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测绘学   121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560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中.然而,提高剂量辐射会引发人体组织器官受损,降低剂量又会造成成像质量严重下降.为解决上述矛盾,在确保成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条件下,研究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X射线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己成为低剂量CT成像技术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人工智...  相似文献   
112.
大气环境卫星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协同观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大气环境卫星遥感的核心探测目标。与传统的单一探测目标卫星相比,实现同平台的大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协同监测,对于提高温室气体卫星反演精度、改善“自上而下”碳源汇估算、提升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人为/自然源区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各国航天机构积极发展的空间探测手段。本文对欧、日、中、美等具备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协同监测能力的卫星进行系统的介绍,包括卫星平台、传感器、处理算法和质控验证。按照卫星监测任务和传感器用途,将其分为大气综合探测卫星和温室气体监测卫星两大类,并从碳中和行动和大气环境综合治理等需求出发,提出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协同观测星座(GACOC)的概念及其发展方向,包括主被动卫星组网观测、温室气体和气溶胶高精度联合反演算法、人为排放源识别和定量监测等应用。  相似文献   
113.
南极冰盖对海平面影响巨大,高程变化测量是南极物质平衡监测的重要手段。采用欧空局CryoSat-2雷达高度计数据,通过提取卫星升降轨的地面交叉点,监测了南极内陆冰盖的高程变化(物质平衡)。结果表明,后向散射能量对Ku波段的CryoSat-2雷达高度计的高程数据具有一定的影响,经后向散射能量校正后,时间序列上的高程变化变得平缓,高程变化与已有的降雪数据相比,更加符合实际情况。2010年11月至2017年11月南极内陆冰盖高程变化趋势为(-1.1±0.2)cm·a-1。西南极的Kamb冰流高程变化率为(38.7±1.1)cm·a-1,Moeller冰流高程变化率为(-10.3±1.2)cm·a-1,部分Thwaites冰川区域高程变化率为(-13.4±1.8)cm·a-1,东南极的Wilkes Land出现高下降区,最高达-20 cm·a-1。Dronning Maud Land虽然出现变化异常的点,但整体并没有显著的高程变化。南极内陆冰盖质量变化为(-10.6±6.2)Gt·a-1,整体上南极内陆冰盖质量变化平缓,部分区域变化较大,Kamb冰流达到(17.9±0.5)Gt·a-1,Moeller冰流达到(-3.4±0.4)Gt·a-1,部分Thwaites冰川区达到(-3.7±0.5)Gt·a-1。  相似文献   
114.
黔西北五指山地区加里东期盲冲断层的厘定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北五指山地区位于上扬子板块中南部。在早古生代期间,受加里东构造运动(都匀运动)的控制与影响,在五指山地区发育了近东西向褶皱(五指山背斜)与东西向断层。钻孔与物探资料显示,在五指山北部矿区发育一条大型隐伏(盲)断层,断层面北倾,断层破碎带发育脆性破碎角砾岩,垂向厚度达28 m,断层上下盘以发育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为特点。通过断层上下盘地层、岩性对比,尤其是通过上下盘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并将其与已知地层化学成分对比,确认了上盘白云岩为震旦系,下盘为寒武系,由此厘定了该隐伏断层为一条断面北倾向南逆冲的断层,逆冲断距达300 m。断层的发育与黔中隆起关系密切,在都匀运动期间南北向持续挤压背景下,在震旦系下部软弱层最先发生顺层滑动,然后为切层滑动,最后发展为大规模逆冲。现已查明,出露地表的近东西向断层在燕山期再次活动,对铅锌矿成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这条大型盲冲断层的厘定,将会给黔西北五指山地区找矿带来新的启示与突破。  相似文献   
115.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枯竭,大量矿山关闭,遗留了广大的地下采空区场地。不少化工企业向废弃矿井内倾倒化学废液等导致了矿区地下水污染事故,威胁地下水水源地的水源安全。针对此类复杂场地条件下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案例和经验都非常少,本文以北方某废弃矿区地下水污染注浆帷幕应急处置为例,通过对矿区地质条件的分析、地下空间结构和地下水流场的刻画,构建三维地质模型,以模型为基础设计帷幕注浆工程并实施,研究复杂场地条件下开展帷幕注浆应急处置的重要内容和决定因素,并利用场地地下水样品监测结果,分析研究帷幕内外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及差异,找出地下水运移规律,评价注浆帷幕效果。研究表明:在事故井周边100 m范围实施的帷幕注浆工程,对污染物运移的封堵效果显著,帷幕注浆内外污染物含量差距明显。一期检测结果显示帷幕注浆范围内地下水中二氯甲烷浓度最高1390 μg/L,帷幕范围外最高浓度仅为8. 07 μg/L;二期检测结果为污染物检出浓度大于5 μg/L的区域全部位于帷幕范围内,帷幕范围外均未检出。同时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指示着地下水沿巷道运移成为最主要的形式,对地下空间结构的精准刻画是决定帷幕注浆工程成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6.
