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海洋学   3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边缘海,与中国和东南亚大陆相毗连。以往对南海海域物理海洋学的研究较多,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研究均集中于西沙和南沙群岛(杨嘉东,1993;陈兴群等,1989),对南海北部海域的研究较少(黄良民,1992)。目前,尚未见有关南海北部海域粒度分级的研究报道。 南海北部湾是中国的第四大渔场,除1994年对北部湾全海域进行过生物资源调查外(刘子琳等,1998),其他仅见小范围的调查,如在菜州湾邻近海区(昌瑞华等,1995),但未见其他有关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报道。 海洋光能自养浮游植物作为海洋食物网结构中的基础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叶绿素a(Chl a)浓度是表征光能自养生物量和反映海水肥瘠程度的重要指标;初级生产力(PP)反映海域自养浮游生物生产有机碳的能力,是海洋生态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域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 本文报道了南海北部海域和北部湾海域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可为渔业资源评估和海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调查中对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分三级(Net级份,>20μm;Nano级份,2~20μm;Pico级份,<2μm)进行粒度分析测定,从更深层次上来研究该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粒度结构及其环境调控。  相似文献   
32.
杭州湾——舟山渔场秋季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1995年9月在杭州湾和长江口至舟山海区进行了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水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22.68±63.33)×104个/dm3;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2.80±3.46μg/dm3,小于20μm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细胞对叶绿素a的贡献占71%;平均初级生产力(C)为692.5±1192.4mg/(m2·d),小于20μm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细胞对总生产力的贡献占68%.河口区悬浮物质浓度高,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光的限制,各项生物参数与真光层深度紧密相关.生物锋区位于真光层深度10~20m、盐度26~32的长江冲淡水稀释区.同时探讨了浮游植物细胞活性(R)与光合作用同化数(AN)、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与海面光谱反射率的相互关系,为海洋水色遥感在初级生产力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环节,是供养其摄食者——浮游动物的物质基础,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区鱼、虾、贝等经济渔业资源的变动。对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研究海洋生态系自然群落结构、功能及其环境调控,并可对了解其捕食者群体的特性和营养关系提供重要信息。 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生态环境的季节变化显著,同时渤海周围又是人口相对集中,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区域,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初,科学家们曾在渤海进行过不少初级生产力的观测(费尊乐等,1988;朱明远等,1993;吕端华等,1999),但该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生产力粒度结构方面的资料尚为欠缺。而近年来渤海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因此在该海域进行生态系统动力学,特别是浮游动物种群动力学的研究时,必须同步开展初级生产力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过程研究。 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研究渤海春末、夏初对虾产卵期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和初级产力的粒度结构、周日和空间变化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浮游动物摄食之间关系,从而为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建立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象山港微微型光能自养生物丰度与分布及其环境制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1992年2月和8月作者在浙江象山港对海洋微微型光能自养原核生物——蓝细菌Synechococcus和微微型光能自养真核生物的丰度与分布、环境制约、时空变化及蓝细菌种群的表观增长率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微微型光能自养生物的细胞丰度均为夏季(蓝细菌丰度平均为3.29×103cell/cm3,真核生物平均为1.61×103cell/cm3)高于冬季(蓝细菌平均丰度为1.23×103cell/cm3,真核生物为0.37×103cell/cm3).冬季蓝细菌丰度港口部低于港中、顶部,而真核生物丰度的空间分布则相反;夏季两类生物细胞丰度在港口部与港中、顶部相近.周日连续观测表明,细胞丰度的周日变化与潮汐和悬浮体浓度明显相关.表观增长率夏季高于冬季.实验表明,水温、悬浮体浓度和光的可利用率是制约这两类微微型光能自养生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5.
冬季和夏季南海北部浮游纤毛虫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2009年冬季和夏季南海北部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冬季和夏季纤毛虫的平均丰度分别为(486±484)ind/L和(809±1008)ind/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84±3.26)μg C/L和(1.96±3.80)μg C/L。冬季和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特点一致,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降低的趋势,珠江口外断面的水体平均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海南岛东部断面,该趋势在夏季表现得更为突出。冬季和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冬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在水体的次表层较高;夏季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总体上在表层或中层出现高值。夏季在珠江口外断面远岸150m水深处有一个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这个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发现过。冬季砂壳纤毛虫很少检出,夏季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14属22种,冬季和夏季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分别为1.7%和22.6%。  相似文献   
36.
