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岩芯X荧光光谱扫描仪(XRF)可以无需破坏样品,直接通过对剖开岩芯表面扫描获知沉积物的元素化学组成,但目前少有关于XRF连续扫描方法测试结果精度和准确性的研究.本文以高原封闭咸水湖泊兹格塘错湖相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利用XRF方法进行了高分辨率连续扫描,同时在岩芯不同层位选取了60个样品利用ICP-OES方法进行元素测定...  相似文献   
32.
气候变暖对全球各领域及地区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相关研究中受关注的一个主题.本研究对全球观测数据和大量过去气候变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针对几个关键问题就全球变暖对人类及其他物种造成不良后果的观点进行了辨析,包括气候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冰川、海冰和海平面以及降雨量和水资源变化的不确定性,极端天气事件增强的可能性以及生物的适应能力,指出不宜简单地将所有灾害事件都直接归因于全球变暖,应该在全面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趋利避害,从而达到更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3.
利用GC-MS对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兰州兴隆山森林区典型植被与现代土壤样品中可抽提的类脂物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包括正构烷烃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一系列类脂物分子化石。在未进行族分离的情况下,检出兴隆山现代森林木本植物的正构烷烃以C27或C29为主峰,草本植物则以C31为主峰;  土壤样品中均保留有很强的、几乎均势的C27,C29和C31信号; α正构脂肪酮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植物中以C23,C25或C29为主峰,土壤样品以C27或C29为主峰;  其反映的信息是植被与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理解现代土壤和古土壤中类脂物所指示的植被信息、进一步探讨类脂物分子在植被(有机质)-微生物-土壤-湖泊沉积体系中存在与相互转换关系这一基础理论问题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分子化石分析方法的改进和不同处理过程所得数据之间的对比和科学解释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4.
青藏高原中部兹格塘错1970年来的湖面变化及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受人类活动影响微弱的兹格塘错1970-2006年湖面变化的分析,探讨了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从1970年的地形图,1977年MSS影像,1992年TM影像和2001年ETM+影像中提取的湖泊面积显示,湖泊有逐渐增大的趋势.1999年8月和2006年9月水深2 m处湖水中稳定离子K+和Cl-的浓度对比表明,湖水体积在这期间是增大的.近年来湖面持续上涨也得到了1998年8月,2002年8月和2006年9月野外实地考察的证实.通过分析兹格塘错附近那曲、班戈、安多气象站的记录发现,该区温度自1965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表现在夏季(5-10月)和冬季(11月到次年4月)温度均有明显增高,冬季温度增幅更大.该区1965年来降水量也有增加的趋势,表现在夏季和冬季降水均有增加,但是夏季降水量增加幅度更明显.结合青藏高原1970年来最大蒸散和干燥度的变化,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增加而蒸发量下降是导致兹格塘错湖面增大、湖水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
团簇同位素是地球化学领域的新兴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古温度重建研究。由于团簇同位素的自然丰度极低,目前碳酸盐中团簇同位素Δ47测定所需要的样品量仍较大(约10 mg),因此如何在保证Δ47测定值可靠的前提下,使用更少量的样品进行测定一直是各实验室努力的目标。本研究在福建师范大学稳定同位素中心,以实验室高纯CO2气体(Gas-lab)为测试对象,基于Mat 253 Plus同位素比质谱仪双路测定模式,通过不同气体量条件下的对比测定,探讨了双路模式下样品量的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可变体容积储样器体积为100%、 70%、 30%和15%的设定气体量条件下,每个测定过程中Gas-lab的Δ47的测定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047‰~0.059‰、-0.054‰~0.039‰、-0.067‰~0.083‰和-0.065‰~0.058‰,当气体量较小时,测定的Gas-lab的Δ47值更为分散。因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在不同信号强度时测定的同位素值存在差异,在气体量较少条件下测量过程中...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昂拉仁错湖古湖岸阶地钙华常量地球化学元素的分析,探讨了钙华沉积的常量元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结果显示:钙华中CaO含量达34.75%~58.48%,是其主要组分;此外还含有少量的MgO,K2O和Na2O等,其含量低于3%,是湖泊自生作用形成的矿物.与湖泊古水位对比显示,元素Mg的含量及Mg/Ca比值等对湖泊水位的响应没有明显规律性;在古湖面高度约4777±5m之上,K2O和Na2O的含量低并且稳定,在古湖面4777±5m之下,K2O和Na2O的含量随湖白水位下降逐渐增加.结合现代湖泊钙华的沉积特征,结果显示K2O和Na2O的含量随湖泊盐度增加而增加,表明钙华中K2O和Na2O含量与湖泊水位可能呈反相关关系,是潜在的重建湖泊水位或盐度的代用指标.同时发现,在湖白相对淡化阶段,湖水中的元素K和Na处于富集阶段,钙华中K2O和Na2O含量低且稳定;而当湖泊进入咸水阶段,湖水中的K+和Na+离子接近饱和,钙华中的元素K和Na逐渐富集,因此钙华中K2O和Na2O含量增加是湖泊进入咸水阶段的重要特征.基于这些事实,推断当该湖泊水位降至4777±5m左右时,湖水的性质开始向钠-氯型转化,是昂拉仁错湖泊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37.