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3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0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南极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人类发现南极以来,南极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固有的荒野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与资源价值一直吸引着探险家、科学家、企业家和旅游者赴南极考察和旅游观光。尤其近几年来,国际南极旅游呈现上升的趋势。《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及历次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的相关措施、决定和决议为南极旅游等人类活动提供了环境管理与保护的基本框架,国际南极旅游者行业协会据此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步骤从一定程度上防止、降低或减少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或损害。  相似文献   
12.
南极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应采取的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丹红 《极地研究》2012,24(1):70-76
南极旅游是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方式之一。南极旅游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南极旅游呈稳步发展趋势,游客人数明显上升,游览路线日渐成熟,交通方式逐步固化,多国经营者合作模式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南极条约》体系对南极旅游的环保规制也在不断加强。中国涉足南极旅游的时间较短,目前每年只有二三百人员赴南极旅游。鉴于南极旅游有利于提高人们欣赏自然景观、提高环保意识,有利于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环保合作,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建议中国加强对南极旅游问题的研究,尽快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南极旅游的开展与管理有法可依,有序进行;加快对国际规则的熟悉,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按照商业的发展规律去推动南极旅游业。  相似文献   
13.
7月15日,国际第27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和第14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会议在上海召开。400多名从事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和南极事务管理工作的中外科学家和政府官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南极科考及南极事务。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为这个规模盛大的南极领域科学考察会议发来了贺信,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副局长陈连增,会议东道城市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正、副秘书长吴念祖出席了会议。据悉,这次南极领域最高层次的国际会议是首次在中国召开。温家宝副总理在给会议发来的贺信中指出,科学发现的大量事实证明,南极洲并不是游离于…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流域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生态脆弱,水资源是维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健康的关键因素。文章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和GLDAS全球陆面同化系统数据识别了塔里木河流域2003~2019年地下水储量变化,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显示,2003~2019年间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速率为-2.13 mm/a。在空间分布上,由北向南,地下水储量的下降降幅逐渐减少,天山南坡中段地区地下水亏损最大,而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储量稳步回升,与近十多年的应急生态输水有关。此外,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储量变化与年降水量存在比较一致的年际变化特征。2004、2006~2009年降水量偏少,地下水储量显著减少,降水量多的年份,地下水储量出现回升。基于GRACE和GLDAS的地下水储量分析方法对于对监测缺乏地下水站网的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面对这样的国际大环境,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而极地,尤其是南极,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使它在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综合国力竞争、科技水平较量的重要舞台。可以预见,在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里,随着各国对海洋资源、权益的激烈争夺,南极也将成为各国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焦点目标。  相似文献   
16.
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负效应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南极活动包括基地建设、科考、废弃物排放以及物流与交通等.造成南极原始地形地貌的改变、浅表地层土壤理化结构成分的恶化和本土动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损害等环境负效应,严重危及南极作为地球上唯一保留其自然原貌的大陆的特殊价值.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以提高南极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素质,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南极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活动和南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南极特别保护区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梳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形成的相关文件,概述了南极特别保护区设立的发展和南极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草案)的编写与批准流程。对已批准设立的67个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保护区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千米,分别由13个南极条约协商国提请设立,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国提出的占绝大多数;1966年和1985年为保护区设立的两个高峰年份。这些保护区主要以动植物、动植物栖息地或者生态系统为保护内容、以科学价值为保护目标。此外,简要地分析保护区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介绍我国的南极特别保护区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19.
南极环境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特征——平均海拔最高、风速最大、降水量极少且极端低温,形成了严酷纯洁而又极为敏感、脆弱和极易受到破坏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南极环境整体上表现为不均一性和不平衡特性,在南极大陆边缘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冰川和许多露岩区,成为本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带.自南极发现以来,南极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淡水等自然资源以及其内在的荒野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先后吸引着各国前往南极开展海洋捕捞与加工、科学考察、旅游等活动,这就不可避免地给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诸如废气、废水,人类足迹与交通工具压迹,造访者和车辆对野生动植物的扰动与破坏,以及物种引入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尤其是南极条约协商国逐步认识到保护南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国加强了南极考察管理与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许可证制度等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低对南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