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中国东南沿海与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的对比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中国东南部广泛发育中生代A型花岗岩,按其空间展布,可区分为东南沿海和南岭内陆两个岩带。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92~103Ma),时间跨度不大,而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起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186~124Ma),自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均有发育。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可区分为过碱性和铝质两种类型,但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基本均属铝质类型。与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相比,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相对富SiO2,富Na2O,而K20,Rb,Sr,Ba含量及FeO*/(FeO*+MgO)比值则相对偏低。Nd同位素示踪指示两带A型花岗岩均为壳幔混熔岩浆经高度分异演化结晶的产物,但不同地区A型花岗岩因区域引张程度不同,导致幔壳物质混熔比例存在差异。通过对两带A型花岗岩共生岩石组合及产出构造背景的综合分析,认为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有关的弧后伸展引张环境,而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的产出则主要受板内裂谷环境控制,可能与古特提斯及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联合制约有关。  相似文献   
52.
浙江普陀山岩体是我国东南沿海产出的由多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典型I_A型复合花岗质杂岩体。锆石U_Pb定年结果显示该杂岩体主要由 3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 ,自早至晚分别为石英闪长玢岩 (约 170Ma)、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约 110Ma)和晶洞钾长花岗岩 (约 90Ma) ,其中黑云母钾长花岗岩是该杂岩体的主体岩性 ,在该类岩石中常发育有丰富的深色闪长质包体。本文重点研究了该杂岩体中的黑云母钾长花岗岩 (寄主岩 )及其中的深色闪长质包体。寄主花岗岩为高演化的I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硅、富碱、准铝或弱过铝质 ,富大离子亲石元素 (如Rb、Th等 )和轻稀土元素 (LREE/HREE =8.5 8~ 13.83) ,具有中强的铕负异常 (δEu =0 .2 9~ 0 .4 3) ,并显著亏损Sr、Ba、P和Ti等。闪长质包体与寄主岩之间主、微量元素表现出混合成因的演化趋势 ,二者具有相似的Nd同位素组成〔εNd(t)值分别为 - 6 .30~ - 6 .6 0和 - 6 .95~ - 7.12〕 ,均表现出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特点。对包体与寄主岩产出构造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 ,该杂岩体中的深色闪长质包体是在伸展引张构造背景下 ,上涌的幔源基性岩浆与其诱发的长英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3.
王德滋 《地质学刊》2007,31(3):I0004-I0004
《江苏地质》自1977年创刊以来,已走过30年的办刊历程,连续出版了30卷、115期,对于传播地质学研究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成绩喜人。谨向该刊主编、编委和编辑部同志致以热烈祝贺!自然科学期刊是反映研究成果的载体和媒介。衡量一本自然科学期刊的水平和质量,主要看它的办刊方针是  相似文献   
54.
王德滋 《高校地质学报》2007,13(3):I0003-I0003
欣逢董申保院士九十华诞,谨向董老致以诚挚的祝贺!衷心祝愿董老健康长寿,寿比南山!  相似文献   
55.
野外地质观察和岩石显微结构研究表明,佛冈花岗质杂岩体中微斜长石巨晶是岩浆结晶的产物,不是交代斑晶,也不是变斑晶,它们与基质中的微斜长石构成双峰式粒径,反映了岩浆的两阶段结晶历史,由于微斜长石是钾长石的低温变体,因此一种可能的机制是佛冈花岗质杂岩岩浆在侵位和基本固结后,冷却缓慢,使早结晶的正长石转变为微斜长石,此外,在新近的研究中,还发现了罕见的,但在佛冈花岗杂岩体中为数不少的“十字”贯穿式双晶微斜长石,以及微斜长石巨晶的“环斑”和“珠边”结构。  相似文献   
56.
