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海洋学   5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福建罗源湾浮游桡足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动物中最重要的类群,其种类多,数量大,是海洋生态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对它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罗源湾位于台湾海峡西北部,福建的东部(26°19′~26°31′N,119°34′~119°50′E),水域总面积226.7km2,湾口宽仅  相似文献   
32.
2005年7月在台湾海峡南部发现花水母亚纲(Anthomedusae Haeckel,1879)筒螅水母科(Tubulariidae Fleming,1828)刺泳水母属(Plotocnide Wagner,1885)1个新种——台湾刺泳水母(Plotocnixie taiwanensissp.nov.)和软水母亚纲(Leptomedusae Haeckel,1866)和平水母科(EirenidaeHaeckel,1879)伊能水母属(Irenium Haeckel,1879)1个新种——多手伊能水母(Irenium polynenumsp.nov.).  相似文献   
33.
报道了2009年5月在粤东-闽南上升流区发现软水母亚纲(Leptomedusae Haeckel,1866)一新种,大腺触丝水母(Lovenella macrogonaLin,XuetHuang,sp.nov.)和我国海域一新记录,脆弱似杯水母[Phi-alella fragilis(Uchida,1938)].大腺触丝水母,新种的鉴别特征如下:伞半球形,外伞上有分散刺细胞,4个大的生殖腺,卵圆形,在辐管中部;4条主辐触手,触手球背部有块状黑色素,具有6~8对侧丝;4个大的间辐位缘疣,球形,具排泄乳突,背部有黑色素分布;24个平衡囊,每个平衡囊具1个平衡石.  相似文献   
34.
九龙江口的水螅水母类、管水母类、钵水母类和栉水母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关九龙江口水母类的研究,早期有Vanhoffen(1913)在厦门港记载了2种水螅水母;徐锡藩(1928)在厦门港发现了1个新种;Stia(?)ny(1933)和金德祥(1936、1948)在厦门港记载了1种钵水母和2科管水母。解放后,先是丘书院(1954a—b、1957)在厦门港记载了19种水母,其中栉水母3种;接着,许振祖、金德祥(1962)在福建沿海水母类的调查研究一文中,又记载了厦门港的水母类12种;许振祖、张金标(1974)在厦门又记录了20种水母;丘书院(1962、1980)在厦门港又记载了2种栉水母;最近,张金标、吴玉清(1981)在厦门港的锺宅又发现了一个新属新种。以上所记录的种类共有62种。这些种类绝大部分是在厦门港采集的,而在九龙江口中,低盐区的鸡屿以东、海(?)、玉枕洲采集很少,仅报导6种。上述这些研究,为九龙江口水母类的分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今后生态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  相似文献   
35.
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比较1985~2001年的海表温度与其间收集的现场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及群落结构变动信号,以及1971~1998年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信息,发现了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物理环境年际变动产生的响应迹象.1997 年夏季台湾海峡处于偏冷状态,南部近岸上升流强度减弱;1997年冬季正值一个较强的暖事件发展到顶峰,北上入侵暖水强度增强、浙闽沿岸冷水强度减弱.导致这两个时期营养盐分布特征改变,发生了一系列从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从生物量到群落结构的异常响应,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则似乎呈现出El Niño年偏高的趋势.根据有限的辅助证据推测,El Niño很可能不是控制台湾海峡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强信号,而台湾海峡的气候海洋生态长期低频变动可能更多地受到东亚季风中国边缘海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36.
不同附着基对聚缩虫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Fursenko1929年;Summer1938年;Johnson1973年;Overstreet1973年对聚缩虫的发生、形态、生活史及与对虾的关系进行过报道,国内宋微波1991,1992年;沈亚林1991年;张秋阳1986,1990年;孟庆显等1980年;冯玉爱等1984年;高爱根等1992年;潘贤渠等1987年,郑国兴1987年;楼丹1987年;刘传损1984年;吴友吕等1992年对聚缩虫的分类、形态、繁殖、生态对对虾的危害、数量监测与防治等方面进行过研究。笔者曾对聚缩虫进行过实验生态…  相似文献   
37.
根据 1 990年春季至 1 991年冬季采自福建省东山岛海域的浮游动物样品 ,鉴定出 1 67种终生营浮游动物和 1 3类阶段性浮游幼体。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及其平面分布趋势都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这和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有关。文中还对浮游动物总的个体密度和主要种类的分布作了描述 ,同时对该水域浮游动物的分布与水温及闽南 -台湾浅滩夏季近岸上升流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报道了中国台湾海峡多管水母属一新种——台湾多管水母(Aequorea taiwanensis n.sp.),详细描述其形态特征,并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比较、分析了该新种和乳突多管水母、锥状多管水母的序列差异及遗传距离。形态学和分子学数据都支持台湾多管水母为多管水母属有效种。3种多管水母mtCOI基因片断序列在种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3种多管水母的种间序列差异为9.10%~11.9%,种间遗传距离为0.097~0.130,说明该基因片段适用于多管水母属种、种以下阶元及地理种群甄别和种间系统进化学分析。结合其他学者研究结果,认为mtCOI序列差异10%~20%可以作为多管水母属及其他水螅水母纲动物同属种间差异的标准。  相似文献   
39.
本文审查了中国南海感棒水母科、触丝水母科、玛拉水母科和帽冠水母科有关种类。记述了二个新种:隆脊真唇水母,新种Eucheilota carinata sp.nov.和南海盐生水母,新种Halopsis nanhaiensis sp.nov.和二个新记录属种:十字胃水母Staurostoma sp.及阿弗罗八拟杯水母Octophialucium aphrodite(Bigelow,1928)。编制了触丝水母科和玛拉水母科所有已知属和分种的检索表。此外,还简介了中国南海感棒水母科、触丝水母科、玛拉水母科和帽冠水母科已知种类名录及分布。模式标本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40.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真囊水母属新种和新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振祖  黄加祺 《台湾海峡》2003,22(2):136-144
台湾海映及其邻近海区真囊水母属经研究有5个新种:项室真量水母(Euphy—sora apiciloculifera sp.nov.)、粗管真囊水母(Euphysora crassocanalis sp.nov.)、间腺真囊水母(Euphysora interogona sp,nov.)、大球真囊水母(Euphysora macrobulbus sp.nov.)、台湾真囊水母(Euphysora taiwanensis sp.nov.)和我国2个新记录种:背轴真囊水母(Euphysora abaxialis Kramp,1962)、疣真囊水母(Euphysora verrucosa Bouillon,1978)。对此予以详细的描述报道,模式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