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主要通过吉林省煤田地质物探公司的一个坐标转换程序,对测绘工作中的经常用到的坐标转换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并把本程序用到正确的数学模型拿出来分享,为有关测量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源  刘海笑  李洲 《岩土力学》2019,(10):3951-3958
基于适用于饱和砂土循环动力分析的边界面模型,利用修正广义Mises方法将其推广至三维应力空间中,引入与状态相关的剪胀函数,采用历史最大加载面硬化准则,以反映饱和砂土排水条件下刚度变化、剪胀剪缩等特性。结合子增量步显式积分算法的思想,建立了适用于饱和砂土循环动力分析边界面模型的显式积分算法流程。借助有限元软件子程序接口,将该算法流程开发到有限元软件中,通过建立土体单元数值模型,对Toyoura砂在单调荷载和循环荷载下的三轴试验工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利用子增量步显式积分算法对模型进行积分,能够准确有效地模拟砂土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砂土在单调和循环荷载作用下均展现的剪胀剪缩现象,验证了显式积分算法的有效性。通过设置不同的增量步长,验证了子增量步显式积分算法对于较小应变增量步的高度稳定性和收敛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楚科奇海北部–加拿大海盆西侧交接地带的生态调查,我们发现0~150 m海域水体中以融冰水(MW,0~20 m)、白令海夏季水(s BSW)和阿拉斯加沿岸流(ACW)等水团为主。水温和营养盐变化与水团息息相关,物理–生化的耦合作用进一步影响了浮游植物分布和群落结构。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多位于约50 m深、富含营养盐的s BSW和ACW暖水团中。sBSW和ACW中分别以小型(占比约74%)和微微型(占比约65%)浮游植物为主。藻华初期,溶解无机氮(DIN)虽呈相对限制状态,但仍高于浮游植物生长所需阈值。双单元混合模型显示:浮游植物对氮去除明显,氮吸收量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比,且在温度略高的ACW水团中氮吸收量高于s BSW水团。在北极变暖、波弗特流涡增强以及ACW和sBSW营养盐补给下,该区域的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浓度(均值:(0.327±0.163)mg/m3,范围:0.04~0.69 mg/m3)与历史数据相比有所提高。这将增加北极海区的碳吸收通量,有利于其作为碳汇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山西省实测降水资料(1961年-2000年),定性、定量地分析东亚水汽分布、水汽输送与山西省2008年10月中旬至2009年1月底干旱的关系,得出山西省上空低层大气的含水量偏少是该时期干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北上受阻,不能到达山西省是形成山西省干旱的又一原因。受大气环流影响,山西省水汽辐合偏弱也是此次干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20-07-23西藏尼玛MW6.3地震发震构造的复杂性(无明显地表破裂、发震断层倾向存在争议等),利用哨兵-1A升、降轨影像数据获取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通过设置两组可能性断层滑动模型及结合区域余震分布和地质构造背景,探讨此次地震发震断层的活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演获得断层面滑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为依布茶卡地堑东侧NWW向正断层,断层走向为207°,倾角为33.1°,平均滑动角为-89.27°,以正断倾滑为主;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沿断层面5.4~9.3 km深处(未破裂至地表),最大滑动量约1.7 m,矩震级为6.3级。此次地震的发生是青藏地块现今构造运动变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骆驼脖子岩体位于大兴安岭哈多河地区东南部,大地构造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其岩性由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其中含石英闪长岩包体)、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锆石呈自形晶,发育细微振荡生长环带,具有较高的Th/U值,表明锆石的岩浆成因.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加权平均年龄和岩性分别为127±1 Ma的正长花岗岩、126±1 Ma的花岗闪长岩、131±1 Ma的石英闪长岩、130±1 Ma的二长花岗岩,集中在早白垩世.除闪长岩包体外,岩体具有高硅(SiO2=71.11%~76.89%)、富碱(Na2O+K2O=8.04%~9.17%)、较低的Al2O3(12.9%~14.99%)、贫钛(TiO2=0.08%~0.22%),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7~1.10,属于准铝质到弱过铝质,分异指数(DI)为86.1~97.46,固结指数(SI)为0.1~5.59,岩体经历了较强的分异演化作用,δEu为0.26~2.51,正、负异常皆有,LREE/HREE为6.35~32.16,(La/Yb)N比值为4.59~43.04,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微量元素亏损Ti、Ta、Nb等元素;富集Th、U、Hf、Zr、La、Rb等元素,TFeO/MgO比值较低,为2.37~6.41,Zr+Nb+Ce+Y=106.48×10-6~162.74×10-6,均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同时锆石饱和温度也较低(723.43~760.48℃),结合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区域地质资料,骆驼脖子岩体具有高分异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的特点,其成因可能为东北地区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后,大陆岩石圈拉张减薄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骆驼脖子岩体位于大兴安岭哈多河地区东南部,大地构造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其岩性由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其中含石英闪长岩包体)、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锆石呈自形晶,发育细微振荡生长环带,具有较高的Th/U值,表明锆石的岩浆成因。