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3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132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576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21.
加利福尼亚南部横跨主要地壳构造板块边界。这个边界由圣安德烈断层和延伸主要地区的许多相关断层确定的。这一动态构造环境创造了壮观的景象——崎岖的山脉和陡峭的峡谷,它们是这个地区风景的主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这一特殊的地貌景观随之也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构造动力逐步向上推动地形,地心引力对它则是残酷地向下拉动。当地心引力占优势时,可能发生滑坡。  相似文献   
122.
本文介绍了1998年5月-2001年12月期间对维苏威火山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结果,多数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这个时间观测的累积时间变化。根据化学性质,把地下水样分成2组(1组和2组),分别说明了火山区南部和北部的水循环特征。与2组相比,1组的水样酸性和温度以及碱性都高于2组。水样中还有较高的CO2和CH4含量,这主要是深部向上部挥发的物质含量过高,加之延长了水-岩石的作用时间所致。时间序列说明整个含水层化学成分相当稳定。本项研究期间,地下水温度、pH值、重碳酸盐和溶解的CO2非常稳定.特别是深井(压力计水位高于100米)。较浅的水体表现出了很明显的季节性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瞬时变化。本文还描述了1999年10月地震事件引起的水化学性质的重要变化,特别是位于火山北侧的Olivella泉。在这个位置,观测出水的pH和氧化还原势降低得很多,而溶解性CO2和3^He/4^He比值却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这些化学性质和同位索成分的变化证明了地震期间,岩浆诱发的氦和二氧化碳进入含水层(该含水层补给Olivella泉)的假设。  相似文献   
123.
6年期间,在使用涕灭威的马铃薯种植区域,总共对4眼浅水监测井进行了19次采样,定期分析了这些样品中的涕灭威亚砜、涕灭威砜、硝酸盐和不常见的离子、pH值、EH、溶解性氧以及碱度。地下水中农药残留物的浓度与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水位埋深、地下水补给的测量等几方面都有关。该浓度与补给的相关性说明了不饱和带的储藏量。最后一次使用农药后的第4年,由于这种储藏现象:水、土壤的条件;特别低的温度,抑制了活性物质的水解。  相似文献   
124.
白云鄂博矿区发育的脉状稀土碳酸岩,由于其结晶迅速,矿物颗粒细微,其中的微小矿物的鉴定一直是一个难题.应用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表明,白云鄂博地区存在富稀土白云质岩浆碳酸岩脉,早期阶段形成碱性长石和铁白云石,无稀土矿化;铁白云石常常出溶铁质而自身则形成方解石.霓石和方解石形成略晚,常常与氟碳铈矿等稀土矿物共生,出现强烈的稀土矿化;而无解理的方解石则形成于更晚的岩浆期后热液阶段,发育大量的流体包裹体,并出现强烈的铌、稀土矿化.铌铁矿分布在氟碳铈矿中和赤铁矿边缘,为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早期结晶的矿物如碱性长石、铁白云石稀土矿化弱,岩浆晚期分异出大量的流体相,稀土元素和Sr等进入岩浆热液中,并在热液结晶矿物中富集,甚至在非平衡结晶的石英中产生强烈的稀土矿化.结合岩相学显微观察,显微拉曼探针很好的揭示了这一地质过程.同时为白云鄂博矿床铌、稀土矿化的热液交代成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5.
在小麦晚霜冻害定量评估和遥感定量监测中, 需要不同空间尺度的冬小麦发育期网格资料。 该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 根据大气的物理特性, 提出一种机理性强、考虑地形、基于位温的气象资料的小网格推算方法, 并在小麦发育期小网格推算中具体应用。 首先根据河南省不同气候类型, 对其进行生态分区; 利用二十多年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 分别建立不同分区内小麦返青-拔节期积温数理方程; 在内插资料时为了考虑海拔高度的影响, 在ARCGIS软件支持下, 利用位温方程和状态方程, 通过推算出小网格上的位温、 计算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压等气象要素, 进而推算小网格上的气温资料, 最后依据小麦发育期积温模型, 推算与遥感监测资料相匹配 (分辨率为1.1 km×1.1 km) 的小麦拔节期网格资料。 结果表明: 利用此种方法推算的小麦发育期平均绝对误差在 2 d 左右, 在小麦晚霜冻害监测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通过推算位温、气压等方法间接推算气温再推算小麦的发育期, 较不考虑海拔高度直接内插气温及其他进行高度订正的方法误差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26.
对河南省40个代表站1961-2005年夏季≥35℃高温日数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典型场基本能反映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分布的主要特征,前3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据此,得出河南夏季≥35℃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类型为全省一致型、西北至东南差异型和西南至东北差异型。第一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最大,第二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比前一个时间序列要小。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演变显示,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平均呈减少趋势,且存在2~4 a、8~14 a的周期变化,目前河南夏季高温日数正处于偏多状态中。应用逐日20时500 hPa ECMWF北半球格点资料,对1991-2005年河南典型的大面积持续高温下的环流形势进行普查、分类,分别求各种类型下的环流平均场,从而得到河南省高温的两种环流型,即贝加尔湖高压型和副热带高压型。  相似文献   
127.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分布的构造混杂岩带为研究古亚洲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下二台岩群"作为该构造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仍存在争议。详细的研究表明下二台地区变质火山岩原岩包括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为一套钙碱性火山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根据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变质酸性火山岩和变质中性火山岩;二者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负异常不明显,但变质中性火山岩稀土总量低于变质酸性火山岩,变质酸性火山岩明显亏损Sr、P元素,结合野外产出面积和高场强元素相关性特征,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变质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41~348Ma,代表其原岩结晶年龄。变质酸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变质中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俯冲带附近岩石圈地幔,并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二者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下二台岩群"由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地质单元叠置混杂而成,称其为"下二台"构造杂岩更为准确。下二台地区变质火山岩表明在早石炭世初,古亚洲洋板块已经南向俯冲,在华北板块北缘形成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原岩为这一俯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8.
129.
哈依煤气工程管线GPS测量及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海  曲建光 《测绘工程》1998,7(4):56-58,63
介绍哈依煤气工程管线GPS控制网的布设、施测及观测数据处理,总结了长距离导线型GPS控制网布设的可能性与经验。  相似文献   
130.
孟宪民教授毕生从事地质工作,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奋斗了一生。解放前,他在中国南部进行矿产地质调查及研究,特别对个旧锡矿和东川铜矿的勘查和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放后,他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特别为发展同生成矿理论建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