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江西朱溪铜钨矿床是近年来在赣北地区发现的又一超大型矽卡岩型钨矿,矿床的形成与花岗岩类侵入体密切相关,矿区处于钦—杭结合带江西段塔前—赋春成矿带中部。该矿床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研究区建立的"南钨北扩"格局,然而前人对其成矿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侵入时代缺少必要的研究,直接制约了对这一格局的深入认识。本文选择朱溪铜钨矿区与成矿有关的细粒白云母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详细野外地质工作和前人研究成果,首次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了该岩体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6.90±0.97 Ma(MSWD=0.55);并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和ICP-MS技术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岩体具有高硅、高碱、富钾、强过铝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典型的S型花岗岩,说明晚侏罗世早期在江南隆起一带存在一期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岩浆侵位事件,为研究朱溪超大型铜钨矿和区域上塔前—赋春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92.
赣西北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区,成矿作用主要集中于武功山隆起和九岭隆起,其中的武功山隆起产有我国最大的岩体型稀有金属矿床414矿,在九岭隆起是否也能找到类似于414的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华南稀有稀散和稀土矿产调查评价项目开展过程中,查明了赣西北九岭地区的狮子岭岩体也存在类似的稀有金属矿化,矿化主要赋存于黑磷云母—含锂白云母碱长花岗岩、锂(白)云母碱长花岗岩和黄玉锂云母碱长花岗岩三类岩石中,三类岩石的分带特点与武功山隆起雅山含矿岩体从Ⅴ带的二云母碱长花岗岩到Ⅱ带的黄玉—锂云母—钠长石花岗岩演变趋势有非常明显的相似性。同时,详细的矿物学研究表明,狮子岭岩体稀有金属矿化特征与414矿也存在一定差异,如狮子岭黄玉—锂云母碱长花岗岩中磷锂铝石超常富集,含量可到4%~5%,已成为矿石中锂的主要载体之一;岩体中绿柱石、富钽锡石、铌钽铁矿、钽铌铁矿等工业稀有金属矿物也普遍存在,这些发现为该地区Li、Be、Ta及Sn的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直接依据。同时,文章对九岭地区锂矿资源的成矿潜力、成矿机制以及华南地区岩体型锂矿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深化了稀有元素在花岗岩类中成矿作用的认识,对华南地区稀有金属的找矿工作可能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离子吸附型稀土找矿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以来由于稀土资源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全球对稀土的供需变化和价格波动极为关注,并加大了稀土的勘查和开发程度。离子吸附型稀土(iRee)资源因轻重稀土元素配分齐全,且不需要通过矿物分解的方式来分离不同的稀土元素,成为近十多年全球稀土找矿和研究的热点。iRee矿产是我国的优势资源,已有40多年的开采历史,为全球稀土产业尤其是重稀土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项目组在江西、广西和云南等省区发现了一批矿产地,矿床的分布范围已从我国南方的丘陵地带扩大到高海拔(云南)和高纬度(安徽和浙江)地区,从亚热带气候扩大到热带气候,如越南、缅甸、泰国、马达加斯加及智利等国家。我们的研究继续丰富了iRee成矿“八多两高一深”的认识,即:多类型、多岩性、多期次、多层位、多模式、多标志、多因继承、多相复合,高海拔、高纬度及大深度,新矿床的发现也不断为此认识提供实例。同时,本文对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花岗岩风化壳、华南不同岩性(花岗岩、火山岩和浅变质火山 沉积岩)以及不同稀土配分类型(LREE和HREE型)的iRee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目前,国内的iRee矿床无论从规模和品位,还是母岩的多样性和稀土配分的全面性都优于国外的。然而,我国长期仍无法摆脱矿山及周边环境污染和优势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今后,寻找经济价值大的iRee矿床是找矿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4.
在上海水产大学上海崇明试验基地池塘养殖中发现 ,中华绒螯蟹辽河种群性早熟个体最初捕捉日期为 8月 15日 ,而长江种群为 8月 2 0日 ,二者相差 5d .此后性早熟个体的捕捉数量逐渐上升 ,10月份达高峰期 ,11月份显著下降 .在性早熟蟹群体中 ,辽河种群的性腺发育略领先于长江种群 ,而体重显著低于长江种群 (P <0 .0 1) ;雌、雄性早熟蟹不存在显著的体重差异 ,但雌性个体数量明显多于雄性个体数量 .  相似文献   
95.
