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冀北承德盆地由晚侏罗世早期髫髻山组和晚侏罗世中期至早白垩世早期土城子组地层组成。盆地充填的土城子组沉积学特征显示盆地北区沉积过程受控于北部的丰宁—隆化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盆地南区受南缘承德县断裂和吉余庆断裂的构造作用控制。土城子期承德盆地快速充填过程是该时期区域较强烈的一次板内变形幕的反映。这一陆内变形幕起始于土城子组,结束于土城子组沉积期末,并使承德盆地形成了一个不对称向斜褶皱。早白垩世张家口组底部火山岩下的不整合(135±1 Ma)制约了这一时代上限。  相似文献   
102.
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集成数据库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专项研究范围涵盖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矿产预测、重力、磁测、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等专业领域,已形成了海量成果,数据量达TB级。研制与实现中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集成数据库模型,用于集成和管理这个国家基础性数据资源,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是构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平台的基础工作,用以整合基础数据与高层应用、贯通省级-大区-全国层次以及支撑不同尺度规模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常态化工作。对开展国家基础性数据资源建设有指导作用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3.
通过石屏二矿勘查区含煤地层实测剖面及钻井岩心沉积学分析,认为龙潭组为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其中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形成了风化残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潟湖-潮坪沉积体系;C25煤层形成于泥炭沼泽相,C24煤层形成于滨湖相,C20、C19、C17、C14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相及分流间湾相,C11煤层形成于潟湖-潮坪相;勘查区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风化残积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煤层除受沉积环境影响外,还受控于层间滑动断层及上覆砂岩冲刷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利用额尔古纳牧业气象试验站降水量与土壤水分数据,通过降水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转化过程分析,确定土壤水分响应的降水临界值与不同降水级别引起土壤水分响应的概率,构建了降水过程量与土壤水分增量函数关系。结果表明:(1) 研究区降水量呈“先降后升”变化趋势,年内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2) 研究区以无降水天气为主,降水又以小降水事件占主导,大降水事件发生频次低、过程降水量大,小降水事件则相反。(3) 可以引起研究区0~50 cm各层土壤水分响应的降水临界值分别为8.1 mm、10.1 mm、19.0 mm、27.9 mm和31.6 mm,小雨仅能引起0~10 cm土壤水分响应的概率为28.6%,中雨不能引起40~50 cm土壤水分的响应。(4) 降水量与0~10 cm和10~20 cm土壤水分达到最大值时的滞后时间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20~30 cm呈显著负相关关系,0~30 cm各层土壤水分达到最大值时的滞后时间与降水量符合幂函数关系。(5) 降水量和0~50 cm土壤水分增量均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降水量与0~10 cm和10~20 cm土壤水分增量符合线性关系,与20~30 cm、30~40 cm和40~50 cm土壤水分增量符合多项式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构建的函数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研究区0~30 cm各层水分增量。研究结果为地方政府抗旱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利用轨迹分析法、印痕分析和流场分析法,结合上甸子站卤代温室气体H-1301、HCFC-22、CFC-11和SF6在线浓度观测数据,选取2012年9月7-12日上甸子测站卤代温室气体浓度短期波动典型个例进行分析.轨迹分析结果表明:7日12时,污染发生前,气团主要来自较远的偏西北、偏北方向,水平输送距离长,移动迅速,垂直高度高,对应的卤代温室气体浓度偏低,H-1301、HCFC-22、CFC-11和SF6的体积分数分别为4x10-12、350x10-12、260x10-12、10x10-12;9、10日有一定比例的气团在测站的偏南区域近地面回旋打转,水平输送距离短,垂直高度低,在边界层内缓慢移动,不利于污染物在边界层内扩散,导致卤代温室气体浓度偏高,对测站浓度的短期抬升贡献较大,9日12时H-1301、HCFC-22、CFC-11的峰值体积分数分别达到45x10-12、1 200x 10-12、310x10-12,10日03时SF6的峰值体积分数达到28x10-12;11日西南方向回旋气团消失;12日气团完全来自较远的西北方向且轨迹移动较快.印痕分析与轨迹分析结果一致:7、8日敏感性系数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测站以北,9、10日敏感性系数较高区域分布在测站偏南,11、12日测站偏南的敏感性系数较高区域消失.流场分析结果表明:9、10日环流形势有利于污染物在测站区域累积,造成测站浓度的短期抬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确定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最大程度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最佳温度、照度和接种量。【方法】通过单因子实验与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效果。【结果】单因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的氮、磷有显著影响(P <0.05)。温度为3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38.0%和59.0%;照度为3000lx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40.9%和60.4%;接种量为(培养基的)5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氮的去除率平均值最高,为43.6%;接种量为30%时,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总磷的去除率平均值达到最高,为62.7%。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是影响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氮、磷的最主要因素。温度30℃、照度2 500~3 000 lx、接种量20%为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氮和磷的最优组合条件。【结论】适宜的温度、照度和接种量可有效提高酒精废水中氮、磷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07.
引言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M9.O)[11]一个月后,4月11日17时16分左右,在福岛县浜通深约5km处发生了M7.0地震[12]。伴随这次地震,沿盐平断层出现了连续长达11km的地表地震断层(正断层)[13-15]。  相似文献   
108.
曲子越 《中国地名》2012,(10):42-42
长子县是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传说炎帝神农氏在境内尝百草兴稼穑,完成了人类从游牧狩猎到定居农耕的重大转折。境内发鸠山,为《山海经》记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衔木之地。尧封长子丹朱于境,长子县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09.
锡林河流域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06年4—9月,在从锡林河源头沿河流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同位素样品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全球降水同位素监测网(GNIP)包头站的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资料,结合锡林河流域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对锡林河流域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稳定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δ18O和δD值分别集中在-11.7‰~-14.9‰和-80‰~-89.5‰范围内,δ18O沿地下水流向有增加的趋势,大部分地下水中δ18O的季节波动性不大;河流干流δ18O和δD的年算术平均值从源区的-12.8‰和-94.5‰到入锡林河水库处的-10.0‰和-79.3‰,差值分别约为3‰和15‰.河水中的δ18O值沿流程增加而增大的现象可归结为受含有较高δ18O值的地下水补给作用和河水的蒸发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对δ18O蒸发富集的研究显示,蒸发引起δ18O富集值为1‰.通过地下水线(GWL)和地表水线(SWL)及区域大气降水线(LMWL)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径流季节,降水对地表水的贡献小,地下水是地表水主要的补给源,地表径流基本是地下水的排泄.  相似文献   
110.
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 500 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 Ma前后开始.并与贡巴砾石层下部冰水沉积层的时代基本一致.卓奥友冰期和希夏邦马冰期的时代与扎达盆地沉积结束后,直接覆盖其上的终碛垄和冰碛垄的时代大致相当,展现了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岳冰川进一步发育,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开始冰冻圈的环境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早中期.川西地区的早更新世的冰川沉积说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地区这一时期已经抬升至冰冻圈高度,但是,海拨高度与气候环境与喜马拉雅山脉应有不同.具体的时代仍需要深入工作.青藏高原普遍开始冰冻罔记录是在中更新世早期.伴随着全球冰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冰川作用在青藏高原最为发育和广泛.这些暗示着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早期整体性地较快速抬升进入冰冻圈,即海拔3 500 m以上.详细的过程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