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勘探实践发现沁水盆地潘庄、潘河区块及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区块煤层气井累计产量远远大于原始计算的地质探明储量。该现象对体积法计算的煤层气资源储量提出了挑战,同时为全面“上储增效”提出了新的方向。在采用体积法计算煤层气储量时,含气面积、含气量的准确性以及煤岩密度与煤层厚度的非均质特征都会对储量参数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其中,由于取心测试过程的局限性,煤层含气量的数值常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次研究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的煤层气井生产数据并结合等温吸附实验结果提出了计算储层临界最低含气量的方法(临界最低法)。将校正后的临界最低含气量与实测含气量(基于美国矿业局直接法(USBM)和史密斯-威廉姆斯法)进行对比,并剖析含气量测试损失量的地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在中低至中高煤阶(Ro=0.7%~2.1%)范围,临界最低法计算的含气量总体高于其它两种方法计算的含气量,临界最低法在中低煤阶至中高煤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高煤阶(Ro=2.1%~2.8%)范围,临界最低法计算结果可以与取心测试结果相互验证。总体上,煤层含气量测试(USBM法)损失量受不同煤阶煤岩孔裂隙发育特征、煤体结构、含气饱和度及逸散时间的影响。含气量测试损失量与孔渗发育特征、构造煤发育程度、含气饱和度及逸散时间呈正相关。此外,针对未取心的煤层气井,可以采用钻井岩屑测试等温吸附参数进而利用临界最低法求取储层含气量,为煤层气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2.
南京市高级中学可达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有的教育资源空间格局评价大多数以空间距离可达性作为分析指标,缺少对时间成本考虑的问题,该文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设计了基于优先队列的可达性算法,并基于南京市区交通道路网络计算了南京市高级中学的可达性,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南京市高级中学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整体可达性、等时线、学校服务范围及分区可达性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区高级中学可达性较好,但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学校之间可达性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3.
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媛  沈璐 《地理科学》2012,(5):557-561
建立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利用1995-2009年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江苏省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协调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变化:1995-1997年协调度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两系统各自的发展均处在较低水平;1998年江苏经济系统发展快于能源系统,出现短暂地协调度下降现象;1999-2004年两系统发展速度同步加快,呈现出短暂的"和谐"状态;2005年协调度略微回落,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政府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积极措施,2006-2009年两系统协调度出现回升态势。"十二五"期间,江苏应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全民节能降耗意识等四方面实现优化升级,并将解决环境问题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经济健康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24.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的CO2排放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园方  赵媛 《地理研究》2012,31(3):429-438
旅游业与气候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也是低碳经济的延伸,将会给全球旅游业带来深远影响。但目前国内大部分有关低碳旅游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阶段,尤其是旅游业碳排放的测度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在深入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能源消耗平衡表为依据,借鉴"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概念,构建出符合我国目前统计口径的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范围,对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攀升,并与旅游业总收入成正相关。其中旅游交通仓储和邮电业碳排放在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中占主导地位,而旅游餐饮、住宿和购物过程中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旅游收入增长与旅游低碳化发展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迫切需要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5.
《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国家教育部为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强化素质教育,为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新型人才而制定的。《世界经济地理》作为高师地理专业四大骨干课程之一,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世界经济地理》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对《世经》教学内容的改革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大家。1 《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全球观”的…  相似文献   
26.
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4年6月27日至29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并发表了关于保护世界地质遗迹的《地质遗迹保护——北京宣言》.兴建地质公园成了许多有重要地质遗迹的国家和地区的举措,本文在界定国家公园、地质遗迹、地质公园基本慨念的基础上,阐述世界地质公园发展状况.并借鉴田外的经验为我国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7.
孙超帅  赵媛 《地理教学》2021,(17):13-16
准确把握地理教材中核心概念的内容表述,对于地理的教与学至关重要."城乡内部空间结构"是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四版本教材对其的处理不尽相同.本文在研读课标内容要求及四版本教材关于"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内容表述的基础上,分析"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相关概念的演变历程、总结提炼概念的界定维度与内容表述特征,为教材新增的"乡村内部空间结构"提供分析框架,以期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内容特征,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28.
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中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速度、社会经济影响、空间差异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处于初级老龄化阶段且不断加深,区域差异缩小,东部地区低速增长,中西部地区老龄化与养老负担快速增加。老年人口密度属较低密度区,从东向西呈梯度降低。 中国省域人口老龄化程度及空间布局是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经济水平等因素相互调节与空间分异的综合结果。 各机制系数空间异质性的综合作用促使老龄化大致由南北向分异转变为东西向分异的空间格局。省际人口迁移从根本上制约如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9.
正确认识区域产业同构状况及演变趋势,对于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政策,尤其是产业发展政策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北能源开发区-榆林市为研究对象,根据1995-2015年三次产业数据分析了榆林市产业结构模式,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测度了榆林市产业同构,并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对产业同构进行对比分析,另采用R/S分析法,对未来产业同构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榆林市产业呈现典型的"二三一"产业结构模式,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榆林市北六县和南六县内部产业结构趋同度属于较高层次,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尤其以神木县-府谷县(0.976 2)和佳县-清涧县(0.967 5)最为突出,南六县与北六县绝大多数区县间产业同构度都低于0.9,产业趋同现象不明显。(3)榆林市南六县与北六县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H(1995-2015)=0.611 2>0.5,如果在原有条件下继续发展,榆林市未来产业同构化程度将有所强化,但存在周期性变化。研究认为在相似的能源条件、经济交流与联系日益紧密及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接近的条件下,榆林市产业结构的趋同发展具有一定必然性,在未来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时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30.
论能源开发利用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均与能源的开采、加工或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能源开发利用对全球气候变化,酸雨和大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的影响,指出:要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涌源开发利用纳入到与环境相协调的轨道,把保护环境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