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2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声软化现象是发现于矿物岩石等材料中的现象,表现为在恒定的压力下(包括常压)升温,其弹性波速度在某一点上开始突然下降,这一点的温度称为物质的软化点温度。该现象的特征是:软化点温度明显低于物质在相同压力下的固相线温度;有些物质中软化点温度随着实验压力的不...  相似文献   
82.
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技术,结合金刚石压腔外加热技术,在4.07~4.75 GPa,25~330℃条件下,进行了方解石Ⅲ的X衍射测量.结果表明,在实验的温压范围内,方解石Ⅲ稳定存在.随温度升高,方解石的晶胞参数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3.
2.0 GPa块状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文戈 《中国科学D辑》2005,35(4):320-332
利用多顶砧压机, 以青藏高原北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天然斜长角闪岩为样品, 在2.0 GPa, 800~1000℃条件下进行了两个系列的块状样品脱水部分熔融实验: (1) 保持压力p = 2.0 GPa, 加热时间t = 12 h不变, 改变温度(800℃~1000℃)的实验; (2) 保持压力p = 2.0 GPa, 温度T = 850℃不变, 改变加热时间(12~200 h)的实验. 结果表明, 2.0 GPa, 加热12 h的条件下, 随温度升高, 斜长角闪岩中依次生成了石榴石、 熔体和单斜辉石, 熔体的成分呈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英云闪长质的演化趋势. 2.0 GPa, 850℃条件下, 随加热时间增加, 斜长角闪岩中依次生成了石榴石、熔体和单斜辉石, 熔体的成分由英云闪长质向花岗闪长质演化.当块状岩石样品中熔体体积百分比的含量达到5%时, 熔体已经相互连通.温度大于850℃的条件下生成的熔体其粘度在104 Pas量级, 已经满足了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熔体分凝形成岩浆的粘度要求. 因此, 可以认为在增厚地壳的下 部, 斜长角闪岩的脱水部分熔融可以形成英云闪长质-花岗质岩浆.  相似文献   
84.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serpentine is measured and the microscopic conductance mechanisms are investigated with impedance spectroscopy at 2.5–4.0 GPa and 220–780°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frequencies used, and that only arc I, which reflects grain interior conductance, occurs and dominates the whole conductance processes over 12-105Hz at high pressure before dehydration. The arc II, which indicates the grain boundary process, begins to occur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dehydration. After dehydration, due to the presence of highly conductive networks of free water,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s not dependent on frequencies any longer and the tota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s dominated by process of ionic conductance of free water in interconnected networks. Dehydration of serpentine enhances pronouncedly the tota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rough which highly conductive layers (HCL) may be formed in the earth’s interior.  相似文献   
85.
高温高压下滑石的电导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0GPa和20GPa、400~860℃条件下测定了滑石的电导率.实验表明,增大压力,滑石的电导率增大,其导电机制为电子导电;在整个实验温度范围内电导率与T的关系都符合Arrhenius公式,滑石的脱水没有引起电导率的突然变化,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含水矿物的脱水都会引起电导率的急剧上升.电导率的急剧增加还可能与矿物的含水量、脱水后自由水含量及连通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6.
孙醅  谢鸿森等 《岩石学报》2001,17(2):332-336
近年来研究表明岩浆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与其熔体结构密切相关,因此熔体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岩浆的性质及岩动力学等与岩浆作用相关的地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概括介绍了熔体结构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熔体中熔体组分、温度及压力对熔体结构的影响。此外,并对硅酸盐熔体结构的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7.
On the basis of FTIR and Raman spectra studies on hydrous albite glass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two water solubility mechanisms in albite melts simultaneously. On the one hand, water interacts with Al -O°-Al to produce the Q3 Al-OH, leading to depolymerization, and this results in the appearance of 4500 cm(1 in FTIR spectra and 900 cm(1 in Raman spectra.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change of H+ in water with Na+ in albite melt as charge-balancing cation occur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production of Al -OH is the dominant solubility mechanism, at the stage of higher water contents, the exchange of H+ with Na+ becomes the important dissolution mechanism. The dissolution of water into albite melt can be expressed as H2O+ 3NaAlSi3O8 = 2NaAl(OH)Si3O7.5 +HAlSi3O8 +NaOH.  相似文献   
88.
长乐—南澳变形变质带北起福建省长乐,经福清、莆田、晋江、东山、南至广东省南澳岛。全长500余公里,宽40~60公里,为北东向狭长带状热动力变质带,该带控制着福建—广东东南沿海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火山活动,为大陆边缘高热能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本带曾有4次构造热事件:第一次为加里东构造热事件,第二次为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第三次为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形成大规模的混合片麻岩和花岗岩,第四次为喜马拉雅期变质热事件。为了解该带变质岩、花岗岩的成因和构造演化,笔者进行了福清和东山县有关样品的部分熔融实验。  相似文献   
89.
为解决地球深部探测过程中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两大系列研究成果无法联系和统一的难题,地球深部物质科学应运而生。该学科既要研究组成地球深部的一切物质实体的物理和化学的属性,又要从物质的角度去研究地球深部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随着该学科的发展,将会为地球深部的观测结果和计算模拟结果赋予物质内容,从而促进对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结构分层以及动力学形成统一认识,建立适合于各学科的地球深部模型。  相似文献   
90.
地球深部物质的性质和状态是研究整体地球演化的重要内容。事实表明,地表所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是与地球深部物质运动有关。板块学说的建立和发展从根本上揭示了深度约100公里的岩石圈的运动规律,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地表物质运动特征。但要使板块模型精确化,进一步认识地球物质上升到地表的机理,地表物质通过俯冲岩石圈下沉到地幔的数量、性质以及这些物质对地壳和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