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More and mor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organic matter (OM) in immature organicrich sediments and sedimentary rocks is chemically adsorbed onto the outer surfaces of minerals and into interlayer (inner) surfaces of smectitic clay minerals in the form of amorphous molecular-scale carbon. But there have been few reports about the occurrence of highly mature OM in marine black shales ( petroleum source rocks ). The occurrence of highly mature OM in the black shales of basal Cambrian from northern Tarim Basin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TOC) , maximum thermolysis tempera tures ( Tmax ) of OM, mineral surface areas (MSA) ,and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ic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ic (TEM) observations of the black shal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ighly mature OM in the marine black shales of the basal Cambrian from northern Tarim Basin occurs in particulates ranging in size from 1 to 5 μm in diameter. Through the contrast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highly mature OM in the black shales with that of the immature ones in modern marine continental margin sediments, some scientific problems are proposed, which are worth to study further in detail.  相似文献   
32.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重要演化阶段的古构造格局与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塔里木盆地在古生代经历了中-晚奥陶世、晚奥陶世末、中泥盆世末等多个重要的盆地变革期,形成了多个重要的不整合,盆地构造古地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中、晚奥陶世盆地的变革形成了由巴楚古斜坡-塔中隆起-和田河隆起构成的大型古隆起带、相对沉降的北部坳陷带以及由于挤压挠曲沉降形成的塘古孜巴斯坳陷带。中部古隆起带制约着晚奥陶世东窄西宽的弧立碳酸盐岩台地体系的发育,而开始形成于震旦纪的满加尔拗拉槽及东南侧的塘古孜巴斯坳陷接受了巨厚的中、晚奥陶世重力流沉积。奥陶纪末的盆地变革形成了北东东向展布的西南-东南缘和西北缘的强烈隆起带,总体的古构造地貌控制着早志留世北东东向展布的滨浅海陆源碎屑盆地的沉积格局。中泥盆纪世末期的盆地强烈隆升并遭受了夷平化的剥蚀作用,形成了大范围分布的角度不整合面,并以塔北隆起和塔东隆起的强烈抬升为显著特征。盆地古构造地貌从东低西高转为东高、西低,制约着晚泥盆和早石炭世由东向西南方向从滨岸到浅海的古地理分布。中、晚奥陶世主要不整合及其剥蚀量的分布反映出北昆仑向北碰撞和挤入是造成盆地南缘、东南缘及盆内隆起的主要原因。南天山洋的俯冲、碰撞在奥陶世末至早志留世已对盆地西北缘产生影响,导致塔北英买力隆起的抬升和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33.
本文论述了岩土工程勘察评价中勘察纲要的重要性、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和工程类型,重点阐述了编写勘察纲要应注意的问题,这对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4.
基于InGaP/GaAs HBT工艺设计了一款工作频段为2.5~2.7 GHz的高效率低谐波失真的功率放大器.该功放通过在输出匹配网络中引入多个LC谐振网络组合有效抑制了在负载处的高次谐波能量,进而提高了效率.仿真结果表明,该功率放大器在4.5 V的供电电压下,可以在2.5~2.7 GHz工作频率范围内实现37.6 dB的高增益输出,饱和输出功率可达32 dBm以及对应大于36%的功率附加效率(PAE),二次和三次谐波都小于-60 dBc.  相似文献   
35.
冶炼厂LFK1孔位于河西务断裂上盘,孔深249m,自下而上依次为更新统中部杨柳青组、更新统上部欧庄组及全新统等.对LFK1的孢粉资料进行详细分析,自下而上划分出六个孢粉组合带,反映廊固凹陷地区植被演替及相应的气候演变,并结合测年和钻井资料,确定孢粉带Ⅰ为中更新世,孢粉带Ⅱ、Ⅲ、Ⅳ和Ⅴ为上更新世,孢粉带Ⅵ为全新世.  相似文献   
36.
泡沫珊瑚目的骨骼构造和系统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骨骼微细构造为重要根据,系统地论述泡沫珊瑚目的骨骼构造及分类演化。通过对泡沫珊瑚 目10余属骨骼微细构造的电镜研究,建立了两种不同的骨骼类型:层状骨骼和纤状骨骼。前者基本单元 为方解石晶片,直径15一35林爪,厚度约1.5一2.5卜m。后者则是原始的晶粒(直径2一3卜m)和不规 则短轴晶柱(直径2一3卜m,长度5一10林m)。这些单元以不同的方式组成四种隔壁刺或晶桶类型: 1.全晶椒,几乎完全由晶片环绕构成。2.单杆晶彬,由轴部的晶粒和短轴晶柱以及包绕的层状晶片 组成。3.复式杆晶桶,由单杆晶据丛状集结,其间由层状骨骼连结而成.4.单晶梢,由平行排列的 短轴晶柱或晶针构成.图版及其说明中所歹IJProtoeyst落p而yll。优,R几abdoevel“s,Gyalophvl- Ioides,和Tr夕Plas阴al)是这四种晶掘的代表属。 本文承认了泡沫珊瑚目50属,分属于s科:Primitophyllidae,Pala。oey。lidae,Tryvlasma- tidae,CystiPhyllidae,Mueophyllidae,Holmophyllidae,Goniophyllidae,Ketophyllidae, 对各科提出了简要定义和讨论。 根据各科属的时空分布,概述了泡沫珊瑚目的演化关系。认为最早出现的FrimitoPhvllidae科和 MueohPyllidae科可能源于不同的祖先。Pal3eoevelidae科和Tryplasmatidae科可能是从Primi- tophyllidae科分出的两支.Cystiphyllidae科是由PrimitohPyllidae科分出的另一支,它迅速辐 射形成Goniophvllidae,Holmophyllidae,Ketophyllidae等三科,构成志留纪泡沫珊瑚的主 体。  相似文献   
37.
河西务断裂活动性的综合探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西务断裂为河西务构造带的东缘断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向北延伸与廊固凹陷内的横向断层(桐柏断裂)小角度相接,向南延伸与牛东断裂相接,为廊固凹陷与武清凹陷的分界断裂,隐伏于冀中凹陷覆盖层之下。本文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结合年代样品测试,对河西务断裂的活动性和滑动速率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断裂上断点埋深约150m或以浅,第四系底界面的垂直错距为20—45m,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03mm/a,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11mm/a。  相似文献   
38.
苏锡常断裂是长三角地区一条重要的NW向隐伏断裂。文中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对苏锡常断裂的展布特征及其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浅层地震勘探成果表明:在苏州地区,苏锡常断裂南支整体倾向NE,倾角约60°,基岩断距3~5m,以正断活动为主;在常州地区,苏锡常断裂北支以正断活动为主,倾向S,倾角约55°~70°,基岩断距4~12m。在地震剖面上,苏锡常断裂的各个断点都以断错基岩面为特征,第四系内部层位断错不明显。苏州东桥镇场地上,苏锡常断裂南支断错的最新地层为下更新统上部;常州朝阳路场地上,苏锡常断裂北支断错的最新地层为中更新统底部。综合判断苏锡常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苏锡常断裂在前第四纪总体以左旋正断活动为主,早更新世后则在多处转变为左旋逆断性质,第四纪内部层位断错量约3m,判断苏锡常断裂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为6. 0级。  相似文献   
39.
从时空关系出发讨论层序地层学与岩石地层学等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建议采用两类主要地层分类系统的多重地层划分方案,把层序地层单位作为相对独立的辅助性地层单位。简述层序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几种关系。把层序地层方法用于山东淄川、文祖幅区调中,提出在沉积岩区1∶5万区调中填制“层序—组图”的双重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