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4篇
  免费   706篇
  国内免费   709篇
测绘学   431篇
大气科学   598篇
地球物理   513篇
地质学   1545篇
海洋学   290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202篇
自然地理   48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71.
Settling particulate matter(SPM) is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We have investigated here the SPM collected with a time-series sediment trap in the Heini Bay,Weihai,Shandong Peninsula,China,during the super typhoon Muifa(August 2011,maximum wind speed 55 m/s).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for 18 days.By analyzing the particle flux,grain size,and loss-on-ignition(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PM we found dramatic changes in these parameters,induced by typhoon Muifa for about 6 days.With the arrival of typhoon,the daily SPM fluxes increased sharply to the maximum at 76.4 g/(m~2·d) on the first day and this increase is about 9 times of the normal value,and after 6 days the SPM decreased to the normal value gradually.Other parameters,such as grain size of SPM and organic matter also experienced similar changes.Using these SPM parameters,we divided the settling progress by cluster analysis into three phases:strong(for 3 days),weak(for 3 days),and zero typhoon impact.  相似文献   
972.
主动学习与图的半监督相结合的高光谱影像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当前高光谱影像分类时,人工标注样本费时费力以及大量未标记样本未有效利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主动学习与图的半监督相结合的高光谱影像分类方法。首先,将像素的光谱信息与其邻域内的空间信息相结合,利用重排序机制得到一种旋转不变的空谱特征表达。在此基础上,利用主动学习算法选择最不确定性样本(即分类模糊度最大的样本),提交操作者标注得到标记样本集。最后将该标记样本与未标记样本组合,用于图的半监督分类。该算法可保证类别边界样本的选择,利于分类器的边界构造,同时,在较少标记样本情况下,通过引入大量的未标记样本,可以达到较好的分类效果。在3幅真实高光谱影像上的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取得精度较高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973.
针对极干旱的土壤水热通量遥感估算研究少和缺乏模型验证分析的不足,该文选取新疆塔克拉码干沙漠东南缘米兰绿洲,借助2010年8月7日TM影像数据,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和土地覆盖类型解译,利用SEBAL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地表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极干旱区的模拟精度较高,研究区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地表通量参数的遥感反演估算对极干旱区的生态保护、灾害监测和地区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74.
资源三号影像对地目标定位的系统误差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资源三号影像无地面控制的对地目标定位研究的不足,该文从资源三号成像传感器的成像机理出发,通过对焦平面坐标系内CCD探元系统误差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CCD探元系统误差补偿的资源三号影像对地目标定位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无需对资源三号成像传感器进行在轨几何定标的情况下,该方法可以有效消除定位结果中的系统误差,提高资源三号影像无地面控制对地目标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75.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地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8次地震预警处理结果及预警减灾效能进行了分析。此次地震震中距四川地震预警网55km,首台触发后12.19s发布首次预警处理结果,前5次预警处理结果用时距离首台触发时间均小于35s。与正式地震目录对比,第1次预警处理结果震中位置偏差为17.1km,震级偏差为-1.8,盲区半径为121km。随着参与计算台站数量增多,震中位置偏差和震级偏差不断减小,盲区半径不断增大。由于地震破裂时间长和台站限幅等原因,8次预警震级均偏小。本次地震预警的有效获益区为震中距121~324km的环形区域,此区域内减灾效能显著。本次地震预警结果表明,四川地震预警系统在本次地震中预警产出效果较好,对于网外大地震预警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76.
马东岭  毛力波  吴鼎辉  石壮 《测绘科学》2022,47(2):70-78,101
针对半全局立体匹配(SGM)算法对于弱纹理区域误匹配率较高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顾及纹理特征的 自适应密集匹配方法,也是SGM算法与该文提出的一种跳过噪声点的区域增长 自适应窗口匹配算法的结合.首先,以某一待匹配点为中心构建一个一定大小的初始窗口.其次,计算窗口内其余各点与待匹配点灰度差的绝对值之和,根据该值的大小判断...  相似文献   
977.
介绍了岩石物理分析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和软件实现思路,给出了系统的功能层次结构,做了具体的功能描述。系统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和跨平台Qt开发工具开发,可移植性和扩充性强,具有灵活方便的图形界面和交互功能,是集岩芯实验测试、测井和地震为一体,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方便实用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978.
以锡盟特高压输电线路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化学模式对济南地区进行模拟和评估,定量化评估特高压跨区域输电工程对受端区域大气灰霾的改善效应,开展排放源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静稳天气背景下,虚拟电厂对大气环境最大影响距离约30 km,最大的影响面积约占济南地区的20%左右;对不同高度层PM2.5浓度的影响46 m降幅最大,对...  相似文献   
979.
无人机载单CCD四波段多光谱相机的几何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人机遥感具有机动灵活、时效性强等众多优点,在减灾灭灾和其他应急事件中具有快速获取遥感影像的能力,成为卫星、航空遥感有力的补充。单CCD四波段多光谱相机,以其性能可靠、方便灵活、小巧便携及适用性强等特点,能同时适用于多种航空遥感平台(如小型机、无人机、飞艇及气球等)。因此无人机载单CCD四波段相机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地质勘探和农业调查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无人机载单CCD四波段多光谱相机进行几何预处理,以便后期进一步的遥感影像研究。  相似文献   
980.
本文在对1∶500地形图与其自身影像图配准误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区域整体最优匹配选取控制点的方法,主要针对在GIS中从地形图上选取控制点来配准影像图。本文在对新方法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对浙江温州地区一幅栅格图像与1∶500 GIS数据进行配准控制点选择实验,对比传统方法它能够克服由于影像分辨率和人工对影像刺点所带来的系统误差,大幅度提高配准精度,使得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地图数据实现精确配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