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是探讨湖泊沉积环境的有效代用指标之一.通过青藏高原北缘柴达木盆地湖相沉积剖面沉积物中酸溶组分(AS)和酸不溶组分(AI)常量元素(K,Ca,Na,Mg,Ti,Fe,Mn和Al)的测试,分析了不同组分中常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元素含量与矿物组成的关系.结果显示:剖面中常量元素的组成与沉积物矿物成分密切相关,酸溶组分与酸不溶组分中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揭示出不同组分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响应模式存在差异.其中,沉积物酸不溶组分中的Al、Fe等元素与石英矿物相对含量变化呈负相关,而与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呈正相关,揭示出酸不溶组分元素变化与湖泊流域物质组成或风化强度等信息有关.沉积物酸溶组分常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Na和Ca等活泼元素在酸溶组分中相对富集,与碳酸盐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主要形成于湖泊自生作用.通过与常规代用指标沉积物粒度和87Sr/86Sr对比分析,贝壳堤剖面酸溶组分Mg/Ca比值部分继承了源区的信号,不能直接响应于湖泊盐度的变化.利用去趋势方法,去趋势后酸溶组分Mg/Ca比值与中值粒径及锶同位素比值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响应于传统的盐度模式解释,揭示了Mg/Ca比值指示湖泊环境变化的可靠性,综合分析不同组分的地球化学元素信息在提取和解译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的环境代用指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贵州水城工业区覆盖型岩溶塌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城工业区是贵州西部重要的钢铁,建材和煤加工基地,因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覆盖型岩溶塌陷灾害。本文阐述其地质环境、塌陷特征,分析塌陷形成条件,探讨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9.
柴达木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沉积物中酸溶与残留(酸不溶)组分中常、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的分析,并结合酸溶与残留组分中常、微量元素相关性对比,讨论了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酸溶组分中的常量、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可以作为湖泊和古气候演化良好的代用指标;残留组分中的元素及元素对与原岩及其风化程度紧密相关,因此,酸溶组分与残留组分中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在对于环境响应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将二者分开研究以避免对元素所携带环境信号解译的偏差。根据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43.5~22.4cal.kaB.P.(39.7~17.5kaB.P.14C年代)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期间古气候与环境演变过程:43.5~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总体较低,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且湿润度值((Fe2O3+Al2O3)/(MgO+CaO),或H)处于高值段,而Ca/Mg,Fe/Mn和Rb/Sr则处于低值段,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古湖泊水体增加;其中37.8~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多出现最低值,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富集,H值较高,而Ca/Mg,Fe/Mn和Rb/Sr此段均值最小,表明此时为环境的最适宜期,此期间降雨充沛,湖泊处于高湖面;在31.7~22.4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普遍较高,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富集,且Ca/Mg,Fe/Mn和Rb/Sr处于高值段波动,H值处在低值段,指示气候环境恶化,降水逐渐减少,古湖泊水体萎缩;在约22.4kaB.P.气候快速恶化,形成石盐结晶,高湖面历史结束。柴达木盆地该期高湖面及其演化过程可与腾格里沙漠和额济纳盆地-巴丹吉林沙漠高湖面记录进行对比,揭示了大范围气候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40.
闽西赖源溶洞群是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仙云洞又名出气洞,是赖源溶洞群中最大一个洞穴。采用V级洞穴测量标准,对仙云洞展开系统的洞穴测量,绘制大比例尺洞穴平面图和三维展布图,参考已有的地质资料和文献资料探讨了仙云洞洞道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仙云洞探明的洞道总长度为2 470 m,总面积约为1.5万m2,洞穴深度约74 m,属于大型洞穴。洞口为洞穴最高点,海拔968 m,最低点海拔为894 m;2)仙云洞洞道主要沿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发育,洞道主要呈廊道状结构,局部发育面积较大的厅堂,洞道走向蜿蜒曲折,发育数条支洞,部分洞道崩塌堆积多见;3)仙云洞的洞穴系统发育于栖霞组(P2q)地层中,受地层产状、北东向与北西向断层控制。4)洞穴北部3层水平洞层较为明显,上两层可能与洞外的赖源溪1~2级阶地发育相关。深入探讨洞穴发育与区域水文地貌演化历史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地图测绘,洞内溶蚀形态和沉积形态深入调查研究,洞外喀斯特地貌调查,同时开展地下河联通示踪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