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厦门港湾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厦门港海区采集两根沉积柱样,研究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和多氯联苯(PCBs)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HCHs,DDTs及PCBs含量用GC法测定,取自厦门港湾口的1号柱样HCHs,DDTs和PCB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2~ 0.32ng/g,4.64~10.5ng/g和0.09~0.46ng/g取自厦门西港内湾的5号柱样采分别为0.17~0.31ng/g,3.65  相似文献   
32.
山东半岛两次海风锋引起的强对流天气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烟台和青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2014年7月14日(“7·14”)和2009年6月29日(“6·29”)山东半岛两次海风锋引起的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7·14”强对流天气发生于冷涡后部前倾槽的环流形势下, 明显的静力不稳定层结、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及垂直风切变相对偏弱, 是此次对流风暴持续时间短且降雹范围较小的原因; “6·29”过程是东北冷涡影响下的强对流天气。海风锋、阵风锋、地面辐合线是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 两次过程都出现了高悬的强回波、弱回波区、回波悬垂、钩状回波、中气旋等超级单体回波特征; 大冰雹形成期表现为中气旋垂直伸展较大和旋转较强, 两次过程的超级单体风暴均由海风锋触发的靠近山脉的风暴发展加强而成, 即地形与海风锋结合导致的更强抬升在加强对流风暴并演化为超级单体风暴中起了关键作用。但“6·29”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了强中气旋, “7·14”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了弱中气旋, 因此, 前者对流范围更大、强度更强。  相似文献   
33.
1995年10月和1996年4月,在闽江口至马祖海域布设8个站点,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样品经冷冻干燥、萃取浓缩和净化分离后,用GC法分析测定其HCHs、DDTs和PCBs的含量。HCHs、DDTs和PCBs的测定结果分别为0.03~0.59ng/g,1.10~14.3ng/g和ND~0.76ng/g?本文基于两个航次的调查研究,综合报道了这些有机氯污染在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布,并对其殖留水平、分  相似文献   
34.
弹性波阻抗反演在稠油热采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稠油热采地震监测中,储层特性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弹性波参数的变化才最终表现为地层速度和实际地震响应的变化.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弹性波参数应当是储层特定变化最直接和灵敏的标志.本文详细叙述了弹性波阻抗反演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稠油热采地震资料的反演和解释中,结果表明弹性波阻抗反演用于稠油热采地震监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5.
新乡2005年5月16日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新乡市2005年5月16日发生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到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西南低涡、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共同作用造成的.强降水落区位于地面冷锋前部、低空急流前端.  相似文献   
36.
2007年7月29-30日,河南西北部山区出现了连续两天的暴雨、特大暴雨天气,部分地区出现重大灾情.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背景,尤其是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减弱对天气过程的形成和结束影响极大,中低空切变线以及副高外围的西南急流是造成强降水的有利条件,而本地区的特殊山地地形造成的抬升作用也是此次暴雨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37.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生消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及NCEP资料和高空地面资料,模拟分析了2006年1月28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结果发现:这次雾体最强的时段在日出后1~2 h内,相对湿度下降的拐点滞后于气温回升的拐点2 h左右;先出现贴地逆温再出现大雾,逆温最强的时段也是雾体最强的时段,逆温层顶始终覆盖在雾体上方;近地面的微风和风向的转变,有利于雾体的形成和向上发展,风向转变的时间也是雾体形成的时间;增温、减湿和逆温层的破坏是大雾消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
利用1979~1998年新乡高温天气资料,分析了新乡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寻找预报指标,建立预报方程,由计算机自动输出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39.
莱州湾冷流降雪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13年莱州湾各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常规资料、海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莱州湾冷流降雪的气候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莱州湾降雪强度较小,中雪和大雪主要集中在莱州湾东部地区。降雪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12h以内。冷流降雪次数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年际变化明显,存在显著的6~7a年际尺度的周期变化。1月是冷流降雪的主要月份,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是主要旬份。冷流降雪主要时段集中出现在08:00左右。近14年冷流降雪次数与同年份的冷空气次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发生冷流降雪时850hPa及以下各层均有明显的温度阈值。莱州湾海温和海气温差过高或过低都不易出现冷流降雪。低于5℃为发生冷流降雪的地面2m温度阈值,该阈值明显高于内陆降雪的阈值。冷流降雪发生时,500hPa以槽后(含涡后)西北气流为主,700、850hPa都处在西北气流控制下,925、1000hPa为西北风、偏北风或东北风3种形势。  相似文献   
40.
根据厄尔尼诺的出现情况,分析当年新乡市夏季降水量变化规律,发现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年,新乡市的夏季降水量明显偏少,往往出现初夏旱和伏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