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基于标准差椭圆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2000—2015年我国交通客货流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受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影响,客货流标准差椭圆呈现明显的"东西往返"移动轨迹,核心区持续快速发展一段时间后出现疲软态势,转入中低速常态化发展模式,整体发展趋于均衡。(2)沿海和全国客货流标准差椭圆呈现相近的运动轨迹,呈现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培育人们消费能力成为客货流发展的关键。(3)客货流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经济基础发展相对较好的城市凭借周边地区的依附作用,关联度相对较高,而发展相对有限的城市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口岸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通过与载体城市互动,形成具有等级层次和功能分工的门户城市体系。基于2001年和2018年口岸数据,通过改造城市流模型测算口岸城市门户功能变化,从而揭示21世纪以来中国门户城市体系的演变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1)21世纪以来门户城市外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客运、货运外向服务功能量和价值量较2001年均提升4倍和8倍,但从绝对量值看,货运外向服务价值量小于客运。区域尺度上,客运、货运虽均呈现东、西、中、东北逐级递减态势,但东部在货运中占比跌幅较大。不同运输部门的客运、货运外向服务在区域与城市尺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2)中国城市门户性形成了东部领先、中西部增强和东北减弱的区域演化格局,Dagum基尼系数测算表明城市门户性的区域空间差距缩减,地区间差异是门户功能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3)门户城市可划分为全国性门户城市、区域性门户城市、省级门户城市、地方门户城市4类,等级结构呈稳定的“金字塔”形。  相似文献   
13.
14.
环渤海地区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动态测度及驱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港城交互作用是港口城市形成、演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测定港城关系并从中揭示港城交互作用的模式是港口城市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一直以来,港城关系中港口功能与城市功能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港城互动关联机制的研究比较薄弱.在RCI基础上,提出DCI的概念、内涵及其算法,并以此为基础,对环渤海地区主要海港城市的港城关系状况及DCI值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定量测度,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港城驱动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不同港口城市在港城相互作用方面的具体差别与联系,丰富地理学对于港城关系内在机理的认识.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12个海港城市港城关系状况可以分为港口驱动型、城市驱动型和港城稳定型三类;变动趋势可以分为持续上升型、持续下降型及波动型三类;港城交互作用机制及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别.港城关系的强弱或倾向性与港口或城市规模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港口或城市发展阶段、港口与腹地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增林  徐丹  郭建科 《地理学报》2010,65(8):899-906
通过对东北三省1993-2006 年装备制造业产业的区位商、状态概率分布与各态历经概率的分析,得出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存在梯度差异并在个别行业中有继续扩大趋势,地区专业化正在形成;辽宁省总体发展态势好于吉林和黑龙江省,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本地区乃至全国的优势产业;总体看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状态很不稳定,虽然是传统工业基地,但迁移性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秦娅风  郭建科 《地理科学》2022,42(11):1867-1878
借助GIS、Matlab和Gephi等技术手段,运用不同流要素分析2006年和2016年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体系的网络联系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在5个流动要素网络中,城市间的要素联系总量增加且增幅较大,集中分散程度、区域分布特征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港口城市体系的网络空间结构正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化。②不同流要素的枢纽城市具有高度重合性,但网络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性。物流和客流呈现“组团发展”与“轴?辐”并存的网络特征。资金流和技术流发育出显著的“核心?边缘”和层次性的空间形态。信息流呈现均衡的网络化发展模式。③不同流要素刻画出不同层面的港口城市体系,但却有着紧密联系。物流与客流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资金流和技术流对物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流对物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港口城市体系由单一流要素转向多元流要素综合发展,港口城市间联系更加多元化,并实现了与外部流要素的互动融合。  相似文献   
17.
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拉动城市发展的脉冲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辽宁沿海经济带4个主要港口城市的港口吞吐量、GDP、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综合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探讨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4个城市港口与城市发展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探讨了港口拉动城市发展的动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将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港口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分为3种类型:大连港属于工贸综合型港口,营口港属于工贸成长型港口,锦州港和丹东港属于波动型港口,进而分析了不同城市港口属于不同类型的原因。最后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港口联系出发,综合港口的地缘关系相关要素,以2008、2018年“海上丝路”沿线港口为对象,对沿线港口的区位优势度展开评价。研究发现:1)港口区位优势度也呈现一定程度的无标度特征,通过对港口间地缘关系的量化表达,发现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处于不同相对地位的腹地经济所赋予港口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普遍呈现较高水平的区位优势度;2)港口间的区位联系强度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定律,区位联系重心向亚洲转移,反映随着亚洲诸多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以亚洲为主导的港口区位联系格局逐渐形成;3)通过与主流的复杂网络指标的对比发现,尽管全球化时代“流空间”下形成要素流动的集中化,但诸如地缘关系、空间距离等基础的地理属性仍保持其独立性,未在全球产业与贸易的重构的影响下而呈现空间不均衡,港口区位优势度将保持较稳定的格局分布。基于地缘关系的港口区位分析可有效补充港口在航运网络区位联系的不足,对于揭示港口在国际航运网络中的区位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港口与城市空间联系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港口作为水运的中心环节和水陆交通节点,本身空间意义突出.因此,港口与城市的空间联系涵盖了港口城市的诸多方面.将港口与其所依托城市的空间关系作为主题,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异同和地理学、城市科学等不同学科研究特色,把握港城空间关系演变的过程-格局-机理.分别从港-城空间模型、港口与城市空间成长规律及其机理、港口演化与城市兴衰的历史地理解析、港与城的空间融合及空间规划、港口发展新因素对城市的空间影响等方面解析国内外港口与城市空间联系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论点,总结现有研究的基本范畴和理论范式,最后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展望相应研究趋向,为今后的港口与城市空间联系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