武功山中生代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功山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平面形态呈近椭圆形,长轴呈近东西向展布.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轴部主要出露中生代花岗岩类,其南北两侧为厚度较大、强烈韧性剪切的花岗质片麻岩,韧性变形时代为晚印支-燕山期;近东西向展布的晚古生代-中生代萍乡、安福盆地分别位于其北、南两侧的山前低地.武功山花岗质穹隆伸展构造具三层结构,由脆性变形带、低绿片岩相变质流变层-角闪岩相糜棱岩带和中生代似斑状花岗岩构成.中生代花岗岩群的东西向分布规律表明其侵入活动受东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深成花岗岩浆隆升作用是发生强烈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热源并影响动力变形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武功山是一个从岩体核部朝南北两侧山外倾斜滑移的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57.
江西相山铀矿田成矿物质来源的Nd、Sr、Rb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相山大型火山岩型铀矿田中邹家山和沙洲铀矿床及其赋矿围岩(碎斑熔岩及次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Nd、Sr、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期萤石的εNd(t)值(-6.7~-8.3)和初始^87Sr/^86Sr比值(0.7145-0.7207)与赋矿围岩的εNd(t) 值(-6.2~-9.4)和初始^87Sr/^86Sr比值(0.7121-0.7192)相似。在εNd(t)-tl图上,成矿期萤石数据点的投影域与赋矿围岩的基本吻合,均落在相山元古宙基底演化域范围内。成矿期黄铁矿的铅组成在^206Rb/^204Pb-^207Pb/^204Pb关系图上呈线性分布,而火山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位于此相关线低值一端。利用异常铅线的斜率及成矿年龄计算出富铀体质体的形成年龄为144Ma,这与赋矿围岩的成岩年龄(135-140Ma)接近。因此,相山铀矿田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富铀的火山-侵入杂岩,而火山-侵入杂岩则是由类似于地表出露的元古宙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由引可见,相山铀矿田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相似文献   
58.
以岩背斑岩锡矿区火山侵入杂岩为例,根据稀土元素Ce,Nd,Eu,Yb等5种元素6种不同式样协变关系(元素-元素,比值-比值)的判别,重建了本区火山侵入杂岩成岩机制。结果认为,本区第一旋回酸性岩浆是由华南加里东褶皱区基底(云开群)F=0.3的聚集熔融形成的。未喷出地表的那一部分岩浆经历了F=0.2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本区残余的花岗质熔体。  相似文献   
59.
桐庐I型和相山S型两类碎斑熔岩对比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以浙西桐庐I型和赣东北相山S型碎斑熔岩为代表,对两类不同成因的火山-侵入杂岩进行了系统对比。桐庐I型具有相对贫SiO_2(<68%)、相对富Na_2O、贫K_2O(Na_2O/K_2O>0.78)、低的Rb/Sr(<0.9)和I_(Sr)(t)值(0.7060)以及高的ε_(Nd)(t)(>-6.0)等特征,表明源区为基性变质火成岩;相山S型含岩浆结晶的富铝矿物石榴石和红柱石,具有相对富SiO_2(2>68%)、低的Na_2O/K_2O(<0.78)、高的Rb/Sr(>0.9)和I_(Sr)(t)值(>0.7100)以及低的ε_(Nd)(t)值(<-6.0)等特怔,其源区为变质沉积岩。  相似文献   
60.
日本西南冲岛新生代过铝质花岗岩类的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西南冲岛花岗岩类按岩性可划分出两种类型:谷尻型(Tanijiri type)堇青石-紫苏辉石花岗闪长岩和母岛型(Mashima type)电气石-石榴石黑云母花岗岩。两者均以中等过铝质,高的钛铁矿/磁铁矿比值、高的Rb/Sr比值和中等至强的负铕异常等指示其成因上应归属于钛铁矿系列花岗岩,与澳大利亚的S型花岗岩有相似之处。谷尻型花岗闪长岩的源岩主要为一套中性-中基性变质火山岩和火山沉积岩。由于未经充分的沉积分异,成熟度低,含放射成因~(87)Sr较少,由这种源岩经部分熔融形成的初始岩浆具有较低的I_(Sr)~t值(0.70765)和较高的ε_(Nd)~t值(-6.3),这些又不同于典型的S型花岗岩。根据Rb/Sr模拟计算,母岛型花岗岩可能是谷尻型花岗闪长岩浆经26~65%结晶相分离结晶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