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57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岛礁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群岛,群岛是由200多个岛、礁、沙、滩组成,露出水面的岛屿和沙滩有36座,其中岛屿11个、沙洲5个、礁滩20个,太平岛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约有0.43平方公里;大于0.1平方公里面积的岛屿有中山岛、西月岛、南威岛、南子岛和北子岛等。南沙群岛的岛礁均为珊瑚礁构成。通常依据岛礁距水面的上下,分别称为岛屿、沙洲、暗礁、暗滩和暗沙等。刚露出水面呈浅沙状为沙洲,沙堆积物增多而高出水面则为岛屿;隐伏在水下并接近水面的新  相似文献   
82.
污染源、干沉降和气相化学影响硫沉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利用欧拉型区域硫沉降模式对污染源、干沉降和气相化学等物理化学过程在酸沉降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排放源的强度和高度影响着污染物的分布和输送,其影响是非线性的。在区域酸沉降模式中,干沉降速度和气相化学转化率简单地取为常数对SO#-[2]及SO#+[2-]#-[4]浓度分布引起的误差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3.
利用1971~2019年羌塘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9a自然保护区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大气融化指数(ATI)、地面融化指数(GTI)总体上呈自西向东递减的分布,并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大气冻结指数(AFI)和地面冻结指数(GFI)的分布规律不明显,但最大值均出现在安多站,最小值出现在不同站点。(2)近49a自然保护区AFI、GFI分别以?8.97℃·d·a?1、?10.45℃·d·a?1的速率显著减少,ATI、GTI则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7.05℃·d·a?1和11.38℃·d·a?1,地面冻融指数的变化率大于大气冻融指数的变化率。与青藏高原对比,自然保护区AFI、GFI减幅小,ATI增幅接近,GTI增幅大。(3) AFI、GFI在1970s~1990s为正距平,2000s~2010s为负距平,表现为逐年代递减的变化特征;而ATI、GTI相反,呈逐年代递增的变化特征。(4) AFI、ATI、GFI、GTI分别在2001年、1993年、1999年和1998年发生了突变,ATI突变时间最早,较AFI偏早8a。(5)自然保护区冻结指数FI减少,融化指数TI增加,与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增加、平均风速减小密切相关,还与积雪日数、最大积雪深度的减少有关。(6)未来80a,RCP4.5排放情景下自然保护区AFI、GFI分别将减少322.8℃·d、357.6℃·d,ATI、GTI依次增加262.2℃·d、419.7℃·d;RCP8.5排放情景下,冻融指数的变化率更大。   相似文献   
84.
本研究于2020年夏、秋两季,在黄海的三个站位开展了船基受控培养实验,研究了灰霾颗粒添加和光照变化(相较于海面约40%、68%和82%的光衰减)对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群落演替及碳生物量和叶绿素a(Chl 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均表现出对总Chl a相当甚至主导的贡献能力,且所有培养站位初始海水中微微型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均为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和聚球藻。在黄海中部和北部的贫营养海域,灰霾颗粒添加提供的氮能够促进微微型浮游植物的Chl a(Chl apico)浓度、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和聚球藻细胞丰度的增加,但光照变化的影响不显著。然而,微微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Cpico)和Chl apico比值(Cpico/Chl apico)随着灰霾颗粒的添加和光照强度的衰减呈降低趋势,这与浮游植物的光合色素合成水平密切相关。在近岸富营养海域,培养实验期间海面的光照强度较低,且由于海域水体浑浊,光照强度是影响微微型浮游植物生长和Cpico/Chl a...  相似文献   
85.
利用西藏高原高海拔牧区1979年10月至2013年4月19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资料,依据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日数组合的雪灾指标,分析了不同等级雪灾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温度和降雪对雪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至翌年2月是西藏高原雪灾多发期且灾害程度重,全年发生中度以上雪灾的概率大,占总站次的54%;1979年以来雪灾变化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但存在着年代际变化,即1980 1997年代表现为波动性上升,1998 2007年呈显著减少趋势,此后略有回升,突变点在1999年和2008年;温度与雪灾相关性比降雪更高,温度具有显著增暖而降雪变化不明显,温度对雪灾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分析了大气环流系统与雪灾变化关系得出:西风带南支槽活跃和东半球极涡偏强、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偏西时雪灾易发生,反之则然;西风带南支槽和东半球极涡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与西藏高原雪灾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非常一致,是西藏高原雪灾变化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6.
87.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大气中逐渐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全球变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海洋作为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的"汇",其主要吸收途径是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这种无机碳的固定、  相似文献   
88.
海洋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特征因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数情况下,海水中叶绿素垂直分布是不均匀的。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普遍存在于大洋及沿岸海域。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L)的深度、厚度与强度是表征海洋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现象的主要特征因子,受海洋水文环境、营养盐分布以及浮游植物种类等因素共同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的分布有较大差异。总体上,相对近海,大洋中SCML特征因子的季节变化较小,SCML深度较大,厚度较大,强度较小。寡营养盐海区SCML深度及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已有较明确结论,SCML深度主要受物理因素(光照条件及水体混合程度)影响,而强度则受物理、生物因素(光照条件、水体混合程度或浮游动物摄食等)共同影响。近海富营养盐海区,SCML特征因子的影响因素研究较为薄弱。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观测站在相应海区的建立,对推进海洋SCM,尤其是近海SCM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卫星观测、现场观测和数学模型相结合,定量研究SCML特征因子与各物理、生物、化学因子的普适性关系,是进一步研究SCML特征因子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9.
高会  郝远平 《地下水》2011,(6):10-11
通过对渭南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的分析,对比研究不同水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结合研究区岩性及矿物性质,全面的分析了各热水样所经历的各种水化学作用及主控作用.研究表明:渭南不同区域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水样所经历的水化学作用亦差别较大,除经历不同程度的溶滤作用与阳离子交替作用外各具特征,指示地下热水赋存环境存在较...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