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了L-15和M199两种培养基对体外培养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肌细胞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L-15较M199更有利于罗氏沼虾肌细胞的生长。分别测定了不同浓度的Zn^2 (0~160ug/L)和Cu^2 (0~10ug/L)对罗氏沼虾离体培养肌细胞的影响,通过MTT法测定肌细胞的增殖.NBT法测定肌细胞活性氧的产生,结果表明,Zn^2 浓度为80~120ug/L时细胞的增殖效果较好,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最少;Cu^2 浓度为8ug/L时细胞的增殖达到最大,活性氧产生最少。  相似文献   
12.
虾体内氨基酸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虾幼体的长大 ,其体内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的比例也相应变化。另一方面 ,许多环境因子也对虾体内氨基酸的种类和组成有重要影响。因此 ,分析探讨虾类不同发育阶段体内氨基酸的组成及环境中某些因素对虾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可以更好地了解虾类生长的促进和限制因子 ,从而在提高其生长发育速度、免疫力和营养价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虾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内氨基酸含量虾类在不同发育阶段其体内氨基酸的组成不同。1990年 ,Marangos等研究表明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营养学研究成果,从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维生素、矿质元素、外源激素及环境因子等方面论述了日本对虾的营养学研究现状,为今后的日本对虾养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虾血淋巴和肌肉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为实验材料研究肌肉组织和血淋巴的体外培养,初步建立了适合日本对虾细胞培养的条件体系。在此条件下培养原代细胞存活时间最多达2个月。  相似文献   
15.
南美白对虾 (Penaeusvannamei)又称万氏对虾 ,主要分布于美洲太平洋沿岸 ,是世界三大养殖虾类之一。我国大陆地区自1998年开始大规模养殖 ,因其肉质鲜美 ,具有耐粗饲、生长速度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抗病力强等特点 ,适于人工高密度养殖 ,并且经驯化可在淡水池塘中养殖 ,因此近几年来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在半精养、精养系统中 ,虾饵———主要是人工配合饲料 ,占到生产成本的50%以上 ,为使对虾养殖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迫切需要营养全面而价格低廉的饵料。本文仅就近年来关于P.vannamei对微量营养素需求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为高质量饵料的研…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C对水产动物的功用及其保护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生素C(Vc),又名抗坏血酸(L ascorbicacid),对水产动物的正常生理生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陆生动物在体内能够合成Vc,但大多数的水产动物体内不能合成Vc ,它们对Vc的缺乏都很敏感。另外 ,在Vc的化学结构中 ,高度活泼的第2位碳原子上的羟基很不稳定 ,容易被空气氧化。在饲料加工过程中 ,约有80 %~98 %的Vc被破坏 ,此外在包装、贮藏、投喂等环节Vc也易丧失活性。因此 ,稳定型Vc已成为国内外水产研究的一个热点。1维生素C的功用Vc在生物体内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7.
以患病死亡的甲壳上具白斑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虾头及从中提取的病毒悬液分别感染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幼虾及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感染后此2种对虾均发病死亡 ,且甲壳上均有白斑。电镜下对人工感染的中国对虾幼虾及日本对虾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发现了大量的病毒。此病毒为杆状 ,具囊膜 ,无包涵体 ,大小为295nm×105nm。此病毒的形态发生起始于细胞核 ,并可分为4个阶段 :病毒基质的形成、囊膜的形成、病毒的装配和完整的病毒粒子的形成。病毒的装配过程是与其大量迅速繁殖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8.
水生动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 ,EC1.15.1.1)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 ,在许多生物学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神经存活[1]和信号传递[2],作为氧的清除剂参与清除体内自由基 ,在防御机体衰老及生物分子损伤等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最近发现 ,SOD的活性与水生生物的免疫水平密切相关 ,对于增强吞噬细胞防御能力和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3]。由于SOD具有消除自由基的功能 ,因此健康的生物体内环境中自由基的产生与消除处于动态平衡。但是当SOD活性降低时 ,生物体内自由基量会过多 ,势必扰乱破坏体内重要的生化过程 ,导…  相似文献   
19.
水产动物摄食化学感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动物的化学感觉分嗅觉 (也称距离化学感觉 )和味觉 (也称接触化学感觉 ) ,两者在生理机能方面有些类似 ,它们都是特殊分化了的外部感受器。这两种感觉联系密切而又相互影响 ,它们在功能上也相互配合。水产动物大多具有敏锐的化学感觉 ,以感受其生存环境中的许多信息。水环境中的化学信息几乎控制着水产动物行为的各个方面 ,诸如摄食、觅偶、交配、洄游、避敌、集群、共栖和附着生物幼体的附着变态等。研究水产动物的化学感觉及其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各种行为过程 ,从而进一步探索动物行为的人工调控模式 ,为水产养殖服务。1嗅觉鱼…  相似文献   
20.
海洋微生物是开发海洋药物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具有新结构或新作用机制的天然化合物不但是化学合成药物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新药开发的重要内容。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无疑是天然药物筛选的重要来源[1]。世界上的海洋药物研究起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是最早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国家 ,随后各国学者相继开展了海洋生物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心脑血管病、抗爱滋病等活性成分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大约6000多种海洋天然产物被发现 [24]。而海洋微生物则由于可通过发酵培养的方式“生产”生物活性海洋天然产物 ,而且属于可再生性利用生物资源 ,因而倍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