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董玉祥  黄德全  张雪琴 《地理研究》2016,35(10):1925-1934
基于2014年第10号强台风“麦德姆”登陆前后福建平潭岛海岸前丘、爬坡沙丘、横向沙丘和沙席等海岸沙丘形态的高精度测量数据,分析了典型海岸沙丘在台风登陆前后的形态变化,初步总结了华南海岸风沙地貌形态的台风响应模式。结果表明:4类典型海岸沙丘在台风“麦德姆”登陆前后的形态变化较大且主要是以体积减小和沙丘高度降低为主,测点高程的平均变化值为0.22 m,样区海岸沙丘体积平均减小0.59%,测点高程变化的平均值为高度降低0.05 m,但不同类型海岸沙丘及其不同部位的响应变化并非一致且存在较大差异,此与台风“麦德姆”的强侵蚀力及不同海岸沙丘的形态及其下伏地形、表面植被分布等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22.
董玉祥  黄德全  马骏 《地理科学》2010,30(3):391-397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典型沙丘的实地观测表明,风沙流中中沙与细沙输沙量的垂向分布在沙丘表面不同部位的变化并无本质性差别但有一定变化幅度的差异,如绝对输沙量均在迎风坡至丘顶增加、丘顶至背风坡坡脚减小,但中沙输沙量在迎风坡增加的幅度小于细沙、在背风坡减少的幅度大于细沙;相对输沙量在沙丘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向类似,但细沙的变化幅度要小于中沙;中沙的垂向分布模式均为幂函数,细沙则表现为指数分布(0~10cm高度内)和幂函数分布(10~30cm高度内)。  相似文献   
23.
台风群后海岸爬坡沙丘形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福建平潭岛海岸爬坡沙丘在2016年夏秋季台风“尼伯特”“莫兰蒂”“鲇鱼”组成的台风群登陆前后一年内8次形态高精度测量数据,探究典型海岸爬坡沙丘在台风群登陆后的年内形态变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台风群造成海岸爬坡沙丘体积减少了0.13%、沙丘高度最大降低1.43 m,且不同部位高度变化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后缘因地表植被破坏高度变化最明显。(2)台风群中单个台风作用下海岸爬坡沙丘形态变化虽明显,但未发现存在累积效应。(3)海岸爬坡沙丘形态在台风群后的近一年内以体积增加、沙丘高度增加为主,特别是爬坡沙丘前缘部位有明显的变化规律。(4)海岸爬坡沙丘形态对台风群的响应特征是台风群(强度、数量)、海岸爬坡沙丘原形态、植被盖度、海滩类型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台风群过后爬坡沙丘形态恢复变化与其形成发育因素相类似,其中海滩沙源和风况是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24.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是我国海岸沙丘的集中分布区,选择其中形态典型的新月形沙丘,分不同部位采集了42个沙丘表面沉积物粒度样品,通过对采集样品粒度及其参数的分析与计算,研究了其表面粒度分异。结果表明,昌黎黄金海岸新月形沙丘两翼、迎风坡脚、迎风坡、沙丘顶部、背风坡、背风坡脚的粒度总体上是中砂、分选好、偏度近对称和中等峰态,只有平均粒径在新月形沙丘表面的不同部位存在一定的差异,自迎风坡脚到沙丘顶部粒径变粗,背风坡粒径相对变细,到背风坡脚粒径又变粗,整个沙丘表面粒径顶部最粗、背风坡最细,其分布可以归入沙丘顶部砂物质最粗的分布模式。该粒度分布模式是本区域主风向与强风向交替变化及其风力差异、沙丘两侧不对称和凹型迎风坡形态等组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