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学习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一项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按照厅党组的统一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以十八大精神统领我省矿产开发管理各项工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总目标。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不断开创我省矿产开发管理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92.
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分布式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前的模型进行改进,考虑了坡度、坡向和地形相互遮蔽作用对复杂地形下天文辐射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建立以天文辐射为起始数据的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分布式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海拔高度、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日照百分率对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影响.以贵州高原为例.应用100m×100m分辨率的DEM数据.1960-2000年贵州省及周边102个气象站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及NOAA-AVHRR观测资料,10个气象站的太阳辐射量资料,计算了贵州高原各月及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精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坡度、坡向、地形遮蔽对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影响较大,由于局地地形因子的影响,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局地地形对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季节不同,局地地形因子对复杂地形下月平均日最高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不同,冬半年大于夏半年.月平均日最高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南坡随坡度的增大而升高:北坡随坡度的增大而降低.在坡向影响上,1-5月、10-12月偏北坡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偏低,偏南坡月平均日最高气温偏高;7-8月因太阳高度较高,因此出现相反的情况.北坡高于南坡.  相似文献   
93.
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通过收集前人所作的全国各地区水稻产量气象预报模型,将所得到的资料按双季早稻、双季晚稻、单季稻进行分析,并提取预报因子。通过定量化处理,使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以预报方程中的影响因子为指标,讨论了各水稻分区(双季早稻分为4个区,双季晚稻分为2个区,单季稻分为9个区)水稻产量的主、次要影响因子和影响时期,为大范围水稻产量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对云开核部韧性-流变剪切变形眼球状花岗岩石样品进行了全岩Sm-Nd、Rb-Sr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1414±68Ma的Sm-Nd等时线和490±36Ma的Rb-Sr等时线年龄,它们分别代表这套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加里东期韧性-流变剪切部分熔融构造热事件发生时间,表明云开地区不仅在加里东期发生造山运动,而且在中元古晚期发生了更为重要的构造—岩浆造山运动,其时代与全球性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时间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95.
浙江省地矿工作的改革经20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在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认真总结20年来的改革实践,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96.
系统报道了广西涠洲岛的潮下带海草、红树林以及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19—202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涠洲岛海草分布于南湾西侧,紧邻珊瑚礁区,面积4246 m2,为潮下带的生长形式,海草种类仅见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真红树植物有6种[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海漆...  相似文献   
97.
南海北部具有丰富的温度锋面和中尺度涡,它们调节着局地的热量和能量平衡。本文利用卫星海洋高度异常和海表温度数据,并基于自动探测方法,探究了2007年至2017年南海北部中尺度涡边缘的海表温度锋面(涡致锋面)特征。反气旋/气旋边缘出现锋面的概率可达20%。气旋涡在各个方向上出现锋面的概率比较均匀,反气旋涡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出现锋面的概率大于西北部和东南部。中尺度涡致锋面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涡动能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中尺度涡致锋区的总涡动能是中尺度涡内动能的3倍,并且反气旋涡致锋面的总涡动能明显强于气旋涡致锋面的总涡动能。中尺度涡致锋面的数量和涡动能的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也讨论了中尺度涡致锋面的可能机制,但是中尺度涡对海表温度锋的贡献需要进一步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98.
The difference-frequency (DF) ultrasound generated by using parametric effect promises to improve detection depth owing to its low attenu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deep tissue imaging. With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infusion, the harmonic components scattered from the microbubbles, including DF, can be generated due to the nonlinear vibration. A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DF generation from microbubbles under the dual-frequency excitation is proposed in formula based on the solution of the RPNNP equation. The optimisation of the DF generation is discussed associated with the applied acoustic pressure, frequency, and the microbubble size.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o validate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by using a dual-frequency signal to excite microbubbles. Both the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optimised DF ultrasound can be achieved as the difference frequency is close to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of the microbubble and improve the contrast-to-tissue ratio in imaging.  相似文献   
99.
为建立高时空分辨率的福建省复杂地形下气温栅格数据集,利用福建省及其周边33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综合考虑海拔、太阳总辐射、地表长波有效辐射对旬平均气温的影响,模拟了福建省复杂地形下旬均温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常规站验证结果显示:各旬气温绝对误差平均值(MAE)最小为0.46℃,最大为2.3℃,全年平均为0.87℃;加密站验证结果显示,MAE最大为2.3℃,最小0.5℃,全年平均为0.96℃。2)模拟结果能反映旬均温的宏观分布规律与局地细节特征。宏观范围内,旬均温受纬度影响较大,由北至南气温逐渐升高,沿海地区旬均温整体高于内陆,山区旬均温明显较低;局地范围内,各坡向上气温差异显著,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差异越明显;地形因子对旬平均温的影响具有季节差异,具体表现为冬季时地形因子对旬均温的影响最大,秋季次之,春夏季节中地形因子对旬均温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100.
温湿指数是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之一,通过温度与湿度的组合反映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热量交换,本文利用2003-2018年浙江省及其周边71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气温、地面水汽压数据,以及MODIS水汽产品,基于GridMet模型模拟了浙江省各月温湿指数空间分布(100 m×100 m),分析了浙江省温湿指数随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变化的特征;讨论了各地形因子对温湿指数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 海拔、坡度、坡向3个地形因子中,1月温湿指数随坡向的变化最大,7月最小;② 同坡向上,坡度变化对1月温湿指数影响较大,而海拔变化则是对7月影响最大;③ 南坡1月温湿指数随海拔和坡度增加均略为增加,南坡其他月份及北坡各月均为随海拔和坡度增加温湿指数减小;④ 北坡相对于南坡而言,海拔和坡度对温湿指数的影响更为明显。浙江大部分山区由于地形影响,夏季较为“舒适”,适宜建立避暑消夏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