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日本“长风号”调查船在 1 997与 1 998年 1 0个航次的CTD资料 ,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算方法对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进行计算 .1 997年 5月出现了El Ni no现象 ,东海黑潮流量在 1 997年夏季减少 ,1 997年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也减少 .在 1 997年 1月与 6— 7月 ,即El Ni no现象出现前后 ,东海环流的流态有些不同 .在 1 998年 4至 1 1月黑潮在PN断面出现多流核心的结构 ,特别在 1 0— 1 1月出现 3个流核心 ,黑潮主流核的位置秋季时东移 .1 995年与 1 998年都是东海黑潮异常年 ,这些异常现象可能与冲绳岛以南出现的反气旋涡的强度变化以及从El Ni no现象过渡到La Ni na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42.
Simple ecosystem model of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in spring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mODUrnONTheobjeCtiveoftheJointGobaldrinFluxStudy(JGoFS)istogainunder-standingoftheglobalbiogeochdricalCycling(ofcarbonandotherbiogenicelemetS)whichplaysaTnaorroleininIlUencintheworkldrite.OnofitSessentinlcomPonentSistocharaCtedrithernarineprharybiomassproductionandthefixationofCO=bytheocan.AmngtheproassesaffedgVCrthalfluxofcarbontotheinterioroftheoean,thebiologhalproass,thesocalled"biologhalpUmP,',isthemostirnPortantone.bologicalmodellingisamehodtorelateleVeIs,distributionandfluC…  相似文献   
43.
基于 1 999年 6月中、韩、日三国联合调查的两个航次资料 ,对“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进行了物理海洋学与气象学相结合的研究 ,也结合了历史调查资料的研究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 1 )以 1 999年 6月资料与历史调查资料对黄海、东海海域黄海冷水团 ,长江冲淡水 ,黄海沿岸流 ,台湾暖流 ,黑潮及其两侧冷、暖涡等进行了水文分析 ,并采用了改进逆方法 ,P矢量方法 ,三维海流诊断、半诊断模式与预报模式 ,MOM2模式等 ,计算了 1 999年 6月与历史资料调查期间黄海、东海海域环流 ,结合锚碇测流与ADCP测流等的实际观测 ,揭示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时空变化 ,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指出这些流系的相互作用对入海气旋发展过程有重要影响 .( 2 )计算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流速与流量分布等 .( 3)阐明了气旋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的反应 .( 4 )在 1 999年 6月海上调查时期观测发现 ,在气旋中心区等存在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 .出现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海域分别位于黑潮以西、温度相对低的气旋涡区域 ,黄海沿岸水向东南方向流动 ,然后作气旋式弯曲处 ,济州岛西南冷的、气旋...  相似文献   
44.
有限元方法在台湾以东海域黑潮流速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56-1960年间由Turner[13],Clough[16]等引入有限元概念、方法以来,首先在结构分析领域内取得极大进展.与此同时,它也应用于固体力学的许多领域[2,4,7].在七十年代,有限元方法较广泛地应用于流体力学的许多领域[3,11,12].最近几年来,有限元方法也应用于物理海洋学中的一些问题中,例如湖泊与海洋环流问题[14,15,19],潮汐与风暴潮问题[17]等.本文从流体力学原理出发,应用有限元理论建立了黑潮的三维流场有限元方程组.采用了海流理论中常见的物理模式[1,5,18],考虑了压力梯度、柯氏力、重力、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湍流摩擦效应,而不考虑惯性力的影响.本文对所应用的有限元几何形状——三角棱柱进行了插值误差分析,证明了三角形棱面不能出现较大的钝角,也证明了完备性的问题.并将动力计算和有限元二种方法计算的流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5.
苏纪兰  袁耀初 《海洋学报》1984,6(6):822-823
“论地壳构造运动”一文(以下简称为“地运”文)发表以后,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我们曾提出不同的看法,之后,就我们所知,刊物上已先后有三篇文章引用了“地运”的观点,为了能有更多的人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把对该文的一些意见写出来供大家讨论并请指正。  相似文献   
46.
袁耀初  何魁荣 《海洋学报》1982,4(6):653-666
我们曾应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台湾以东海域黑潮的流速分布[1].由于问题是三维的,又是四个未知量(u,v,w,p),当计算较大的海域时,应用有限元方法得到最终的大型稀疏方程组的阶数甚高,相应矩阵的带宽较大,方程组又是非对称的,因此求解这样的方程组必须在容量较大、速度较快的大型电子计算机上进行.有没有别的方法避免这个困难呢?这就是本文问题的由来.  相似文献   
47.
