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69篇
海洋学   109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首次采用紫外诱变和喹禾灵筛选的方法,选育出2株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高的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突变菌株OUC002和OUC007,其中OUC002生物量(6.82g·d-1·L-1)和DHA含量(15.31%),分别比对照菌株OUC168提高8.08%和13.74%;OUC007生物量(7.04g·d-1·L-1)和DHA含量(17.33%),比对照菌株分别提高11.57%和28.75%。通过GC-MS(气质联用)对OUC007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DHA含量达到脂肪酸的37.28%。本研究为裂殖壶菌的发酵生产提供了性状优良的菌种,并为裂殖壶菌菌种选育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12.
李瑛  龚晓南 《岩土力学》2012,33(1):89-95
通过室内1:5的模型试验进行了等电势梯度下2 m×1 m和1 m×0.5 m两种工程常见矩形布置电极间距下的软黏土电渗性状的研究。利用监测排水量、排水速率、电流、电势、含水率和pH值等指标,对不同电极间距试样的电渗处理效果、能量效率和电极腐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电势梯度不变而减半电极间距能够加快电渗排水,降低土体含水率,减小能量消耗和电极界面电阻,但也会导致土体pH值变化和阳极腐蚀量的增大。此外,采用较小的电极间距可使损失在电极和土接触面上的电势降减小,但损失的电势降占电源电压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313.
对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龚晓南 《岩土力学》2011,32(2):321-325
首先,介绍了笔者对我国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然后,分析了采用连续介质力学分析岩土工程问题的关键,并讨论分析了岩土本构理论发展现状,提出对岩土本构理论发展方向的思考,最后对数值分析在岩土工程分析中的地位作了分析。分析表明,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结果是岩土工程师在岩土工程分析过程中进行综合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采用连续介质力学模型求解岩土工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岩土的工程实用本构方程;建立多个工程实用本构方程结合积累大量工程经验才能促使数值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由用于定性分析转变到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14.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软土深开挖引起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围护结构及邻近建筑的变形特性,结合深厚软黏土地区某个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进行了系统性监测及结果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地连墙成槽会引起邻近土体侧向位移,最大土体侧向位移值占基坑开挖期间土体侧向位移值20%左右;土体开挖期间南侧(桩基础建筑一侧)、北侧(浅基础建筑一侧)围护结构邻近土体最大侧向位移平均值分别为0.091%H_e和0.120%H_e;y/H_e值(y为垂直连续墙方向上与连续墙的距离,H_e为开挖深度)小于0.92时,基坑开挖引起土体沉降值及沉降差较大;地表变形与浅基础变形较为接近,桩基础建筑变形值明显小于浅基础建筑变形值且嵌岩桩基础建筑变形值最小;邻近浅基础建筑及桩基础建筑均受到空间效应影响,在x/H_e值(x为平行连续墙方向上与端部的距离)小于1.5时,空间效应较为明显,x/H_e值大于2.0时,邻近建筑及围护结构邻近土体变形接近平面应变状态。  相似文献   
315.
浅埋暗挖人行地道开挖进尺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达  龚晓南 《岩土力学》2010,31(8):2637-2642
浅埋暗挖人行地下通道修建过程中,合理确定开挖进尺的大小至关重要,开挖进尺过小,工期延长,临时支护增加;开挖进尺过大,易引起上覆土层不稳定,甚至塌方。针对开挖进尺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太沙基松散介质理论,推导了均质土中开挖进尺的计算公式,并推广到成层土中。通过对某人行地道进行有限差分模拟,并与文中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对人行地下通道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16.
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多年冻土退化严重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揭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对于预测未来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库变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兴安岭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森林、森林沼泽、灌丛沼泽为研究对象,利用钻探法采集土柱(7~8 m),对3种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碳(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进行测定,进一步分析土壤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深度增加,土壤碳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4.55~95.98 g/kg(森林沼泽)、17.48~132.93 g/kg(森林)、2.58~396.50g/kg(灌丛沼泽),但在多年冻土层中也存在较高碳含量的情况;活动层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均表现为:灌丛沼泽>森林>森林沼泽,多年冻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平均含量均表现为在森林沼泽>森林>灌丛沼泽;各组分碳在活动层的变异系数表现为30.31%~114.26%,各组分碳在多年冻土层的变异系数表现为30.23%~192.09%;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与深度和pH呈负相关,与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17.
