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胡争光  薛峰  于连庆 《气象科技》2020,48(5):615-621
针对高效智能的决策气象服务需求及海量气象数据在移动端应用瓶颈,国家气象中心气象大数据处理及网络应用团队设计研发了中央气象台决策气象服务移动平台,本文介绍了该平台服务器和移动终端总体结构,及其在气象实况监测、基于位置服务的精细化网格预报、预报预警、决策服务产品快速推送、灾害性天气智能提醒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并通过分布式实时计算处理框架、HTML5和移动GIS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对海量气象数据高效处理计算、移动网络传输、网络服务、移动端实时渲染和交互操作等。该平台在国家、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业务应用中运行稳定,在台风登陆、暴雨灾害、重大活动等气象服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决策气象服务人员提供了基于位置服务的气象实况、预报预警、决策服务产品推送、灾害性天气智能提醒等综合服务功能,对建设智慧型气象服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林一骅  薛峰  练树民 《大气科学》2001,25(1):111-117
在局地热平衡情况下研究了简单热带海气耦合模式中不同扰动形式间的耦合,依次讨论了由大气准定常Kelvin波与海洋R0ssby波、大气准定常Rossby波与海洋Kelvin波、大气准定常Kelvin波与海洋KelVin波、大气准定常Rossby波与海洋Rossby波组成的耦合系统的性质,并研究了存在于其中的耦合扰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3.
1980年和1981年夏季及其前期冬春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均未出现显著异常。然而,这两年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却呈现显著异常,且截然不同,具体表征为:198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第一次北跳异常偏早,第二次北跳异常偏晚,而1981年则相反,第一次北跳接近气候态,第二次北跳却异常偏早。就副高两次北跳过程而言,其直接原因也有显著差异:1980年副高两次北跳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的影响,而1981年两次北跳则是由于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后所激发的极向传播的Rossby波列与中高纬度东传的Rossby波的锁相作用造成的。与北跳过程相比,副高北跳前后环流稳定维持的时间长短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1980年夏季副高异常程度之所以堪比1983年和1998年强El Ni?o衰减年,主要是由于不同阶段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相互配合与接力,其中,6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强对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强起到主要贡献,但二者的影响因子不同:6月主要受马斯克林高压(马高)偏强的影响,而8月则与澳大利亚高压(澳高)异常偏强有关。此外,7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南是因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长期维持。与1980年相比,1981年夏季马高和澳高均异常偏弱,因而南半球环流对副高异常的影响有限。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对该年夏季副高的快速北进和南退起主导作用,特别是8月中高纬度盛行强烈的经向环流,使得副高异常偏东偏弱,从而导致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东偏弱。本文的个例分析表明,在无显著海温异常强迫的年份需要特别关注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对副高及与之相关的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内演变的影响,但是这些环流因子持续性较差,难以用于跨季度预测。  相似文献   
104.
我国中东部逐时雨强时空分布及重现期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姚莉  赵声蓉  赵翠光  周兵  张静  薛峰 《地理学报》2010,65(3):293-300
基于我国1991-2005 年逐小时的降水观测资料,利用概率分布、统计检验与极值分布等方法,分析研究了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时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一小时最大雨强的50 年、100 年重现期估算等问题。结果表明:对于4 mmh-1以上的较强雨强而言,出现频数最多的地区主要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以南大部地区一小时雨强的最大值为60~80 mmh-1,沿海地区一小时雨强的最大值可以达到80~90 mmh-1;雨强出现频数的日变化在各地区是很不相同的,西南和华南是雨强日变化最明显的地区,4 mmh-1以上量级的检验结果几乎全部都超过0.01 的信度要求;一小时最大雨强50、100 年重现期估算值的空间分布形态具有一致性,高值区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50 年、100年一遇的一小时雨强达80~120 mmh-1、100~150 mmh-1。  相似文献   
105.
