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247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303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428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13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全国75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讨论了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的早晚与后期亚洲热带夏季风的建立及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发现南亚高压建立偏早(晚)年,亚洲热带地区纬向风垂直切变转向和对流爆发早(晚),对流层低层赤道印度洋地区为反气旋式(气旋式)距平环流。相应地,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早(晚)。此外,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夏季6—8月期间亚洲区域的大气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偏早(晚)年,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偏弱(强),中高纬环流形势有(不)利于冷空气南下,长江以南地区上升运动偏强(弱),长江以北地区则上升运动偏弱(强),我国中东部至西太平洋地区为气旋式(反气旋式)水汽通量距平环流控制,导致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在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大致呈现反相分布。因此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的早晚可以作为高层先兆信号,对后期亚洲热带夏季风的建立及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分布起到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2.
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JMA最佳路径数据集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Bilis”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Bilis”登陆后,一直与低纬水汽通道相联结,索马里和80~100 °E越赤道气流异常活跃,将大量水汽输送到“Bilis”环流中,有利于其在陆上长久维持并引发沿途暴雨增幅。对“Bilis”的维持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水汽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低纬水汽输送的减弱不利于登陆热带风暴“Bilis”的维持和暴雨增幅,索马里和80~100 °E越赤道气流的持续水汽补充有助于“Bilis”环流在陆上长久维持,减少外界水汽尤其是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水汽输送后,TC暴雨强度和范围衰减十分剧烈。来自低纬水汽输送减弱不利于热带风暴中的强对流活动,不利于“Bilis”获得能量长久维持,雨量也随之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993.
企业是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单元,研究企业管理者的区位决策行为能为园区的优化布局与企业的集群发展提供依据。基于企业的微观视角,在对已有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杨凌、渭南、吴忠、银川、定西、天水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结合结构方程模型从地理区位、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和园区环境等四个方面,对影响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区位选择的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的区位选择受4个变量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综合影响;从表象来看,影响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区位选择因素的直接效应强度依次是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地理区位>园区环境;从本质来看,地理区位的差异性形成了政策环境的特殊性,两者又经连锁通道形成了产业环境的差异性与园区环境的优越性,从而对企业管理者的区位决策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即影响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区位选择因素的总体效应强度依次是地理区位>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园区环境。  相似文献   
994.
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中存在古地震作用形成的原地扰动层、震浊积岩和震风暴岩,尤以原地扰动层和震浊积岩发育。可见微断层、层内阶梯状断层、震球枕构造、震碎角砾及各种变形构造等震积岩的识别标志。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基山砂体中,震积作用及震积岩分布与火山作用、火成岩分布具有同时间性与同空间性。震积岩,特别是震裂岩和震碎角砾岩中的孔、缝形成早,改善储集层渗透性,可成为一种非均质性很强的储层。该储层具有裂缝-孔隙双重孔隙网络,常形成相对低电阻率油层。   相似文献   
995.
996.
胶体作为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纳米颗粒物,因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吸附位点多等特点,能够吸附有机污染物,并改变和控制其环境行为.全氟化合物(PFCs)疏水疏油、环境持久性强,在水环境中势必与胶体介质结合,形成复合污染效应.本文以不同受纳河湖系统作为研究区域,选取4种典型的PFCs为目标物,主要包括:全氟辛酸(PFOA)、全氟壬酸(PFNA)、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正癸酸(PFDA),研究其在传统溶解相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胶体吸附潜能,并评估其生态风险水平,主要结果如下:(1)4种PFCs在研究区域传统溶解相和胶体相中均被检出,检出率为78.8%~100%,总浓度范围分别在12.5~92.1和5.4~49.9 ng/L之间.在传统溶解相和胶体相中,PFOA均为最主要的PFCs,贡献率在65%以上,其次是PFOS、PFNA和PFDA.(2)从介质分布来看,胶体是PFCs的重要吸附载体,平均吸附贡献率在42.6%~66.1%之间,其中胶体对PFDA的吸附潜能最大,平均吸附贡献率为66.1%,其次是PFNA(53.5%)、PFOA(47.0%)和PFOS(42.6%),胶体对PFCs的吸附贡献率与其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gKOW)呈显著正相关.(3)从空间分布来看,PFCs在居民聚集区污染水平最高,平均浓度为71.2 ng/L,其次是溱湖湿地公园,平均浓度为43.3 ng/L.工业区、农业区及城市区,PFCs污染水平相当,平均浓度在30~40 ng/L之间,水产养殖区污染水平最低.(4)通过风险熵值法(RQ)和水环境质量基准对检出PFCs进行风险评价,发现58%水域中的水生生物处于PFOS引起的低风险状态,主要集中于工业区以及居民聚集区.且所有采样点中PFOS的污染水平均高于欧盟委员会设定的PFOS在淡水环境中的年均环境质量标准(0.65 ng/L),低于最大允许浓度36 μg/L.PFOS在水环境长期赋存引起的慢性毒理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7.