与峨眉地幔柱有关年代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表明,云南白马寨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矿石的Re-Os等时线年龄〔(249±32)Ma〕、四川杨柳坪外围麦约尔苦橄质基性-超基性岩中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250.2±1.9)Ma〕及攀枝花铁矿层中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256.85±2.69)Ma〕都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年龄一致,表明它们的形成时代基本相同。在空间上,这些矿床与峨眉山玄武岩及同时期形成的基性-超基性岩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认为,它们都是峨眉地幔柱在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达到活动高峰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
赵晨辉  王登红  王成辉  应立娟  秦燕 《地质论评》2024,70(2):2024020025-2024020025
硫同位素是示踪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手段,对于揭示硫的物质循环也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选择我国不同类型、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8个大型、超大型铜矿床,系统搜集和整理了1415个硫同位素数据资料,结果发现:① 空间上,矽卡岩型、斑岩型和海相火山沉积型三类铜矿硫同位素组成显示“上重下轻”、“中轻边重”的规律。② 时间上,矿床尺度从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不同类型矿石的δ34S值逐渐增大;全国尺度不同类型铜矿中黄铜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从老到新,δ34S值由正变负,与矿床尺度的变化规律相反。③ 对找矿的指示,甲玛和大宝山矿床中富矿体中硫化δ34S值偏高,在阿舍勒矿床靠近矿化中心的黄铁矿δ34S值偏低,胡篦型铜矿早期富钴黄铁矿δ34S值高于晚期贫钴黄铁矿δ34S值。总体上,除新太古代红透山铜矿之外,其他时代不同类型铜矿中黄铜矿δ34S值从元古宙到古生代到中生代再到新生代,明显降低,与地球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97.
福建砺山钼矿的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区域找矿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东南沿海钼矿点星罗棋布,但大中型矿床少见。福建仙游县的砺山钼矿是近年来找矿进展比较大的钼矿之一,找矿前景看好。本文简要介绍了矿区的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并采用Re-Os同位素测年方法对矿区所采辉钼矿样品进行了测试,获得等时线年龄为91.7±4.9Ma,结合区域上其他钼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时代以及我国东南沿海钼矿成矿带的特点,认为在闽东地区乃至整个东南沿海钼矿的找矿工作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8.
吉林通化赤柏松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体之时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成矿地质背景赤柏松铜镍硫化物矿床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本溪-浑江断裂北侧由东西而北东的区域构造转折部位.  相似文献   
99.
赣南钨矿新类型及“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赣南具“世界钨都”之称,特别是易识别、易选的石英脉型钨矿床闻名遐尔。近20年来,在开采开发石英脉型钨矿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了一种新的钨矿类型,即八仙脑式的破碎蚀变岩带石英脉复合型钨矿。本文通过对八仙脑钨矿成矿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五层楼+地下室”的找矿新模型,以期对该区的新一轮钨多金属矿找矿有所启迪与帮助。该模型已经对老庵里、金银庵等大、中型钨矿的勘探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川西伟晶岩型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SRXRF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微束分析是一种无损而又具有较低检测限的技术,但在地学上的应用较少。本文尝试用SRXRF技术对川西伟晶岩型矿床——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和丹巴白云母矿床进行对比性研究。同一矿床的同类样品的SRXRF图谱形态相近,说明测试状态稳定和测试结果可信。在甲基卡矿区,相对于石英脉,锂辉石矿脉石英中的包裹体检测出较多的Fe、Mn、Co元素,并出现Ti、Rb、Ga、Zn等元素。在丹巴矿区,相对于李家工地白云母矿脉,春牛场伟晶岩检测出S及Zn,Fe的含量也较高。相对于丹巴矿床,甲基卡矿床中的包裹体相对富集金属元素,特别是Ga、Rb等。这些测试结果显示出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和丹巴白云母矿床流体组成的差异,以及矿化和非矿化伟晶岩流体的差异;说明了SRXRF是一种有效的流体包裹体测试手段,但还需要降低SRXRF探针聚焦光束光斑的大小,提高测试数据的定量化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