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渤海中南部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化学结合形式出发,对渤海中南部海区沉积物中OC、N、P、BSi等生源要素的含量进行调查分析,讨论了各生源要素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磷及有机碳均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生物硅的含量分布则与海区浮游硅藻的分布趋势相一致;可交换态氮是总氮中较活跃的部分,占总氮的比例约为3.7%;固定态铵是总氮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总氮的38.4%,其主要与有机质含量及黏土矿物组成有关;渤海表层沉积物中OC/BSi、ON/BSi以及OP/BSi的比值分别为2.38、0.19、0.03,低于Redfield比值,说明有机质优先于生物硅分解;OC/ON平均值在6.0~14.0之间,判断渤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受陆源输入和海洋自生共同影响;其中,有机碳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而有机氮在沉积物表层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在沉积物下层则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  相似文献   
12.
歧口凹陷古近系东二段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岩心、录井、测井、3D地震、生物组合等资料,对东二段沉积体系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认为,该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4种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砂分散体系分析,揭示了东二段沉积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关系,重建了沉积体系域。其中,扇三角洲发育于沧东断层控制的陡坡背景边缘,呈裙带状分布;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凹陷北部的北塘地区,向南延伸至长芦-新港断层下降盘演变为远岸水下扇;源于北部的远岸水下扇受活动性较强的滨海断层、港西断层和歧中断层的影响,呈多阶梯状分布;埕宁隆起刘官庄地区和沙垒田隆起西部发育较小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的发育主要受控于长芦-新港断层、滨海断层、港西断层、张东断层和歧东断层,滨浅湖发育于增幅台、王岗庄、曹妃甸等地区,半深湖-深湖位于驴驹河、高尘头等地区。基于上述研究,预测研究区存在三个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沉积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巴彦乌拉地区,有关赛汉组上段砂岩型铀矿储矿砂体的成因目前存有争议。笔者通过地震剖面、钻孔岩心分析和砂分散体系制图,对赛汉组上段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赛汉组具有特征的断坳转换期构造背景并由此决定了其优质铀储层的发育;赛汉组上段并非传统认识上的纵向辫状河成因,而是剥蚀残留的多个侧向上源自巴音宝力格隆起物源区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集合体;构造反转和剥蚀作用对赛汉组地层进行了强烈改造,辫状河三角洲遭受强烈剥蚀,保存了具有多个朵状分割性的带状砂体,形成构造天窗和氧化带并发育铀矿化;砂体的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了铀成矿作用,砂分散体系的变异部位、沉积相变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聚煤沉积盆地,同时也发育赛汉组古河谷,古河谷在盆地内呈北东向带状展布,河谷内发育巴彦乌拉、赛汉高毕及哈达图等多个铀矿床。铀矿床具有"同河谷多矿床、同河谷多类型"的特点。作者通过对含铀古河谷构造-建造的研究,将赛汉组古河谷与铀成矿有关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沉积前断陷期构造形成了古河谷建造沉积的带状谷地;断坳转换期湖相沉积的灰色泥岩,为铀成矿间接提供了还原物质;坳陷期沼泽化沉积,为铀成矿提供了直接还原介质;赛汉组上段热-重力沉降期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形成主要的铀储层。挤压隆升剥蚀期,受构造掀斜抬升,影响了成矿作用的类型及规模;成矿后期的热沉降期,导致新一轮的沉积充填,起到保矿的作用。通过对赛汉组沉积体系、砂分散体系等特征的研究,发现下白垩统赛汉组下段沿短轴方向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长轴方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河流沉积体系,砂体较发育,沿古河谷呈朵状、带状分布,矿床主要产于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内。建立了赛汉组古河谷内典型矿床的矿床成矿模式,将赛汉组古河谷的矿床成矿模式划分为巴彦乌拉潜水-层间氧化式、赛汉高毕潜水氧化式及哈达图层间氧化式。  相似文献   
15.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幕式裂陷作用对铀成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超  焦养泉  彭云彪  杨建新  陈法正 《地质学报》2016,90(12):3483-3491
二连盆地包括马尼特坳陷早白垩世具有幕式裂陷特点。裂陷幕不同阶段控制铀储层的垂向分布并且控制砂岩型铀矿的垂向分布。在马尼特坳陷西部,有利的储矿层位、有利的铀储层的成因类型和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过程都与盆地的幕式演化密切相关。赛汉组为断拗转换期,为最有利的铀储层发育层位;裂陷幕的末期通常伴随弱构造反转,多幕弱构造反转形成的构造斜坡控制古水文地质系统并控矿;不同裂陷幕阶段之间的不整合面和剥蚀作用是氧化带和砂岩型铀矿发育的有利时期;幕式裂陷决定了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的时空配置。根据二连盆地幕式裂陷不同阶段的构造、沉积特征可以明确重点勘探层位、找矿类型和有利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16.
