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关于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滋  赵连泽 《江苏地质》2001,25(3):129-133
世纪之交的我国地质行业和地质学人才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资源、环境与灾害已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面对挑战和机遇,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建“地质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并建立了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类地质学人才的培养体系,依托本系雄厚的教学科研基础和师资力量,建成“三三三“培养模式和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七年来改革成果丰硕.2000年以来,在教育部世行贷款重点教改项目支持下,结合地学类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正在努力探索按“大地学“口径培养人才的模式,创建培养具有大理科基础、大地学特色的地球科学人才的实施方案,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的迫切需要培养新一代地学人才.  相似文献   
12.
范洪海  王德滋等 《地质学报》2001,75(1):64-69,T002
在江西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北部的潜火山岩岩墙中,笔者发现了闪长质的岩石包体,这种包体具典型的反向脉及淬冷边,且淬冷边内含有大量针状磷灰石。在包体内部或包体与寄主岩的边界均见有钾长石及斜长石捕虏晶,这种捕虏晶是包体岩浆从寄主岩岩浆中捕获的,常被熔蚀成筛状或浑圆状。包体与寄主岩(次斑状花岗闪长岩)的稀土元素曲线和不相容元素蛛网图的形态非常相似。因此,相山潜火山岩岩墙中的闪长质岩石包体是不同成分、不同温度的岩浆经对流及不均一岩浆混合作用而形成,在成因类型上属淬冷包体。  相似文献   
13.
粤东塌山含锡花岗斑岩原生铝质矿物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德滋  陈绍海 《矿物学报》1995,15(3):249-253,T001
粤东塌山含锡花岗斑岩以岩脉产出,侵位年龄138Ma,含不等数量的原生铝质矿物,如红柱石、铁铝榴石、铁叶云母和白云母等。根据产出特征,红柱石被区分为两个世代,石榴子石分为三个结晶时期。结合全岩为过铝质(A/NKC=1.234),高的K2O/Na2O(2.15)、Rb/Sr(3.10)、K/Rb(215)比和ISr值(0.7131),低的εNd(T)值(-7.4)和长石铅同位素组成相似于造山带铅演化模  相似文献   
14.
在圣腊法埃耳-斯韦尔地区,渗入铀矿体的半流态沥青在250°-300℃的温度下受热而硬化。硬化的物质性质变脆,并在物理性质上与天然硬化的“沥青石”大致相似。这些人工的硬化物质的红外曲线与天然的“沥青石”的曲线也很相似。人工硬化的和天然硬化的”沥青石”的红外曲线显示了它们具有微弱的和不清晰的吸收带,相反,半流态沥青的吸收性则很强。对铀矽酸盐铀石的矿物学研究表明,这种矿物与富奇斯和霍克斯特雷(1959)所制成的合成铀石相似,虽然缺少一个重要的羟(基)组分。硬化的含铀“沥青石”与铀矽酸盐铀石的密切而普遍的共生既明它们是同时形成的。铀-有机质成分也许能受辐照作用而硬化,尽管这种现象看来似乎未必可能。然而,这样一种成因对于铀矽酸盐铀石来说几乎难以令人置信。无论是铀石或是与其伴生的含铀“沥青石”,都可被认为是热液成因的。  相似文献   
15.
一、偏光顯微鏡是鑑定岩石和礦物的有力武器在偏光顯微鏡尙未發明以前,人們鑑定岩石完全憑藉肉眼觀察。八十多年以前,自從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岩石薄片以後,岩石分類才開始逐漸具備科學的規模,到目前爲止,岩石薄片研究法已經發展成爲鑑  相似文献   
16.
在详细研究山东平邑归来在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外类似矿床特征对比,确定该矿床是我国首例碲金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At Admiralty Bay of central King George Island, Keller Peninsula, Ull-man Spur and Point Hennequin are main Tertiary volcanic terrane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sotopic dat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occurred three periods of eruptions ( three volcanic cycles) and accompanying N-toward migration of the volcanic center on Keller Peninsula. After the second period of eruptions, the crater collapsed and a cal-dera was formed, then later eruptions were limited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peninsula and finally migrated to Ullman Spur. Thus Keller Peninsula is a revived caldera, and its volcanism migrated toward E with time. Point Hennequin volcanism happened more or less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above two areas, but has no clear relation in chemical evolution with them, frequently it belongs to another independent volcanic center.  相似文献   
18.
在乔治王岛中部的阿德默勒尔蒂湾 ,凯勒半岛、于尔曼山嘴和埃内坎角是第三纪火山岩集中分布区。野外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 ,凯勒半岛发生了三期火山喷发 (三个火山喷发旋回 ) ,同时伴随着火山活动中心的不断北移 ;在第二期火山喷发之后 ,火口塌陷 ,形成破火山 ,之后在半岛北部又发生火山喷发 ,并向东迁移到于尔曼山嘴。因此凯勒半岛是一复活破火山 ,火山活动具有随时间迁移的特性。埃内坎角火山活动虽与上述两地区大致同时 ,但化学成分上不存在明显演化关系 ,应属另一相对独立的火山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晚中生代期间,中国东南部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由内陆向沿海,花岗岩、火山岩的时代越来越新。花岗岩 与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在成因上存在密切联系。在时间、空间和成岩物质来源一致的条件下 ,花岗岩可视为流纹岩、英安岩所构成的中心式火山机构的“根”,形成所谓的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中国东南部的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可以区分为同熔型、陆壳重熔型和A 型三类,它们具有不同的构造环境、形成机制和物质来源。同熔型火山-侵入杂岩主要分布 于沿海,陆壳重熔型火山-侵入杂岩一般分布于内陆,而 A型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主要受浙闽沿海长乐-南澳断裂带控制。 以桐庐和相山两个典型杂岩体为代表剖析了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 体的时、空、源一致性,所揭示的规律对于认识整个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 杂岩的成因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晚中生代期间,中国东南部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由内陆向沿海,花岗岩、火山岩的时代越来越新。花岗岩 与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在成因上存在密切联系。在时间、空间和成岩物质来源一致的条件下 ,花岗岩可视为流纹岩、英安岩所构成的中心式火山机构的“根”,形成所谓的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中国东南部的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可以区分为同熔型、陆壳重熔型和A 型三类,它们具有不同的构造环境、形成机制和物质来源。同熔型火山-侵入杂岩主要分布 于沿海,陆壳重熔型火山-侵入杂岩一般分布于内陆,而 A型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主要受浙闽沿海长乐-南澳断裂带控制。 以桐庐和相山两个典型杂岩体为代表剖析了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 体的时、空、源一致性,所揭示的规律对于认识整个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 杂岩的成因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