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生物生产力锋面及其生态学效应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39  
通过分析海洋生态学资料并结合卫星遥感、渔场及赤潮等资料,发现长江口和杭州湾及其毗邻海域生物生产力的锋面,在离长江口门和杭州湾口约100 km的长江冲淡水中部海域出现蓝细菌丰度、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以及浮游动物的最大值,该锋面的存在和位置被水色遥感所确认.光和营养盐在此呈现最佳的权衡.在该锋区悬浮体浓度小于5 mg/dm3,盐度为25~30.在该锋面的西侧高的悬浮体浓度造成了浮游植物的光限制,其东侧距长江口和杭州湾口较远,陆源营养盐被稀释,加之浮游植物的消耗,造成了营养盐的限制.夏季水体的层化,增强了水体的垂直稳定,使这种分布格局更加显著.由于细菌多附着在悬浮颗粒物的表面,细菌丰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近口门区的最大浊度带,在向外海方向随着悬浮体的沉降细菌丰度迅速降低.在生物生产力锋面,浮游植物的旺发导致水体跃层之上高溶解氧浓度和低营养盐浓度,尤其是PO4被耗尽,同时浮游动物饵料的丰富,造成浮游动物旺发;由于蓝细菌的快速增殖,其流式细胞测定的细胞粒径变小.生物生产力锋面的出现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学效应,一方面造成某些经济鱼类产卵和索饵场的形成,例如鲐鲹鱼、马鲛鱼等;另一方面造成赤潮多发区和底层水缺氧区.  相似文献   
37.
杭州湾——舟山渔场秋季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5年 9月在杭州湾和长江口至舟山海区进行了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 .结果表明 ,表层水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2 2 6 8± 6 3 33)× 1 0 4个 /dm3;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 2 80± 3 46 μg/dm3,小于 2 0μm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细胞对叶绿素a的贡献占 71 % ;平均初级生产力 (C)为6 92 5± 1 1 92 4mg/ (m2 ·d) ,小于 2 0 μm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细胞对总生产力的贡献占 6 8% .河口区悬浮物质浓度高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光的限制 ,各项生物参数与真光层深度紧密相关 .生物锋区位于真光层深度 1 0~ 2 0m、盐度 2 6~ 32的长江冲淡水稀释区 .同时探讨了浮游植物细胞活性 (R)与光合作用同化数 (AN)、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与海面光谱反射率的相互关系 ,为海洋水色遥感在初级生产力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
2004年夏季中国南海北部的浮游植物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报道了2004年夏季南海北部18个大面测站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应用Utermhl方法初步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4属15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115.05±438.89)×103个/L(n=91),其中硅藻在物种丰富度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主要优势种为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delicatissim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皇冠角毛藻Chaetocerosdiadema、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和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glacialis。调查区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从沿岸向外海迅速减少,高值区分布在广东沿岸和珠江口附近海域。同1999年同期资料相比,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增加1倍,但平面分布趋势相同。调查区浮游植物垂直分布总体特征是由水体表层到底层,细胞丰度逐渐减少。细胞丰度密集区位于水体表层,但是只有S2断面出现了次表层最大值现象,其垂直剖面分布同叶绿素a、铵盐、溶解氧以及盐度密切相关。整个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程度是低的。  相似文献   
39.
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及其环境调控机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选取VGPM模式对南海北部海域初级生产力进行反演,通过SeaWiFS和AVHRR提供的Chl a,K490,PAR和SST等遥感数据产品计算得到了模式所需的各项参数,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模式进行了修订和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演计算获得了南海北部海域7 a平均(1998~2004年)初级生产力逐月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初级生产力(C)分布趋势为由沿岸带向陆架以及外海逐渐降低,其中沿岸带区高于400 mg/(m2·d),外海区大致在100~300 mg/(m2·d);初级生产力水平冬季最高[平均为608 mg/(m2·d)]、夏季最低[平均为292 mg/(m2·d)],春、秋季基本持平.控制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的因子主要有营养盐、温度、光照,其中又以季风和环流驱动下的营养盐变化对初级生产力的调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