软黏土层一维有限应变固结的超静孔压消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土力学固结理论计算分析软黏土层固结过程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值,确定软黏土体固结过程的强度增长,对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土地基至关重要。软黏土层固结过程中土体变形较大时,有限应变固结理论和小应变固结理论计算分析软黏土固结所得结果差异较大。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及程序,通过对软黏土层固结工程算例的计算结果分析,研究了有限应变固结理论和小应变固结理论计算分析软黏土层一维固结超静孔压值消散的差异;探讨了软黏土体一维固结过程中,几何非线性、土体渗透性变化和压缩性变化对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土体的变形较大时,有限应变固结理论计算出的超静孔压要比小应变固结理论得到的值消散的更快。考虑土体固结过程中渗透性的变化时,超静孔压消散变慢;可用软黏土渗透性变化指数ck 反映渗透性变化对超静孔压消散的影响,渗透性变化指数ck值越小、超静孔压消散越慢。固结过程中软黏土压缩性的大小及变化也影响超静孔压的消散,可用软黏土的压缩指数cc反映固结过程中压缩性的大小及变化对超静孔压消散的影响,软黏土的压缩指数cc越小,固结过程软黏土层中的超静孔压消散越快。  相似文献   
318.
连环湖他拉红泡重金属和营养元素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连环湖他拉红泡柱状沉积岩芯TE中重金属元素、有机质(OM)、总氮(TN)、C/N及总磷(TP)等多指标综合分析,研究了重金属与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判别重金属元素的可能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岩芯深部18.5~12.5 cm,大部分元素含量波动幅度较小,C/N值在20左右波动,较稳定,元素属自然状态下的沉积;岩芯中部12.5~5.5 cm,Li、Mn、Ni、Fe、Zn、OM和TP含量呈现减小趋势,经参考元素校正后初步证实受干旱气候的影响,C/N值波动较大,均值高于第一阶段,Mn、Ni和Cu经校正后含量基本未发生变化,仍为自然状态下的沉积,而Fe、Pb、Cr和Zn校正后含量呈增大趋势,推测受到人类活动污染排放的影响;岩芯上部5.5~1.5 cm,重金属和营养元素含量均缓慢增加,C/N值有所减小,重金属元素含量高值接近自然沉积时的含量值,表明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尚未对湖泊水体及生物达到毒害作用,而营养元素含量高值远大于自然沉积时的含量值,说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加重,已对水体及生物构成危害,应作为治理水污染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19.
孙林娜  龚晓南  齐静静 《岩土力学》2006,27(Z2):917-920
复合地基内任一点的附加应力都是由桩间土所承担上部荷载和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分别引起的附加应力叠加组成。根据荷载传递规律和现场试验,假定桩侧摩阻力沿深度半梯形分布,考虑到桩径的尺寸效应,采用Mindlin解对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进行二次积分计算,求得桩上部荷载引起地基内任一点附加应力,桩间土上部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采用Boussinesq解直接求得,最终叠加求得总附加应力。经工程实例验证,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320.
传统方法在将有效应力分析向总应力分析退化时,一般采用将所有节点的孔压置为0的办法,这相当于对所有节点引入0压边界条件而影响了程序的通用性。将广义Terzaghi有效应力原理引入大变形固结理论中,并推导了其增量有限元方程。提出将广义有效应力系数置为0的新方法,实现了大变形有效应力分析向总应力分析的退化。新方法概念清晰,操作简单,不需要修改边界条件,可增强大变形有效应力分析程序的通用性。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应用中可分别将广义有效应力系数置为1和0,对同一模型经过2次运算后,可对任意点在任意加荷条件下的固结沉降、最终沉降、固结度等指标进行准确评估,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控制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