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6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84柱状样的29个沉积样品的定量研究,揭示了生源和矿物碎屑各组分在柱状样中的垂向分布,显示了在海洋古环境研究中组分分析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研究方法的潜力。研究区生源碎屑的分布明显受与水深相关的深海溶解作用所控制,水深3500~4000m的现代南海CCD以下,钙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减少,而硅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增加。火山玻璃在柱状样的分布位置与氧同位素分期的对比,显示出其可以成为地层对比和确定年龄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72.
对南海69柱样粒度数据分析表明,晚更新世以来,粒度在0,2~11um的标度范围内具有分形特征,粒度分维值为1.72~2.02,平均1.84。与同期亚北极B2-9柱地层对比,69柱粒度分维值明显比B2—9柱的高,B2—9柱的粒度在0,2~16um标度范围内具有分形特征,粒度分维值为1.74~1.79,平均1.77。同一柱样不同时期粒度分维值明显不同,南海69柱氧同位素1期(冰后期)为1.88,氧同位素2期(冰期)为1.81,温暖的冰后期粒度分维值高且变化幅度大,寒冷的冰期粒度分维值低且变化幅度小,表明粒度分维值对沉积物的形成环境演化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3.
赵庆英  杨世伦  朱骏 《地理科学》2003,23(1):112-117
利用长江口南槽1989年12个月的实测地形图和大通站相应的水沙资料,采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技术分析了南槽的地形变化与河流来水来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槽水深与大通站各月平均流量、输沙率和含沙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河口冲淤对流域水沙变化有敏感响应;河槽的响应具有1~1.5月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74.
通过白令海北部陆坡区B2-9站位沉积物柱样高分辨率的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n-C30-diol)提取和分析,获得了近1万年来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高碳烷烃输入与陆源植被变化等相关记录,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表层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都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能受控于陆架坡折处海冰的分布、上层海洋营养盐供应和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硅藻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甲藻次之,颗石藻和黄绿藻比前两者低了1个数量级,硅藻与甲藻之间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前者明显占据优势,是白令海有机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正构烷烃总量分别在7.8 ka BP,6.7 ka BP和5.4 ka BP,经历了3次阶梯状的下降过程,并呈现出4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其主要受控于早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以及周边陆地植被源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显示其来自陆地高等植物、且陆源植被结构较为稳定,木本植物占据优势;单体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正构烷烃的主碳峰为n-C27,对烷烃总量的贡献最大,可能与当时陆源繁盛的木本植物及输入有关,含量较高的n-C23则可能主要来源于北半球沿海广泛分布的一类沉水植物。  相似文献   
75.
内蒙古温都尔庙南-铁沙盖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和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分别为271.8±2.4Ma,271.4±1.3Ma、268.7±1.3Ma。主量元素SiO2含量61.42%~71.73%,K2O含量3.10%~5.11%,K2O/Na2O值介于0.93~1.96之间,Mg#值介于42.54~49.93之间,A/CNK为0.90~1.03;副矿物为锆石、磷灰石和磁铁矿,属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类;富集轻稀土(LREEs)、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Cs、Rb、K、Ba、Th和U),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及高场强元素(HFSEs,Nb、Ta和Ti),弱Eu负异常(δEu=0.55~0.95),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是上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和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中发育大量暗色微粒包体(黑云闪长岩),包体可能是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相对于寄主岩石贫Si、K富Fe、Mg、Ca、Ti、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Rb、Cs、Sr和U)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Zr、Hf)。本文花岗岩类的侵位反映了早中二叠世古亚洲洋俯冲于华北板块北缘之下及岩浆混合作用的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76.
山门银矿位于山门Ag-Au-Ni找矿远景区中南部.通过对典型矿床及远景区的ETM数据、ALOS图像处理及遥感地质特征解译,总结出山门银矿的形成与依兰-伊通断裂带附近的次级断裂关系密切,并受北东向区域性脆韧性变形构造及环形构造控制.根据这一特征,在远景区内圈出7个最小预测区,总结了各预测区遥感预测依据,为在该地区成矿预测及找寻该类型矿产提供遥感依据.  相似文献   
77.
松辽盆地西缘断陷盆地特征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杨树盆地与松辽盆地及其他西缘盆地的对比, 发现它们具有类似的充填序列和构造演化历史, 表明这些盆地应是松辽盆地的一部分。目前, 在陆家堡凹陷中已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油田, 大杨树盆地深部发现良好的烃源岩, 这表明沿松辽盆地西缘发育的一系列断陷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大杨树盆地是其中最具勘探潜力的盆地之一。  相似文献   
78.
陈荣华  丁香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224-230
研究了12次7级地震和44次6级地震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发生的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τ的分布规律.根据月亮在地球内任一点形成的起潮力是一个主要周期为12h25min左右的周期性函数及月亮在地方平太阴时相隔180°的两个位置上对地球内任一点起潮力基本相同这一现象,计算了大地震前两个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τ的夹角△τA以及两个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与主震地方平太阴时夹角的平均值△τB。计算结果表明,对大部分地震,△τA≤45°和△τB≤45°,说明显著地震和主震发生时,月亮差不多都在震源区的同一方位或与这一方位相隔180°的位置附近.用裂隙串通地震孕育模式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认为显著地震和主震的地方平太阴时的分布都与主震断层走向有关.指出△τA≤45°这一现象可作为一种地震前兆用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79.
根据1999年4月~2000年4月对长江口滨海某研究断面上24个观测点的定期(每周一次)滩面高程测量结果的分析,定量化地探讨了滩面垂直淤积速率和稳定性的横向差异。结果表明:(1)滩面的年垂直淤积速率在淹没机率为30%左右的沼泽中下部(位于平均小潮高潮线与平均高潮线之间)达到49.5cm/a的最大值。自这点向岸和向海垂直淤积速率逐渐降低,向岸在近堤处(接近平均大潮高潮位)达到最小值2.2cm/a(仅为最大值的1/22),向海在光滩—沼泽交界处出现另一低值,而在光滩上又有所增大。(2)由于植被的抗冲护滩功能,沼泽带滩面的相对稳定性远大于光滩带。分析认为:上述滩面冲淤过程的差异是潮水淹没机率、波浪和潮流能量以及植被分布上横向差异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80.
陈荣华  丁香 《地震》1996,16(1):45-52
地震学者认为,在地震活动区一个较长的地震活动期里,地震群体活动的强度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一个地震活动期里,不仅地震群体活动在强度上有一个变化过程,而且在地震活动期的各个阶段中地震活跃幕和平静幕的持续时间也可能会有较显著的不同。基于这一思想,文中研究了华北地震区、我国西部及其邻区以及全国大部分地震带,在一个较长的地震活动期里,随着地震幕强度的变化,幕的持续时间和平静幕的持续时间通常有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