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255篇
海洋学   55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31.
胡小静  付虹  张翔  李琼  高文斐 《中国地震》2023,39(4):732-741
分别采用阈值法、速率变化法、趋势转折法和破年变法4种方法,对昭通地区全部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进行预报效能R值定量计算。针对预报效能较好的测项,依据异常特征和水化学特征,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这些异常产生的孕震机理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昭通地区大多数流体异常的最佳预测时段在3个月以内,尤其是速率类异常和趋势转折类异常在出现转折后,具有较好的短临预测意义;11个测项的预报效能R>R0,可作为滇东北地区日常跟踪的重点测项;推断认为大多数异常属于大气降水产生的流体力作用诱发的浅层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532.
龙头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与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分界线康保-围场大断裂北侧,主要出露中、新生界地层,零星发育太古界及古生界地层.在龙头山地区通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圈定了多个异常区,其中H-6-乙异常面积较大,浓集中心明显,元素相互套合较好;确定龙头山地区成矿元素组合为:Ag-Pb-Zn和Au-Cu-Mo-Bi.通过赋矿...  相似文献   
533.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南方牛蹄塘组分布广,潜力大,但页岩过成熟是困扰该层勘探的关键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了“高中找低”的思路,在分析威远古老隆起基础上,提出“古老隆起边缘控藏模式”,成功指导黄陵古隆起周缘宜昌地区震旦—寒武系页岩气首先获得突破。雪峰隆起西南缘前期油气显示较好(图1a),  相似文献   
534.
红垭豁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秦祁昆晚加里东造山系中祁连构造带内,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成矿条件优越。为有效提取矿致地球化学异常,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多重分形模型(S-A)方法对研究区沟系641件土壤样品异常进行了提取及ilr(对数比)变换,并结合密度曲线及箱线图,对比三类数据(原始、对数、ilr变换)元素的多元统计含量特征,运用S-A提取研究区地球化学异常及背景。结果显示,ilr变换后数据消除了数据闭合效应,元素含量更接近正态分布。主成分分析得到2类不同的元素组合,PC1为Cu、Fe、Mn、Ni、Pb、Zn元素组合,即中高温热液成矿元素组合形式,代表与侵入体和断裂有关的Cu-Pb-Zn多金属矿化,反映了铜多金属矿成矿过程的叠加;PC2为Au、As、Sb元素组合,代表与金锑矿化有关的低温热液活动。PC1分解图显示,PC1低背景、高异常主要分布在安山岩地层中,且周围附近有中酸性侵入岩及构造破碎带,为铜多金属矿提供物质来源,经异常查证,发现铜矿体1条。研究认为,红垭豁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S-A所圈定的综合异常可为下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35.
痕量元素在海洋环境中不仅能够密切参与物质循环,显著调控生命代谢,有些情况下还会对浮游及底栖生物产生抑制和毒害,是海洋系统中具有重要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双刃剑”。工业革命以来,海洋不断吸收大气CO2使得海水pH和碳酸根浓度持续下降,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海洋酸化的现象。海洋酸化作为新的环境胁迫打破了痕量元素在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中既有的平衡态势,导致痕量元素在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本文从痕量元素在沉积物-海水体系中的赋存形态与交换过程入手,探讨了海洋酸化条件下痕量元素在沉积物-海水体系中的扩散迁移与再平衡行为,分析了由此产生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可用性影响。最后,对海洋酸化与多种环境条件、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所导致的与痕量元素相关的生态效应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海洋酸化与痕量元素协同研究提供有意义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