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东地中海经历了伸展-聚敛的构造演化旋回,聚集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基于2D地震、ODP Leg160、IHS及Tellus商业数据库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本文在建立东地中海及周缘构造-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恢复了东地中海12个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原型盆地,并以板块构造为切入点探讨了盆地演化机制。东地中海及周缘上三叠统以来地层可划分为新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陆地及浅水区、新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深水区和塞浦路斯弧前褶皱区3个地层分区,前两个地层分区均发育一套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层系,但是二者的岩相特征和不整合发育有明显的差异,而塞浦路斯弧前褶皱区发育一套大洋盆地-弧前盆地层系。研究认为东地中海经历了二叠纪—早侏罗世裂解期、中侏罗世巴柔期—晚白垩世土伦期漂移期和晚白垩世森诺期以来的汇聚改造期3个原型阶段,其中汇聚改造期又可细分为晚白垩世森诺期“双俯冲带”消减期、古近纪北部俯冲-碰撞期、中新世塞浦路斯岛弧带南侧俯冲-碰撞与黎凡特边缘活化期和中新世梅西期以来“弧-山碰撞”与“走滑逃逸”期4个阶段。东地中海盆地演化受控于图哈罗德-安纳托利亚板块以及凯里尼亚、特罗多斯和埃拉托色尼等微板块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分离、向北的漂移和与欧亚大陆汇聚拼贴的板块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102.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发育一套陆内裂谷背景下,由粉砂级—泥级陆源碎屑、凝灰碎屑、碳酸盐及热液矿物组成的湖相细粒云质岩。本研究以云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环境和白云石形成机理。云质岩岩矿特征和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在中二叠世为处于干旱气候的浅水咸化湖盆,区域火山活动强烈,湖盆内幔源热液活动发育。云质岩中的白云石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的微粉晶颗粒,形成细纹层或与其他组分混合,局部可见自形—半自形的细晶白云石,微粉晶白云石为低有序度白云石(0.46),成分均匀,被纹层包绕,细晶白云石交代残留结构发育,为成岩交代的产物;两类白云石均富锶贫镁,细晶白云石较微粉晶白云石更富铁和锰。微粉晶白云石具有较低的δ18OPDB(平均为-4.72‰),基于白云石的形成流体由湖水和幔源热液混合的假设,所计算得到的形成温度介于54.61~186.46℃之间;δ13CPDB偏高(平均为8.79‰),推测其与芦草沟组高的有机质埋藏量及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有关。微粉晶白云石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沉淀或交代的原白云石,其Mg2+来自于咸化湖水、凝灰碎屑和幔源热液,热液带来的高温和产甲烷古菌的代谢活动打破了白云石形成的动力学屏障。  相似文献   
103.
利用迄今得到的321个脉冲星的资料,研究了脉冲星的光度函数和在银河系内的分布.进而求得银河系里脉冲星的总数为N_G=9×10~4个.如果取脉冲星的平均年龄为1.8×10~6年,则银河系脉冲星的产星率为每20年一个.这与目前公认的超新星的产星率不矛盾.  相似文献   
104.
1夏季日最高气温>32℃的日数大于30d,或最高气温>30℃的日数>38d属于夏季炎热。空调、制冷设备、电扇等销售十分紧俏;夜晚,各类室内娱乐活动生意清淡,而野外,露天设立娱乐场所则生意兴隆;夜市生意也相当看好,商家可利用此时机调整货源或经营方向,用开放冷气吸引客源。当日最高气温连续7d>35℃,以上现象更为明显。2冬春日最低气温<一5℃,并伴有3级以上的偏北风,空气相对湿度小于40%,人体皮肤易干裂,对各类化妆品的需求增加。对油性化妆品的销售十分有利。3当日平均温度>10C、空气相对湿度>60%…  相似文献   
105.
经皓童  孙建奇  于水  华维 《大气科学》2021,45(5):1087-1098
本文利用1960~2017年中国西南地区115个台站观测降水资料和日本气象厅发布的55年再分析资料集,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变异的主导模态及其与阿拉伯海季风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第一主导模态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异特征;该模态与同期5月阿拉伯海季风强度异常关系密切,但两者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1960~1976年,阿拉伯海季风异常所引起的低层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异常主要集中在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一带;阿拉伯海季风异常所引起的大气环流不能到达中国西南地区,因此它对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影响偏弱。但在1981~2017年,阿拉伯海季风异常可以导致整个北印度洋到南海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引起中国西南地区水汽和垂直运动的变化,最终对该地区5月降水产生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阿拉伯海季风与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关系的变化可能与季风自身的年代际变率有关。阿拉伯海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变率偏弱,其引起的环流异常也偏弱;相反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其变率增强,它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也偏强,可以延伸到中国西南地区,进而影响到西南地区的5月降水。因此,季风变率的强弱可能在季风对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影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强场源瞬变电磁仪及在某铜矿的试验性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大瞬变电磁仪的勘探深度,通过吸收电子工业中成熟的技术成功研发出了强场源瞬变电磁仪。该仪器具有发送电流大、关断时间短、勘探深度大等优点。通过在某铜矿区的试验性应用,证明已具备开展野外实际工作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7.
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我国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土壤有机碳状况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新鲜有机质输入相同的情况下,亚热带地区的耕作土壤(0~20 cm)有机碳积累量比北温带地区大约低50%,黄土高原地区的耕作土壤有机碳积累量略高于北温带。预测到2050年气温升高 1.5~3℃,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亚热带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耕作土壤有机碳积累水平将分别下降 5.6%~10.9%和 3.6%~9.4 %。在保证化肥使用量不变的同时增加有机肥投入,亚热带地区的稻作土壤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旱作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且大于同期因气温升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8.
石灰虫石灰质栖管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保福 《海洋科学》1983,7(6):36-39
环节动物Annelida多毛纲Polychaeta龙介虫科Serpulidae中的几属动物有利用钙质形成石灰质栖管的能力。有关石灰虫类利用钙质形成其栖管的生物学机理问题,国外学者已做了一些研究,探讨了钙质来源、虫体有关分泌腺体的分泌机制以及栖管形成过程等问题,提出了各种见解;但至今尚未定论,一些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9.
于1982年对黄海进行了Hg,Cu,Cd,Pb,Zn,Cr,As,有机氯,有机质,油类和S~(2-)等一些环境组分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海沉积物中这些环境组分的分布与沿岸工业的排废、农药使用、水动力条件、粒度和有机质等有关;并且通过相关分析及其显著性检验得出了上述组分对粒度和有机质的相关顺序。文章还表明上述组分主要集中在沿海主要港口、海湾及黄海沉积中心;各组分中Pb的超标区最广,其次是Zn和Hg;超过污染指标的程度是Hg>Pb和Zn。  相似文献   
110.
海洋中的大量微细悬浮物,由于其表面积很大,所以有很强的吸附效应,它们对于微量元素(包括放射性核素)在海洋中的转移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悬浮物中的无机组份对海水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吸附,国内外曾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性能研究得比较少。为了进一步探讨青岛近海的自净能力,我们对该海区的悬浮物含量、组成及吸附性能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着重调查研究了长寿命裂变产物~(90)Sr,~(137)Cs,~(106)Ru及感生同位素~(60)Co在海水和天然悬浮物之间的分配情况,并用~(137)Cs,~(60)Co两种示踪剂对悬浮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