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61.
以新疆石油物探的历史阶段和前景展望了主要思路,用翔实的资料综合回顾了50年来新疆石油物探事业从零起步,达到今日辉煌的历程,叙述了新疆石油物探50年的主要成果,石油物探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并指出了准噶尔盆地石油物探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领域和今后石油物探工作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2.
用测井参数预测多层合试产能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储层产能评价与预测对于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去人们利用测井参数对储层产能的预测都是基于单层测试资料,本方法是建立在多层合试产能的基础上,通过对测试产能的剖分,建立单层产能数据,用遗传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在实际资料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3.
东南沿海活动地块的初步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沿海地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华南中强地震多发区,西文度菌 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角度,并根据地震学、海洋地质学及深部构造物理资料,对东南沿海活动地块作一个初步划分,并对其地震活动性作了初步分析,得出了地块内部比较统一的地震活动图像。  相似文献   
164.
采用HydroTrend水文模型,以鄱阳湖流域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为研究对象,基于1956-2010年鄱阳湖流域气候数据、水沙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分别模拟了5个子流域的入湖水沙通量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气候变化、植被覆盖变化和水库修建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并定量估算了上述因子对流域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① 1956-2010年,气候、植被和水库三种因子影响下的流域年均输沙量分别为15.5 Mt、20.8 Mt、8.5 Mt,而三种因子共同影响下的流域年均输沙量达到12.6 Mt。② 1956-2010年,植被覆盖变化使流域年均输沙量增加4.2 Mt,而水库拦截造成流域年均输沙量减少8.2 Mt,两者分别占实际年均输沙量的32.4%和63.2%。③ 1956-1989年,植被覆盖变化导致的输沙增加量和水库修建拦截导致的输沙减少量均为5.1 Mt/a,两者对流域输沙量贡献持平;1990-2010年,水土流失加重导致的输沙增加量和水库拦截导致的输沙减少量分别为2.7 Mt/a和13.3 Mt/a,水库对入湖输沙量的影响效应是植被覆盖变化的5倍左右。  相似文献   
165.
汤兰荣  高建华  曾新福 《地震》2015,35(3):86-92
本文对华东地区的地震成组和迁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 1700年以来华东地区可划分为四个地震活跃幕, 地震较完整的第二幕和第三幕内陆5级以上地震空间成组特征明显; 郯庐带以西(包括郯庐带)和郯庐带以东地区4级以上地震时序上具有成组发生的特点; 1900年以来郯庐带中南段5级以上地震具有自南向北定向迁移特征; 1993年以来华东内陆郯庐带及周边200 km范围内的ML4以上地震分三组活动且自西向东迁移。 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华东地区今后的地震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66.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测算1996 年、2010 年231 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取各个节点对外联系强度第1 位、前5 位、前10 位的连接建立经济联系网络,运用GIS 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 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节点度分布呈明显的右倾“斜长尾分布”特征,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为整个网络的首位核心,洛阳市、邯郸市为副中心;网络中部、北部节点间连通情况相对较好,而东、南两个方向上节点连通能力亟需提升。② 核心、边缘节点网络权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010 年节点度值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比1996 年均有明显提高,边缘区节点连通能力不足且进一步弱化,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同毗邻地区的互动发展。③ 网络呈现多重轴—辐结构,郑州市为一级枢纽,洛阳市、邯郸市、漯河市等为二级枢纽;中原经济区正在建设的“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有助于巩固一、二级枢纽间的经济联系,并使整个经济区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④ 网络中的“掮客”节点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板块中,因此中原城市群发展对提高网络整体连通能力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7.
江西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江西及邻区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椭圆长、短轴联合衰减模型和近、远场补点与长轴可转向方法,建立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衰减关系符合该地区历史和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可进一步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损失快速评估等研究.  相似文献   
168.
高建华 《地球》2010,(6):22-23
11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重点研究部署了近期农村土地的整治和耕地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69.
江苏北部潮滩沉积物中~(137)Cs和~(210)pb的分布特征(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ven cor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sediment zones of tidal flats at Xin-yanggang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in August 2007. Sediment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radioisotopes of ~(137)Cs and ~(210)Pb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se cores. Sediment rates of the cores and radioisotopes distribution in surface sediment in different zones of the tidal flat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137)Cs and ~(210)Pb activities in sediments cor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ach tidal zone had experienced different evolution phases, hydrological dynamics in the tidal flats made the grain-size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change gradually. ~(137)Cs and ~(210)Pb activities on the superficial layer of the cores varied spatially and the reason was discussed. On tidal flats, the fluctuation of ~(137)Cs and ~(210)Pb activities in the cores reflected the speci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Vegetation affects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137)Cs and ~(210)Pb in the upper depths. ~(137)Cs and ~(210)Pb chronology got the comparable average sediment rates on the tidal fl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137)Cs and ~(210)Pb in the cores reflected various depositional dynamical environments in different tidal zones and gave information on the different evolvement phases of the tidal zone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 grain-size distribution, texture of the cores, sediment rates and topography, the evolution lines of the tidal flat were reconstructed.  相似文献   
170.
The response to the catchment change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western intertidal flat of Yalu River Estuary 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of the grain size of sediment cores,along with the hydrologic data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catchment.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a stepwise decreasing trend for the variations of both the sediment load and water discharge into the sea,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s 1958–1970,1971–1990 and 1991–2009.Reservoir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nges of catchment vegetation coverage turned out to be the two predominant contributors to the changes.There are four periods for the variation of the sensitive components of the sediment cores from 1940 to 2010,i.e.,1940–1950,1951–1980,1981–1990 and 1991–2010.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grain size in the cores mainly varied with the chang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catchment and reservoir construction from 1960 to 1980,whereas it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intensity of water and soil erosion in the catchment from 1980 to 1990.Despite the further reduction of the water and sediment input into the sea from 1990 to 2009,this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 coarsening trends for the grain size of sediment in the estuarine intertidal flat and correspondingly,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ilt contents of the sensitive compon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