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边缘效应对农村景观的影响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农村景观的边缘效应大多属于负效应,建立了效应区景观空间分布的一般模式,初步总结了效应区景现空间结构特征,并对负效应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实现农村景观边缘正效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2.
钙芒硝是盐类矿床中的常见矿物,光轴角小(2V=7°)一直是钙芒硝的重要鉴定特征之一。笔者研究表明:该矿床中钙芒硝的光轴角(2V)除大量为7°左右外,还有相当部分可从10°一直连续变化到接近40°。此发现对盐类矿物的鉴定具现实意义,2V变化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查明盐类矿床的形成条件和沉积机理。  相似文献   
153.
系统认识和明确页岩“甜点”层段中有机质和脆性矿物促进微裂缝发育的效应和机制,对于提高水力压裂效率,促进页岩气增产稳产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系统调研了国内外页岩中有机质和脆性矿物控制下的裂缝发育机理等的研究成果,结合数值模拟,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甜点”层段中微裂缝发育的效应和机制进行了全面剖析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特殊的沉积背景为裂缝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中有机质的不同成熟度阶段、空间分布和形状、丰度和有机孔隙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微裂缝的形成和发育。脆性矿物在岩石破坏过程中能量的高效转化和良好的脆性响应机制,促进了裂缝的复杂化。少量裂缝的发育还受控于有机质和脆性矿物接触的力学边界、有机酸的溶蚀以及脆性矿物的嵌入等相关效应与机制,进一步突显了裂缝成因的复杂化。由此,建议未来关于页岩储层的脆性评价工作向多元组分的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注重微米—纳米尺度下有机质和脆性矿物力学性质的表征,对于促进并深化页岩破裂机理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4.
对鸭绿江河口1994和1996两年两个站位共4个潮周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流速对数剖面公式计算了边界层参数,并对各个潮周期内的边界层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悬沙输送可能对垂向流速结构以及边界层参数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正是由于悬沙分布的影响,打破了原有的温度、盐度、水体密度在水层间的分布格局,改变了原有水体的纵向密度梯度,除少数时刻对应的水体Rf值减小之外,水体的Rf值被普遍提高,并且分层稳定。应用改造后的Von karmen-Prandtl流速对数分布剖面公式,重新对原先公式计算的边界层参数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结果表明,u*、C100和τ分别比通过原公式的计算值平均减少了21%、56%和36%,而由于水体悬沙则使τ比在没有悬沙存在的情况下的τ值平均减少了22%。  相似文献   
155.
对长江口2002年和2003年共4个潮周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流速对数剖面公式计算边界层参数,并对各个潮周期内的边界层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悬沙输送可能对垂向水流结构以及边界层参数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悬沙的时间分布特征对温度、盐度、水体密度的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水体的Rf值普遍较高,分层稳定。此外,悬沙也可影响边界层参数,从而对水流结构产生影响。由于水体的层化作用,使层间的摩擦阻力增大,相当于在垂向上产生不同内边界层,因而影响了流速在垂向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6.
鸭绿江河口地区沉积物特征及悬沙输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鸭绿江河口区4个站位的潮周期测量数据和3个柱状样的粒度数据,对悬沙的输送规律以及口门地区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悬沙输送方向以及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表明,鸭绿江是一条落潮流占优势的河流,平均流作用、斯托克斯漂移效应以及水深与悬沙浓度的潮变化引起的悬沙输送是其河口区最主要的悬沙输送机制。3个柱状样粒度参数自东向西的变化反映了鸭绿江辽口西侧沿岸地区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的变化: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变小,分选变差,并且更正偏,物源的多元化特征逐渐增强。物源和河口区沿岸沉积动力环境的差异以及潮相的周期变化使3个柱状样中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对应着不同的粒径分布区间。  相似文献   
157.
对在不同污灌强度下的苏北盐城海岸带两片芦苇湿地的调查发现:在新洋港,氮磷营养物质在2km长的灌渠中的自净率为18.3%~45.6%;苇田净化率在87.08%~95.65%之间;在黄沙港,由于灌溉水体中污染物含量过高,灌渠中的自净率在6.5%~8.7%之间,苇田净化率为61.3%~86.2%,均低于新洋港,而芦苇湿地单位面积净化效果则是新洋港处的3.2~18.5倍。净化效果的差异,说明对苏北盐城海岸带芦苇湿地净化功能的利用可能还存在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单位面积的芦苇净化价值为1120元/hm2·a,比国际估算结果偏低,表明对海岸湿地这种处于生态过渡带的湿地类型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质的净化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也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8.
针对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作者总结出一种快速有效的找矿新方法——地球化学快速评价方法。本文以四川省白玉县当隆评价区为例,详细介绍了地球化学快速评价方法在找矿靶区圈定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9.
Following the theory and definition of the Corioli force in physics, the Corioli force at the site of the M=8.1 Kunlun Mountain Pass earthquake on November 14, 2001, is examin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 statistic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ioli force effect and the maximum attershock magnitude of 20 earth-quakes with M≥7.5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n the variation tendency of attershock activity of the M=8.1 earthquake is discussed. The result shows: a) Analyzing the Corioli force effec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edict maximum attershock magnitude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Chinese mainland. For the sinistral slip fault and the reverse fault with its hanging wall moving toward the right side oftbe cross-focus meridian plane, their Corioli force pulls the two fault walls apart, decreasing frictional resistance on fault plane during the fault movement and releasing elastic energy of the mainshock fully, so the maximum magnitude of aftershocks would be low. For the dextral slip fault, its Corioli force presses the two walls against each other and increases the frictional resistance on fault plane, prohibiting energy release of the mainshock, so the maximum magnitude of attershocks would be high.b) The fault of the M--8. l Kunlun Mountain earthquake on Nov. 14, 2001 is essentially a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and the Corioli force pulled the two fault walls apart. Magnitude of the induced stress is about 0.06 MPa. Alter a comparison analysis, we suggest that the attershock activity level will not be high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is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the maximum magnitude of the whole aftershocks sequence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6.0.  相似文献   
160.
准噶尔盆地结构的石油物探综合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准噶尔盆地经过50年石油物探工作,取得了丰富资料,对盆地地质结构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资料显示,二叠系与上下地层之间,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密度分界面,对认识和分析盆地重力场特征和异常极有帮助.各时代地层的磁性差异显示,二叠纪及中新生代沉积岩属弱(非)磁性(18×10-6~85×10-6 CGSM),内部磁性差异只能引起小幅度的微弱异常.石炭纪及其以前时代的变质岩、火成岩的磁化率都很大,平均在数百个单位以上,特别是火成岩的磁化率可达数几千至数万单位.这些具有磁性的火成岩,在准噶尔盆地均产生明显局部异常,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工作者认为是盆地的磁性基底.与此同时,盆地周围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证实,周边广泛分布的主要是上古生界地槽型沉积建造,而且多是火山碎屑岩沉积,下古生界很少,未发现可靠的前寒武纪露头.地震解释技术从二维到三维、从区块三维到区带三维,不仅从宏观上认识了盆地基底结构、沉积盖层等盆地地质结构,而且能从微观上认识圈闭、储层,在含油气有利构造的发现及石油勘探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