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B样条与磨光样条在基于矩形格网的DEM内插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昱  朱长青  史文中 《测绘学报》2000,29(3):240-244
本文研究了B样条和磨光样条应用在基于矩形格网的DEM内插中的思想、方法及实现过程。并从逼真性,保凸性,光滑性,运算速度等方面对B样条、磨光样条与双线性内插算法做了实验比较。理论和实验表明,所述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广西贵港新民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贵港新民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平天山岩体的南东边缘,是大平天山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以切层产出的热液脉型矿体为主,顺层的层状矽卡岩型矿体为辅。系统的野外测量和研究表明,脉状矿体形态简单,主要受控于近直立的北北西向断层;层状矽卡岩型矿体主要受围岩地层中的灰岩夹层控制。为查明成矿流体的类型、性质、演化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文章对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显微测温、成分及HO-S同位素测试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矿床成矿机制,并进一步完善了大平天山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新民铜多金属矿床可以分为以下4个成矿阶段:矽卡岩阶段、早期金属硫化物阶段、晚期金属硫化物阶段、方解石-石英脉阶段。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为398~286℃,盐度w (NaCleq)=13.0%~6.2%;早期金属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374~163℃,盐度w (NaCleq)=9.3~4.3%;晚期金属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为340~151℃,盐度w (NaCleq)=8.0%~2.6%;方解石-石英脉阶段均一温度为298~150℃,盐度w (NaCleq)=5.4%~1.6%。主成矿阶段(早期和晚期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以高中温、中盐度的NaCl-H2O-CO2±N2体系为主,流体沸腾和流体混合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H-O同位素组成(δD值介于-86‰~-64‰,δ18OH2O值介于0.33‰~7.47‰)显示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有关,且后期有大气降水混入。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1.4‰~2.6‰,推测硫源与晚白垩世岩浆-热液系统有关。新民铜多金属矿床为晚白垩世区域岩石圈减薄、伸展环境下形成的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并与邻区的Au-Cu-Pb-Zn-Ag矿床共同构成了大平天山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3.
安鹏  陈懋弘  孔志岗  陈港  王昱 《矿床地质》2023,42(5):907-926
广西隆或金矿床位于右江盆地隆或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内部,为一产于C/D不整合面上的层状卡林型矿床。为了查明隆或金矿的成矿流体来源,探讨矿床成因,本次工作对其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对不同成矿阶段石英、方解石进行了系统的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及C-H-O-He-Ar同位素分析。包裹体岩相学及测温结果显示,石英、方解石中主要发育富液相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有少量CO2三相包裹体。其中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70.4~282.6℃,盐度w (NaCleq)集中在2.57%~8.41%,密度为0.774~0.938 g/cm3;方解石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178.5~237℃,盐度w (NaCleq)集中在2.9%~7.17%,密度为0.845~0.935 g/cm3,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H2O-NaCl体系。通过计算得出成矿流体的成矿压力为45.83~74.17 MPa,成矿深度为1.611~2.472 km。石英的δ18OV-SMOW值为25.5‰~28.7‰,对应的δ18OH2O为14.10‰~17.18‰,δDV-SMOW值为-79‰~-51‰,两个阶段石英H、O同位素投点虽位于变质水区域及附近,但Ⅱ阶段石英具有向岩浆水漂移的趋势。方解石的δ13CPDB集中在-6.5‰~-4.6‰,δ18OV-SMOW分布在19.9‰~21.1‰,其投点靠近海相碳酸盐岩区域,表明方解石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溶解。石英包裹体中3He/4He的值为0.351~0.744 Ra,位于地幔氦和地壳氦之间,幔源He (%)值为5.11%~11.17%,说明地壳流体占主导地位;方解石中3He/4He值为0.038~0.073 Ra,位于地壳氦附近。石英、方解石的40Ar/36Ar值为303.1~436.4,经计算得成矿流体中大气40Ar贡献介于67.71%~97.49%,表明了成矿流体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并且有大量大气水的参与。综上分析,文章推测隆或金矿床中原始成矿流体来自深部岩浆流体,原始成矿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与盆地建造水发生混合,形成了多流体混合的成矿流体,并且随着成矿的进行,大量的大气降水或地下水的渗入。结合构造环境、矿化蚀变等特征,文章认为隆或金矿床为中低温低压浅成热液卡林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TCP/IP协议是一组万能网络互联协议 ,通过它可以方便地实现不同机种、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网络间的互联。使用该协议 ,将延安局域网、各县局域网有机地连接起来 ,在省、市、县区各业务科室间搭起了条条信息通路 ,为数据文件的上通下达提供了可能。TCP/IP协议簇中有一个文件传输协议 FTP,该协议以 TCP协议为基础 ,具有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操作简单、高效实用的特点 ,是一种很好的文件传输方法。1 FT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安装 FTP服务器前 ,首先应确保基于 TCP/IP协议的局域网、广域网已正确安装 ,与此相关的参数、文件已正确设…  相似文献   
15.
