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409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31.
132.
133.
托拉海河是柴达木盆地南部发源于昆伦山的一条间歇性河流,向北流注渐没于盆地中心的盐滩及盐湖,全长68公里。托拉海河东距噶尔穆河约50公里。在柴达木盆地南  相似文献   
134.
云南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的模拟和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MUGCM的模拟,云南地区日、月、年时间尺度下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降水量效应以及δD/δ18O之间的关系被分析。无论是在日时间尺度下还是在月、年时间尺度下,降水同位素均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与实测结果相比,模拟的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之间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对于单站而言,蒙自站和腾冲站的大气水线被较好地模拟。但在思茅站和昆明站,模拟结果未能准确再现实际降水中δD与δ18O的关系,模拟的大气水线斜率比实测结果偏高。这意味着,在云南这个特殊的地区,模式可能高估了HDO的贫化。  相似文献   
135.
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日变化特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辨太阳辐射日变化,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LASG/IAP) 气候系统海洋环流模式 (LICOM), 模拟了东太平洋冷舌区海表面温度 (SST) 的日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弱混合对其影响。采用理想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强迫上层垂向分辨率为10 m的海洋模式LICOM, 模拟出了SST日变化一些特征, 同时海洋的上层流场也产生明显日变化。模拟的SST日变化振幅水平分布与观测接近, 且受太阳辐射日变化振幅水平分布调制。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区, 模拟的SST日变化振幅 (约为0.3~0.4℃) 比观测偏小约0.1~0.2℃。模拟的SST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5~16 时 (当地标准时间), 落后于太阳辐射峰值2~3个小时, 接近观测。进一步减弱混合后, 模拟的日变化振幅增加约0.1℃, 更接近观测。这说明在东太平洋冷舌区SST日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日变化和垂直混合影响。此外, 混合减小后, 在太阳辐射日变化调制下, 平均态 (如混合层、温度和流场) 也出现明显变化。在赤道东太平洋冷舌区北侧, 弱混合导致混合层变浅, 变浅使热量堆积进而使平均SST升高约0.3℃; 在赤道东太平洋冷舌南侧, 经向平流加强导致平均SST降低约0.2℃。  相似文献   
136.
近36年湖南省干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80个测站1970—2005年降水和蒸发资料,采用REOF、小波分析和M-K突变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干湿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南省干湿存在4个干旱区域和3个湿润区域,除湘南、湘西和湘东部分地区外,其余地区有变湿趋势。根据EOF和REOF分析,湖南省干湿空间分布既有全区一致性,也存在南部和北部及湘中与周围地区相反变化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湘南湘西南、湘北、湘中、湘东北4个异常区,且各异常区于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有一个由干向湿的转变过程。除湘中区外其他各区域1970年代中期以前和1990年代之后处于湿润时期,1980年代处于干旱时期。湘北区和湘中区存在2.6、5.3和11.6年的周期干湿变化;湘南、湘西南区和湘东北区存在2.6、7和16年的干湿变化。  相似文献   
137.
正21世纪初,随着铀矿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北方主要含煤盆地取得铀矿找矿重要进展,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中生代典型大型内陆沉积盆地之一,其铀源条件、构造条件、含铀建造、水动力条件等显示了较好的铀矿找矿前景(焦养泉等,2015)。尤其是近10年来,"煤铀兼探"和利用煤田资料"二次"开发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煤田勘查区开展砂岩型铀矿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选区和找矿的重要进展,圈定一批重要铀矿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  相似文献   
138.
在中国东部赣东北朱溪矿集区枣林地段发现两条新生代碧玄岩岩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碧玄岩具有低SiO2(41.08%~42.94%),高Mg#(0.61~0.65),高TiO2(2.19%~2.43%),高Na2O+K2O(4.95%~6.30%)的特点。∑REE为299.16×10-6~375.00×10-6,LREE/HREE比值为5.45~6.71,表明轻稀土富集,δEu为0.88~0.94,具微弱Eu负异常。微量元素特征表现出较高Ni、Cr、Sc含量,蛛网图显示明显富集Nb、Ta、Th、Zr等元素,亏损Ba、Ti、K、P等。主量元素相关图解和不相容元素比值显示岩石在演化过程中未遭受地壳混染。综合分析岩石微量元素数据及相关图解,文章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软流圈地幔携带碳酸盐熔体上涌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使得0.2%~0.5%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与0.5%~1%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发生部分熔融,生成碧玄岩原始岩浆。  相似文献   
139.
本文研究的羟硅铈矿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该种矿物,产于河南太平镇稀土矿的破碎带蚀变岩中,与铈褐帘石、gatelite-(Ce)、富氟硅铈石、氟碳铈矿、直氟碳钙铈矿、氟铈矿、氟镧矿等稀土矿物紧密共生,多呈铈褐帘石假象细粒状集合体或与gatelite-(Ce)平行交生沿外围交代铈褐帘石产出,粒径一般小于0.1 mm,为自形-半自形,粒状-板状。该矿物呈浅绿色至橄榄绿色,透明,玻璃光泽,不规则断口,摩氏硬度约为4.5,计算密度5.08 g/cm3。光学性质:二轴晶,正光性,多色性明显,单偏光下呈绿色,正交偏光下具有鲜艳的高级干涉色。电子探针分析显示,矿物成分w(Ce_2O_3) 32.05%~34.26%,w(La_2O_3) 13.67%~17.66%,w(Pr_2O_3) 2.92%~3.68%,w(Nd_2O_3) 7.52%~10.34%,w(Al_2O_3) 8.59%~10.93%,w(SiO_2) 21.35%~24.97%,按照Si+P=2(apfu)计算单位分子式中阳离子数,OH+F=1(apfu)计算单位分子式中羟基的离子数,得出该矿物的经验化学式为(Ce1.02La0.49Nd0.27Pr0.10 Sm0.02Gd0.01Th0.01Mg0.06 Ca0.01)Σ2.00 (Al0.99Fe0.03)Σ1.02(SiO4)Σ2.00(OH0.81F0.19)Σ1.00。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矿物属于单斜晶系,晶胞参数:a=7.4382(3)?, b=5.6730(2)?, c=16.9819(8)?,β=118.84(0)°, Z=4, V=655.13(5)?3,空间群为P21/c。矿物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峰主要为241、362,862、895、954和3722cm-1等,上述特征均与国外已发表的羟硅铈矿数据非常相似,是对羟硅铈矿分子振动光谱特征的首次探索。本文还对羟硅铈矿的矿物族归属以及矿物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0.
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塔然高勒地区直罗组上段、下段的岩性-岩相特征以及参与蚀变作用的流体强度差异,开展了系统的岩心观察、剖面对比,并结合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和U、Th元素等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直罗组上段主要由灰绿色、红色泥岩夹透镜状红色、黄色、灰绿色砂岩组成,北部主要由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砂岩构成,南北部下段均由灰白色、灰绿色砂岩或砂砾岩夹薄层泥岩组成。直罗组红色砂岩为原生沉积,灰绿色砂岩为后生改造类型;上段受含氧含铀水和深部还原性流体作用强度较下段变弱,且由北向南作用程度降低,北部还原蚀变岩石与原生岩石共存,南部基本保留原生岩石;下段则受流体改造更为充分,主体为后生蚀变岩石。直罗组不同类型砂体的展布兼受沉积相和后期流体双重作用,但强弱差异性明显,限制了铀矿化产出在直罗组下段砂体中的定位,因此,上、下段应作为不同的成矿体系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