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加权平均年龄和岩性分别为127±1Ma的正长花岗岩、126±1Ma的花岗闪长岩、131±1Ma的石英闪长岩、130±1Ma的二长花岗岩,集中在早白垩世。除闪长岩包体外,岩体具有高硅(SiO2=71.11%~76.89%)、富碱(Na2O+K2O=8.04%~9.17%)、较低的Al2O3(12.9%~14.99%)、贫钛(TiO2=0.08%-0.22%),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7~1.10,属于准铝质到弱过铝质,分异指数(DI)为86.1~97.46,固结指数(SI)为0.1~5.59,岩体经历了较强的分异演化作用,δEu为0.26~2.51,正、负异常皆有,LREE/HREE为6.35~32.16,LaN/YbN比值为4.59~43.04,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微量元素亏损Ti、Ta、Nb等元素;富集Th、U、Hf、Zr、La、Rb等元素, TFeO/MgO比值较低,为2.37~6.41,Zr+Nb+Ce+Y=106.48×10-6~162.74×10-6,均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同时锆石饱和温度也较低(723.43~760.48℃),结合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区域地质资料,骆驼脖子岩体具有高分异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点,其成因可能为东北地区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后,大陆岩石圈拉张减薄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辽宁省渔业尤其是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综合相关统计数据,运用产业结构三轴图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系统分析辽宁省渔业产业结构及其主要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6个主要产业对海洋渔业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渔业第一产业仍占主体地位,但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高,产业结构三角形的重心呈左旋趋势;渔业第一产业有所优化,第二产业对渔业经济发展起到支柱作用,第三产业以水产品运输业为主;海水产品加工业和运输业对海洋渔业的影响程度最高;未来辽宁省应继续科学发展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运输业、休闲渔业和“互联网+渔业”,不断优化渔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未来10年,随着经济向海关联度及对环渤海地区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实现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明确地区的发展现状。文章对区内各省市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区域内海洋产业的整体发展、产业结构现状,并利用SSM模型具体分析总结了各地区产业部门的特征与差异,旨在为地区间的协调与互动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对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辽西杨家杖子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燕山褶皱带东段。该区侵入岩主要有4种类型:中粗粒钾长花岗岩、斑状钾长花岗岩、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和细粒角闪二长岩。其中:主体岩石为中粗粒钾长花岗岩、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均呈较大的岩基出露,沿北东向展布,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早侏罗世(181~188 Ma);细粒角闪二长岩多呈岩墙或岩脉产出,近南北向展布,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晚三叠世(227 Ma左右)。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细粒角闪二长岩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斑状钾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富集高场强元素Th、La、Nd、Hf和Gd,亏损高场强元素Ti、Ho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细粒角闪二长岩富集高场强元素Gd、Er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Hf、Ti、Pr、Y、Yb。稀土配分模式图均为右倾型,轻稀土元素分馏明显,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研究表明该区中生代岩浆作用主要发生在早侏罗世,且与著名的杨家杖子钼矿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而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