韩天雷 《吉林地质》2019,38(2):88-90
海绵城市是构建"尊重自然、顺序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型理念。目的是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达到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模式。本文主要提出了城市水文地质勘查在城市海绵建设中的必要性,及城市水文地质勘查如何开展和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7.
由于支持向量机属于黑箱模型,因此在进行模型学习时无法直接对特征进行选择,而决策树模型在递归创建的过程中自身具有一定的特征选择能力。针对岩性分类问题,本文将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结合,通过决策树的建立,在考虑特征重要性的前提下,利用树节点的高度对特征进行提取,并将具有更高分类能力的特征送入支持向量机进行岩性分类。结果表明:通过决策树的特征提取,减少了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输入特征,从而有效控制了模型的复杂度,使得模型更加稳定并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测试集精度能够提升10%以上。  相似文献   
118.
室内应急疏散信息对于室内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处置以及人员逃生非常重要。针对目前室内应急疏散信息存在现势性差、表达方式简单、发布范围小、发布不及时以及不易被关注等问题,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WebGL网络三维可视化技术的轻量化室内应急疏散信息发布系统。该系统以建筑物室内三维模型、室内路径网络为数据源,采用一种多出口室内应急疏散路径规划算法进行逃生路径规划和疏散分区,基于WebGL来搭建轻量化信息发布平台。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高效生动地发布室内应急疏散信息,且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大大提升了人们访问应急疏散信息的便捷性和对安全疏散信息的理解深度。  相似文献   
119.
文章介绍了2015年冬季锡林浩特市出现的光柱现象,分析了此现象产生前后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和现象生成原因。结果表明:光柱现象产生于冬季降雪多、湿度大、气温低、风速小的大气环境中,一般出现在气温下降到-20℃,相对湿度达到80%,风速<2 m·s^(-1),前期有降雪的天气条件下,是由片状冰针反射和折射城市灯光产生。  相似文献   
120.
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地面风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对沙漠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起沙风是塑造沙漠地貌格局的主要动力。根据1957-2014年库布齐沙漠周边4个基准气象站的地面风资料,从风速、风向和输沙势等方面分析库布齐沙漠的地面风场特征。结果显示:(1)库布齐沙漠的起沙风频率与平均风速有很高的相关性;(2)年平均风速为2.7 m·s-1,全年盛行风向为WNW-NW,为中等变率锐双峰风况,合成输沙风向约为310°。4月风速最大,为中等变率环境;8月风速较小,为高变率环境;1月风速最小,为低变率环境。3-6月风速最大,风向集中度一般;11月至翌年2月风速较大,风向集中度高;7-10月风速最小,风向集中度差;(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07年前后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2007年前后由减小向增大发展;(4)大气环流和地表粗糙度的改变是库布齐沙漠地面风场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