因而低层南风加强,高低空急流中心的加强会进一步加强对流的发展,使得惯性不稳定、湿倾斜不稳定及条件不稳定增强和维持,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5)在暴雨中心以东维持一顺切变环流,同时暴雨中心的浅对流单体吸收来自南方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尺度辐合线与β中尺度涡旋对对流单体起组织和增强作用,对流系统中辐合、辐散柱相间分布,强散度柱与强涡柱互伴互耦,都有利于形成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使不稳定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使得不稳定得到增强和维持.  相似文献   
87.
典型高影响天气系统之西南热低压研究Ⅰ——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方  王元 《热带气象学报》2008,24(4):391-398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把我国西南地区春季出现的热低压分为本地生成型热低压和北方移入型热低压两种类型,定义了热低压的位置指数和强度指数,并以此讨论两种类型热低压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热低压进行定量描述以及研究其形成规律和机理,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热低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较少移动;春季我国西南地区近1/4时间受热低压影响,4月份热低压出现频率最高,而5月份的热低压最强,热低压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且其强度有逐年增强的趋势.热低压主要形成于地形鞍型场附近,是导致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高温天气和贵州春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70%的热低压天气过程会带来35 ℃以上的高温天气,在贵州分别有69%、50%的热低压在填塞过程中会产生大雨、暴雨以上的降水.  相似文献   
88.
江苏地区沙尘天气时空特征及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省59个测站1960-2006年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通过时间序列线性变化趋势、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江苏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苏沙尘天气在空间上呈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年发生频数差异明显的特征;47 a江苏年沙尘日数年际变化明显,总频次呈减少趋势,沙尘强度呈减弱趋势;江苏沙尘天气季节分布不均匀,3-4月份为多沙尘月,6-10月基本没有沙尘天气发生,11月后沙尘天气开始增多;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江苏沙尘天气具有2、4、6、8 a的年际周期变化和11、20 a左右的年代际周期振荡,其中8 a和20 a周期振荡是主要特征,20 a的周期振荡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89.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热带气旋频数和洪泽湖自然入湖水量等资料,借助EOF展开、相关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West Paeific Subtropical high)月、季、年变化特征以及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PSH形态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在暖季的北进和冷季的南退;随着WPSH脊线指数在暖季明显地呈现北进趋势,热带气旋源地发生频数也存在明显的增加趋势,并同步地在8月达到最大值;洪泽湖自然入湖水量也同步地伴随着WP-SH脊线指数的北进(南退)而增(减),并在7-8月间达到最大值;夏季西伸脊点与夏季距平高度场第一个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之间呈较好的反位相关系;夏季WPSH脊线与第二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之间呈较好的同位相关系;副高的面积和强度变化与西伸脊点位置之间呈较好的反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90.
江苏风能资源代表年选择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路屹雄  王元  李艳 《气象科学》2009,29(4):524-526
代表年法是风能资源计算中的重要方法,而对区域风能资源代表年的选取方法不一.以江苏省为例,对区域多站点的风能资源代表年选取的两种方法--"站点最大频数法"和"区域平均法"的比较分析表明,两种方法选取的江苏省风能代表年是一致的.本文的结果可以推广到其它多站点区域的风能资源代表年的选取上,其中站点最大频数法简便易操作,适用于较少站点数条件下的代表年选取和业务性运用;区域平均法适用于稠密站点条件下的代表年选取;在样本足够大条件下,上述两种方法的计算精度能够满足风能利用的业务和研究需要,并具有足够的区域一致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