The latest dataset from the SCS(South China Sea)Monsoon Experiment is used to investigatethe features of abrupt change in some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the summermonsoon's establishment in 1998 and explore its onset characteristic process.We have arrived at apreliminary conclusion that the 1998 Asian summer monsoon is established first in the SCS as earlyas May 23,which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rliest indicator of the conversion from a winter into asummer monsoon situation in Asia;the continued retreat eastward of the western Pacificsubtropical high from the SCS region has direct effect on the SCS summer monsoon establishmentbecause the withdrawal favors the release of unstable energy,responsible for the sudden onset ofthe monsoon.Our tentative investig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esterly andrainfall band from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into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the southwardspreading of an active South-China stationary front,acting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id and lowlatitude systems,are likely to be the characteristic events contributing to the subtropical high'seastward retreating and the summer monsoon's onset over the SCS.  相似文献   
998.
13C(α,n)16O反应是小质量渐近巨星分支(asymptotic giant branch,AGB)星(M/M≤3,M和M分别表示AGB星的质量和太阳质量)内s过程(慢中子俘获过程)的主要中子源。在对流热脉冲间隔期间,一个储层(即所谓的“13C袋”)内的13C在辐射条件下(约8 keV)燃烧并释放中子。到目前为止,13C袋的物理形成过程仍远未被充分理解,因此13C袋的结构也一直无法被完全确定。在后处理核合成计算中,13C袋通常是利用观测数据通过自由的参数化来约束。从基本原理、主要效果及局限性等方面综述了不同观测证据对13C袋的约束作用,最后展望了13C中子源约束问题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9.
浅水湖泊沉积物脱氢酶活性的测定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市浅水湖泊(月湖)为实验对象确定了沉积物脱氢酶活性(DHA)测定的最佳条件:以经甲醛灭菌的沉积物为对照,以氯化三苯基四氮唑为电子受体(0.4%),沉积物用量为0.5g,pH值为7.5,培养时间为3h.据上二述条件测定的DHA比未优化条件下的相应值高3-5倍,且表现出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武汉东湖3个子湖共23个采样点沉积物样品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初步揭示了湖泊沉积物脱氢酶反映微生物活性与有机质状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洪水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生态系统的物理与生物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快速演替.2010年9月,广东省大型水库——高州水库发生特大洪水.为了解洪水的生态效应,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高州水库湖沼学变量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特大洪水期间,高州水库流域内大量泥沙等颗粒物进入水体,将原有有机物相对较多的沉积物覆盖,有助于减少营养盐的底泥释放,洪水后次年春季枯水期水体营养盐浓度明显降低(尤其是磷,总磷浓度低于0.01 mg/L).洪水过后水体中悬浮物的组成改变,在接下来的水体混合期间无机颗粒物的再悬浮导致水体透明度显著降低,但次年水库整体的透明度升高,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洪水事件导致的水体理化环境的改变使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改变,由洪水前以群体蓝藻和大个体绿藻(H1和N A功能类群)为优势类群的群落转变为洪水后以中心纲浮游硅藻和甲藻(A、B和LO功能类群)为优势类群的群落,而以往枯水期常有发生的粘质鱼腥藻等蓝藻水华在洪水后春季枯水期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