运用陆相层序地层理论,采用露头、钻孔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手段,在"岩性-岩相-相序"研究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下侏罗统延安组、直罗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研究表明,延安组可以划分为5个层序、直罗组4个层序,每个层序由低可容空间体系域和高可容空间体系域组成。根据煤层、铀矿赋存特征,及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位置,指出延安组煤层主要赋存在层序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中,直罗组含铀岩系主要发育在直罗组下部辫状河沉积岩段,铀矿赋存在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中。结合地质、地球化学、古生物资料,探讨了古气候、构造对煤、铀矿成矿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为了更加直观、准确地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纪含铀岩系直罗组三维空间展布规律,开展铀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预测工作.[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首次建立的钻孔—测井综合数据库,精细构建了东胜铀矿集区多尺度、多类型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实现其可视化功能.[研究结果及结论]综合地质建模研究发现本区铀成矿具有以下特征:(1)受直...  相似文献   
18.
对冬季南海北部陆架锋区的悬浮颗粒态生物硅(Particulate Biogenic Silica, PBSi)和成岩硅(Lithogenic Silica, LSi)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讨论了悬浮颗粒态生物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悬浮颗粒态生物硅和成岩硅平均含量分别为059和893 μmol/dm3。生物硅分布与水团关系密切:在营养盐充足的沿岸水生物硅含量高(10 μmol/dm3);而在营养盐缺乏的陆架表层水生物硅含量低(023 μmol/dm3);在两种水团过渡区生物硅含量居中(065 μmol/dm3)并与溶解硅酸盐(Dissolved Silicate, DSi)成显著正相关(R=048,N=44,P=0001,a=001)。此外锋面位置也直接影响生物硅的含量与分布。大部分调查海区被高温高盐低营养盐海水占据,因此导致了调查海区以低浓度的生物硅和成岩硅为特征,且与世界其他海区相比,生物硅含量处于低值区。  相似文献   
19.
瞬变电磁法在探测工作面顶板赋水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瞬变电磁方法对地下水反应敏感,而矿井瞬变电磁法具备距离目标体近,分辨率高的特点。为此使用加拿大产PROTEM47瞬变电磁系统,采用共面偶极方式布置线圈,对枣庄新安煤矿3上201工作面顶板赋水性进行了探查,指出顶板以上至70m高度的范围内(510~630m段),顶板含水裂隙发育,巷道顶部存在富水异常区,并得到了钻孔放水施工验证,为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井下疏放水和工作面回采资料表明,瞬变电磁法探测工作面顶板赋水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荣辉  焦养泉  吴立群  李荣  王瑞  鲁超  吕琳 《地球科学》2010,35(1):125-136
江油二郎庙鱼洞子地区飞仙关组早期发育4期鲕粒滩,分别位于4个准层序组Pss1、Pss2、Pss3和Pss4内部.Pss1由两个准层序Ps1和Ps2组成,Ps2是鲕粒滩主体;滩体发育时,剖面位于稳定鲕粒砂坪边缘靠近深水区,以含鲕粒粉-细晶灰岩和鲕粒灰岩为主,鲕粒直径较小,在0.3~0.8mm之间,下部鲕粒含量在20%左右,往上增加到50%~60%,分选中等,呈圆-次圆状.Pss2由3个准层序Ps1、Ps2和Ps3组成,Ps1上部、Ps2和Ps3共同构成鲕粒滩主体;滩体发育时,剖面位于稳定鲕粒砂坪区,以含豆粒鲕粒灰岩和含鲕粒豆粒灰岩为主,颗粒含量在40%~65%之间,其中鲕粒直径较大,在0.2~1.8mm之间,颗粒分选普遍较差,多呈圆-次圆状.Pss3由两个准层序Ps1和Ps2组成,Ps1和Ps2共同构成鲕粒滩主体;滩体发育时,剖面位于稳定鲕粒砂坪靠近鲕粒滩活动边缘区,以鲕粒灰岩为主,颗粒含量在40%~70%之间,其中鲕粒直径较小,在0.1~0.8mm之间,颗粒分选中等-差,多呈次圆状.Pss4由5个准层序Ps1、Ps2、Ps3、Ps4和Ps5组成,后4个是鲕粒滩主体;滩体发育时,剖面位于鲕粒滩活动边缘区,每个准层序下部为白云质鲕粒灰岩,鲕粒含量在50%~60%之间,直径较小,在0.2~0.8mm之间,分选中等-差,多呈圆状,上部为残余鲕粒云岩,鲕粒含量多在80%以上,直径很小,在0.2~0.5mm之间,分选好,呈圆状.滩体解剖和物性测试发现在鲕粒滩活动边缘区,受较强水动力条件改造的鲕粒滩易于形成优质储层,颗粒含量在55%以上且白云石含量在60%以上的鲕粒滩岩石物性明显较好,其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可以达到10.94%和0.076×10-3μm2.可见,鲕粒滩活动边缘是潜在的优质储层发育部位,且优质储层形成与原始沉积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