西北太平洋东部赤道流系的诊断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耀初  王亚琴 《海洋学报》1986,8(4):416-422
在1979年我国首次对西太平洋东部的赤道海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此海区进行了海流的诊断计算.计算表明,定常风场对表面流的影响很大,但随深度增加,它的影响减小了,在75m层或100m层,几乎没有影响.由于定常的偏东风的作用,在上层引起发散的西向流,由此将在赤道附近产生上升流.潜流的最大速度为88-90cm/s,出现在200m水层上.本文对深层流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48.
综述东海和琉球群岛以东海域若干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的研究.对东海陆架、200m以浅海域,主要讨论了东海西南部反气旋涡、济州岛西南气旋式涡和长江口东北气旋式冷涡.东海两侧和陆坡附近出现了各种不同尺度的涡旋,其动力原因之一是与东海黑潮弯曲现象有很大关系,其次也与地形、琉球群岛存在等有关.东海黑潮有两种类型弯曲:黑潮锋弯曲和黑潮路径弯曲.黑潮第一种弯曲出现了锋面涡旋,评述了锋面涡旋的存在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和结构等;也指出了黑潮第二种弯曲,即路径弯曲时在其两侧出现了中尺度气旋式和反气旋涡,讨论了它们的变化的特性.特别讨论了冲绳北段黑潮弯曲路径和中尺度涡的相互作用,着重指出,当气旋式涡在冲绳海槽北段成长,并充分地发展,其周期约在1~3个月时,它的空间尺度成长到约为200km(此尺度相当于冲绳海槽的纬向尺度)时,黑潮路径从北段转移到南段.也分析了东海黑潮流量和其附近中尺度涡的相互作用.最后指出在琉球群岛以东、以南海域,经常出现各种不同的中尺度反气旋式和气旋式涡,讨论了它们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9.
基于自2002年3月17日至4月15日在锚定测流站平均位置(20°49′57″N,120°48′12″E)处观测海流,在吕宋海峡从卫星绝对地形导出的地转流(简称为卫星地转流)以及采用最大熵方法作谱分析,研究了吕宋海峡海流的结构和变化.在锚定测流站处亚潮流表明,当水深增大时,流速减少,流向则以反气旋方向旋转.这揭示在上层海流向南海进入,而在中层南海水向太平洋流出.在吕宋海峡海流的垂直结构充分地显示吕宋海峡的三明治结构,虽然在海底附近水层并未进行观测.谱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以下显著的谱峰周期:(ⅰ)在垂向方向上潮流变化;(ⅱ)在200和500m处,对于频率f〉0和f〈0的两种情况,都存在周期约为4~6d,而在800m处只在f〉0情况下存在上述周期;(ⅲ)在200,500和800m处,对于f〉0和f〈0两种情况都存在周期约为2~3d.上述结果揭示吕宋海峡海流自表层至800m整个水体都存在显著的天气尺度的变化.从观测流和水文与卫星观测都揭示在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并不存在黑潮流套.  相似文献   
50.
2000年夏季南海环流的改进逆方法计算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基于2000年8月航次在南海调查资料,采用改进逆方法,并结合TOPEX/ERS分析的SSH分布,获得以下的主要结果:(1)南海中部和西南部环流系统主要受反气旋环流所支配.主要有越南东南反气旋涡W1,其水平尺度约为300km,垂向深度可达1000m以深,流速很强,其最大流速为79cm/s左右,还有暖涡W2以及吕宋岛西南反气旋涡环流系统W3.其次,在反气旋涡W1与W2之间还存在气旋式涡C1.其水平尺度比暖涡W1小得多,流速也较强.两涡W1与C1之间存在一支南向流,它们组成一个准偶极子.(2)在暖涡W1的西侧存在西边界流,即北向射流,其流速很强,约在12°N流向转向东北.(3)南海北部环流系统主要受气旋环流所支配.在断面N2附近及以北存在一个气旋式环流系统.其次,在海南岛东南存在一个尺度不大的反气旋环流系统.(4)南海东南部环流系统主要受气旋环流所支配.主要有在巴拉望岛以西存在尺度较大的气旋环流系统,以及暖涡W1东南存在一个气旋环流系统.其次,在加里曼丹岛西北还存在范围不大的反气旋环流.(5)比较1998年夏季航次与2000年夏季航次时计算结果,虽然它们在定量上有些变化与差别,但在定性上它们的环流结构有十分相似之处.这表明,南海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6)比较2000年夏季南海水文结构,流函数分布以及TOPEX/ERS的SSH分布,它们在定性上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