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新疆和静5.6级地震前波速比异常震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新疆天山中段数字化地震波资料,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2008年8月30日和静5.6级地震前后波速比资料的变化情况.得到如下结果:①空间分布上,和静5.6级地震前,形成一个椭圆形低值异常区,且椭圆长半轴约70km,短半轴约65km,椭圆走向NE,和静5.6级地震则发生在该椭圆区域的西偏北部边缘;②时间进程上,和静5.6级地震前出现大约10个月的波速比低值异常,震前一个月出现明显的高值突跳点,波速比形成正常-降低-高值突跳-发震的模式.计算过程中,波速比误差控制在0.05之内,相关系数达99.O%以上.  相似文献   
82.
乌鲁木齐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乌鲁木齐地处天山中段.震源机制解研究表明,北天山中段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N10°E左右,且具有自西向东逐渐东偏的特点.在乌鲁木齐地区,由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15°-20°E;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的乌鲁木齐周边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17°W-N2°E.上述两种资料反演的乌鲁木齐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  相似文献   
83.
分别选取2011-11-01精河Ms6.0地震和2012-06-30新源-和静Ms6.6地震自2009-01以来100 km范围内ML3.0以上地震, 使用CAP和P波初动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并对主震前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震中附近震前半年左右,震区周围地震断层性质逐渐由紊乱变为统一;最大主压应力P轴方位由随机逐步呈现相对突出方向,且逐步与主震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84.
魏芸芸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12,26(4):337-346
对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构造背景、地震序列特征及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序列为主-余型,发震构造为北天山地震带喀什河断裂、那拉提断裂及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的交汇区,震源断错性质为走滑型。地震活动表明,震前震源区周围地区存在明显的空区和条带等中、短期异常,但是没有短临异常出现。  相似文献   
85.
分析了2003-2009年新疆及其周边88次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并结合同期地震活动特点与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一期间新疆主要受NNW向水平挤压应力制约,与1990-2002年新疆主压应力P轴NNE向分布有一定差异;中强震震源断层具有多样性,显示出新疆构造运动的复杂性;主压应力P轴仰角的变化与新疆地震活动的强弱交替相关;研究时段内不同强度的地震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相似文献   
86.
北天山中东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对北天山中东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系统聚类和应力场反演。 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中小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逆断层为主, 地震主破裂面基本沿NWW向或近EW向, 与该区域的NWW向构造带基本一致; 研究区内主压应力P轴近NS向, 倾角较小, 主张应力T轴倾角较大, 表明区域应力场主要受NS向水平挤压作用; 分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 研究区中、 西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NS向, 与北天山西段构造应力场方向相一致。  相似文献   
87.
地震波是地球内部信息的主要来源。较大地震前,由于区域构造应力的增大,可能会导致震源及其周围地区介质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地震波速度发生变化。地震波速或波速比可以反映断层活动情况及地下介质流变性质等的改变(冯德益,1981;傅征祥等,1988;张学民等,2004)。我国的波速比研究已总结出波速比异常时间、幅度、形态与强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8.
利用俄罗斯科学院比什凯克科学站地震台网中3个台站资料和新疆地震台网12个台站资料,分别用不同地震定位方法,对2009年4月19日中国新疆阿合奇5.4级地震和其3个余震震源参数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将其结果与新疆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进行了比较,对其宏观震中、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及地震类型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89.
杨欣  聂晓红  夏爱国 《中国地震》2005,21(2):244-253
通过分析昭苏6.1级地震序列特征、震源与介质破裂特性、震源环境与历史地震活动类比及区域地震和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等,对该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背景、震后的震情趋势等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和判定。主要结果有:①在2003年新疆境内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背景下,于现代地震活动很弱的昭苏盆地内发生了6.1级地震;②6.1级地震为主一余型地震序列,震后序列衰减正常;③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吻合,表明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并对地震活动有着控制作用;④震源区域构造应力释放充分,区域应力场处于相对稳定的调整状态。综合各类分析结果后认为,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90.
王琼  聂晓红  吴传勇 《中国地震》2013,29(4):448-461
通过分析北天山地区历史强震、构造活动背景、区域应变能积累特征以及2011 年11月1 日尼勒克、巩留交界6. 0 级和2012 年6 月30 日新源、和静交界6. 6 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异常特征等,探讨了这两次6 级地震前的地震学中短期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1 年6 月以来北天山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处于加速活动状态,进入应变能释放阶段;尼勒克、巩留交界6. 0 级和新源、和静交界6. 6 级地震震前先呈6 级地震平静而后被打破、中强地震成组活动和空间迁移、条带和空区等较明显的中期异常;震前还出现了较为相似的4 级以上地震围空和5 级逼近地震,且逼近地震与主震发生时间间隔均为14 天,显示了较清晰的异常图像和较明显的中短期震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