在第二部分,我们研究了中等和较弱El Ni(n)o的衰减过程. 结果表明,对中等El Ni(n)o而言,在其发展阶段和盛期,负异常信号在西太平洋产生,但由于强度不足,在El Ni(n)o盛期之后迅速衰减,这是一种夭折的类西太平洋振子过程. 因此,与强El Ni(n)o不同,中等El Ni(n)o衰减进入平常态. 而较弱El Ni(n)o以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方式进行位相转换,伴随东南太平洋副高的加强和西移,东风异常和海表温度负异常自赤道东太平洋向西扩展,这是一种平流模态过程,导致较弱El Ni(n)o衰减进入La Ni(n)a.  相似文献   
106.
刘长征  薛峰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1):2564-2573
在第二部分,我们研究了中等和较弱El Ni?o的衰减过程. 结果表明,对中等El Ni?o而言,在其发展阶段和盛期,负异常信号在西太平洋产生,但由于强度不足,在El Ni?o盛期之后迅速衰减,这是一种夭折的类西太平洋振子过程. 因此,与强El Ni?o不同,中等El Ni?o衰减进入平常态. 而较弱El Ni?o以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方式进行位相转换,伴随东南太平洋副高的加强和西移,东风异常和海表温度负异常自赤道东太平洋向西扩展,这是一种平流模态过程,导致较弱El Ni?o衰减进入La Nia.  相似文献   
107.
一次破坏性的或明显有感的地震发生以后,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这次地震发生在哪里?震级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开展地震速报工作。在短时间内对已发生地震的参数(发震时刻、位置、强度)进行测定并向有关部门发出通报称为地震速报。 中国的地震速报可以追溯到东汉,公元138年张衡用候风地动仪测报了洛阳西北方向的一次地震(即甘肃临洮七级地震)。 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区域性地震电信传输台网,从事区域地震速报工作。197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负责对发生在中国境内的M_s≥5.0、边境附近的M_s≥6.0、世界范围的  相似文献   
108.
长周期形变波及其所反应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断裂力学和流变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来研究震前长周期形变波的波动源以及这类波传播的一些主要特征,在理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多次较大地震前观测到的短临地震前兆进行了剖析,并从中识别出一些可能与长周期形变波有关的短临地震前兆.首先,从粘滑与破裂这两类主要地震机制出发,提出了粘滑前的预滑与破裂前断裂的预扩展(亚稳态扩展)可能是产生震前长周期波的两类波动源的看法,并着重从理论上讨论了后一类波动源.其次,以地壳流变介质模型为基础,对长周期形变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选用地壳的广义流变介质模型,求解了所述的两类波动源在这种流变地壳介质中引起的长周期形变波传播的动力学问题,从理论上得出了长周期形变波在地壳内传播的某些一般特征.然后,专门分析了我国多次大地震前实际观测到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资料,并着重讨论了唐山地震的短临前兆.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短临地震前兆中,我们得出地下水位、地倾斜及潮位自动记录曲线等的某些振动式及阶跃式短临地震前兆与长周期形变波的理论探讨结果基本相符,因而可以认为它们属于由长周期形变波所反映的地震前兆.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了由长周期形变波所引起的短临地震前兆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传播速度、衰   相似文献   
109.
地震空区与大震关系的不唯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一定的标准,对华北、川滇和甘宁地区1970至1981年震级为M_L≥3.0的地震空区进行了普查和分析,在25个地震空区图象中,在空区或其边缘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华北、甘宁取Ms≥5.0;川滇地区取Ms≥6.0)占空区总数44%,其余空区均因发生了一系列中小地震而瓦解。分析画出的空区外围环形带内地震频度变化特征,将有助于寻找与中强以上地震有关的空区。但是,无论如何,空区与未来中强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不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110.
茂木清夫、L.R.赛克斯(L.R.Sykes)等人对全球地震活动的分类问题做了不少工作。全球地震活动基本划分为板间和板内地震两大类,而板内地震活动又分为洋型和陆型两类。 板内陆型地震的地体环境、应力状态、以致地震活动的分布(三维空间)特征均明显地区别于板间地震。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区域(以下简称中国陆区)是典型的板内陆型地震活动区域之一。以往该区东部边界以海岸线为界,本文将该区东部边界推至海岸线外200米海水等深线,即大陆架的边缘线。现对中国陆区地震活动区域的分区及其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