IHS变换和小波变换相结合的遥感影像融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低分辨率多光谱影像与高分辨率全色影像的融合,提出了一种IHS变换和小波变换相结合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方法首先对多光谱影像作IHS正变换,得到亮度I、色度H和饱和度S三个分量:然后利用小波变换融合方法,融合多光谱影像的亮度分量与全色影像,并用融合后的影像替代多光谱影像的亮度分量;最后,利用IHS反变换得到新的多光谱影像。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新方法的性能优于IHS变换融合方法、小波变换融合方法,在增强融合影像的空间细节表现能力的同时,很好地保留了多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语音压缩处理技术在武汉市供电局 1 1 0联动报修系统中的应用。该系统需要对大量用户电话进行录音和压缩存储 ,因而语音处理技术在该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石羊河流域干流及八大支流的9个水文站和35个雨量站的逐月降水和径流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径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径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0.37亿m3,其中石羊河干流、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和古浪河的径流量减少,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和大靖河的径流量增加。(2)石羊河流域的9个水文站存在2~10、10~30 a的周期变化,其中杂木寺站和黄羊河水库站还存在30~60 a的长周期变化,并且9个水文站分别在24、21、21、21、43、45、22、17、21 a的时间尺度丰枯变化最明显。(3)石羊河干流和八大支流突变分别发生在1971、2014、2000、2018、1960、1959、1962、1994、1965年,其中石羊河干流、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和古浪河突变后径流量下降,西大河、西营河和大靖河突变后径流量增加,东大河不具有突变性。研究结果可以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优化配置和后续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信息隐藏是遥感影像信息交换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本文将基于张量(tensor)的影像纹理合成技术应用于遥感影像信息隐藏领域,首先应用影像分类方法将空洞附近的影像按照纹理进行分类;然后利用张量投票技术解决空洞部分影像与周围影像的连通问题;最后利用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的纹理生成技术完成空洞部分的纹理的自动填充。试验表明,所述方法不仅达到了信息隐藏的目的,而且纹理过渡平滑,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航天双线阵相机无控定位性能预测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双线阵相机定位性能预测模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推导了实用的定位精度预测公式;利用仿真数据分析了各误差因素对定位性能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并结合工程实现的可能性,对航天双线阵相机关键技术参数确定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寒内流区26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气温资料,利用线性趋势法、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高寒内流区近49年升温特征,结果表明:(1)1969-2017年,高寒内流区整体暖化。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是年平均最高气温的1.5倍。空间上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2)极端气温指数暖化趋势明显,生长季长度、极端气温暖指数以及一些冷指数(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在高寒内流区北部增暖幅度较大,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在高寒内流区西南部、南部增温明显。暖指数和生长季长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而一些冷指数(冷昼日数和冷夜日数)、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和气温日较差的斜率多年来呈下降趋势。(3)冷指数的减小幅度大于暖指数的增大幅度,夜指数的减小幅度大于昼指数的增大幅度。(4)高寒内流区极端高温指数(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和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受海拔影响较大;极端高温事件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区;极端气温随着大西洋副高强度增加、面积增大、脊线指数偏大,北界指数偏大,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强度加大呈增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